教育孩子,世界是美好的,还是告诉她,现实很残酷?家庭教育,如何了解初中孩子的真实内心世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教育孩子,世界是美好的,还是告诉她,现实很残酷

如果以正能量“世界是美好的”为主流教育孩子,让孩子心中充满阳光,你的孩子就会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

如果从小就不停地告诉孩子,这个社会很现实、很残酷,可能你的孩子就会对生活对未来感到恐惧而抑郁寡欢。

对比以上两个方面,自然应该选择前者,教育孩子说,世界是美好的,我们要乐观地对待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天。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大多数时候,这一天会阳光明媚,气候宜人,让人神清气爽。但也有时候,这一天会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

只要从小培养孩子一个好心态,微笑面对好天气,沉着冷静应对狂风暴雨。这样的话,一个人就既可以常常感受生活的温暖、世界之美好,也有能力从容应对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综上所述,我们教育孩子,要以正能量为主,让孩子从小感受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信心。同时,也适当孩子感知一些残酷的现实,培养孩子一些承受挫折的勇气。这样的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家庭教育,如何了解初中孩子的真实内心世界

谢邀!初中家庭教育中想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大多是家长的共同心声,其实家长只需掌握一个特征,清楚五个问题,掌握六种方法:

一、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

初中是孩子由幼年期到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我们称之为少年期。初中生普遍的心理特征是希望受人重视,他们思想单纯,敢想、敢说、敢做、敢为。但是心智尚不成熟,还无法树立正的人生观,在他们心中对幸福、友谊、英雄、自由等观念的定义简单粗暴。此时的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增强,既非常愿意尝试挑战,又非常敏感,很容易被别人的评价左右情绪;他们热情,重感情,也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想法的改变只在一念之间;他们既执着又执拗,做事意志坚定但有时缺少变通的方法且不愿改变;他们精力充沛,极爱模仿,所以各种能力都在迅速提高。总而言之,这个阶段的他们心理特征冲满矛盾性,很不稳定,但可塑性极强。

二、初中孩子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1、逆反心理

具体表现:他们对任何观念观点都持怀疑态度,并做反向思考,不愿被束缚,反而容易对消极不良倾向产生认同感。

2、厌学心理

具体表现:他们缺乏认真、刻苦、勤奋、专研的精神,不愿上进,意志力薄弱,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而无法自拔,自由散漫,组织纪律观念不强。

3、自我心理

具体表现:(1)自私狭隘,会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2)自大自负,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自信心常受打击,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不愿发言,性格孤僻,不合群,处事不决。

4、骄纵心理

具体表现: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希望万众瞩目,却又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处理不好同学的关系,极易产生失落感。

5、生理成长带来的心理焦虑

具体表现:情感上容易产生纠葛,产生朦胧的两性意识,情绪容易不安和烦躁,在得不到心理辅导的情况下常感到孤单、困惑和无助。

三、六种读懂孩子的方法

1、主动沟通法,父母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愿望和想法。父母应正确理性的对待孩子社交,给予孩子足够的隐私空间,充分的利用茶余饭后、户外散步等时间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观察他们的变化,分析他们的成长意愿,在做好榜样作用的同时,适时的梳理引导。

例:设立家庭信箱,有些问题孩子不便面对面交流,可以通过小黑板、书信、邮件等方式沟通,

以及定时早开家庭分享讨论会,定期组织家庭户外游等。

2、分歧搁置法,在与孩子在发生意见分歧时,要耐心的聆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充分的沟通,细心的引导,不要一发生分歧,就以家长的身份强压,要学会同孩子做朋友,适当的装傻充愣,引导孩子自主的寻找正确答案。

例:孩子到中学容易沉迷网络,家长只会认为这样不对,会影响学业也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孩子则觉得无所谓,一旦激发矛盾,家长的处理方式多为批评,强制关机,断网等,这会大大的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其实父母可以尝试搁置一下自己的方法,先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沉迷网络的具体原因,孩子是在网上干什么,看新闻?玩游戏?社交互动?更具不同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

3、换位思考法,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通常都站主导地位,以自己的经历和人生阅历来评判和教育孩子,这无可否非,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孩子的成长环境已经同以前大不一样了,思想成熟更早,身体素质增强更快。我们需要站在他们的位置,根据他们的想法结合自身的经验,正确的教导孩子,在条件允许的,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放手让孩子做决定。

例:很简单,父母蹲下,孩子站椅子上,比父母高一个头左右,仔细听孩子讲他的道理,您自然会懂什么感受。

4、过错同罚法,老话说的好,“子不教,父子过”。做为家庭教育,要有共担共享的思维,孩子犯错,家长不仅仅是批评,处罚,而更应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例:孩子的家庭作业没完成,受到批评,家长了解后,不要急于去继续批评孩子,要帮孩子共同承担不悦的心情,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有责任,没有及时的提醒你;没及时的了解你做作业时遇到的困难,帮你解决等,等孩子心情平复后再一起计划或完善学习方法。

5、主动邀请加难得糊涂法,与其逼着孩子问,经常和什么人玩,玩什么,不如主动邀请孩子的朋友一起互动交流,既能通过交流了解孩子朋友的习性,还能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更能提高孩子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

例:一月期或者中考结束后,找个合适的理由,让孩子自己在家或者去户外搞个PART,让孩子自己组织计划,选择场地,物资筹备,时间安排等,父母负责提供资金和运力保障。你孩子计划的过程中,您就可以了解他会约哪几个朋友,在活动地点的选择和物资的筹备中你可以了解部分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活动的进行中您也可以适时的参与一起玩乐,了解他们的品性。

6、家校互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都至关重要,父母需和老师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和变化,根据不同的状况,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互为补充。

个人愚见,欢迎指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诚邀您关注@微妙人生悟,期待与您交流探讨!

自闭症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曾有一位美国的自闭症训练导师把自闭症人士形容为一班“有着独特生活文化的群体”。他这样说,是希望受训者用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来接纳自闭症人士独特的思考及行为模式。若能放下对于行为和文化“正常/失常”的成见,松开思考的枷锁,应对问题的选择便会更广阔。

他的观点我十分认同,若希望体会自闭症孩子的思想行为,你可试试回忆一次出外到陌生地方旅游的经验……

假设你参加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小国旅行团,入住酒店卸下行李后,你不幸发现自己少带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你想找地方买,就找前台或导游查问该怎么走。经由他们耐心解释,乃至画好地图,你才略带紧张地上路。不懂当地语言的你,在陌生的街上,感觉每个转角都有可能迷路,也觉得自己以往的经验都可能不起作用,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等你成功到达杂货店买到需要的东西,随即辨认原路折返,有惊无险地回到酒店休息。其后两晚,你沿相同路线出外购物,因为已对环境稍为熟悉,也不再如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