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朗读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朗读

郑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 〔先秦〕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第一篇叙事散文,其对应于春秋经文仅一句: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从中也可以看出春秋的记事特点,简洁明了,如果没有左传这样的传书,几乎就会成为一个历史谜语.该部分内容被选入语文教材,应当是左传中最为人熟知的故事. 因此对于该故事,笔者仅简要叙述: 郑伯为历史中的郑庄公,其父为武公,其母为申国的公候之女姜氏,即武姜. 庒公有个弟弟:段,由于母亲偏爱这个幼子,自庄公继位以来,便不断为公叔段讨要封地,积攒力量,庄公一忍再忍,最后竟然发展到反叛的程度,最后庄公打败他的弟弟,即为该历史事件.

      因当说左传对于该段历史的描写十分精彩,逻辑也通畅合理,体现出了庄公重视母亲兄弟,公叔段则野心勃然,武姜溺爱幼子,人物特点鲜明,并无分析思考的特别之处. 这是一般读者的想法, 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事件发展的一系列过程中,仅有事件的前后逻辑与展开,却欠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时间.      如果把整个事件的时间跨度设定为数年,甚至十多年,这个故事是相当合理的.但是依据史记,这段故事的全过程发生于二十二年中,在人均寿命相当低的古代,二十二年几乎就是一代国君的统治时间,当然庄公本人是相当长寿的,但这一点其本人不可能知道.   庄公会甘心放一个定时炸弹在自己身边二十二年吗?  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对懦弱的帝王,迂腐于礼制的帝王,或许会因为母亲的影响而做到,但是庄公绝非此等人物.   庄公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点恐怕就是他开启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代表了对既有秩序的挑战,而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君将不君,臣将不臣,庄公其人干了一件最石破天惊的事情:就是挑战周天子的王权,打败了周天子的王师.这种人物是很难想象其愿意在身边放置一个可能威胁到其统治的人物. 我想其实这件事能持续如此之久,大概率也反映了郑国国内激烈的政治斗争,庄公不是不想,应当是不能处理掉公叔段,或许共叔段与武姜正代表了国内的又一股势力,这股势力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要花如此多的时间清理羽翼,最后找到借口一举拔除.   类似的时间可以想到西汉窦太后想方设法让梁王想要继承大统,景帝也是花了巨大的努力才得以让此事作罢,    如果真是如此,恐怕这个故事也就不是什么“失道者,必将自取灭亡“  而是一场发生于2000多年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庄公用了二十年终于清除了国内的反对势力,真正掌握了国君的权利,接下来就是他的舞台了.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哪里呢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郑伯克段于鄢应该是出自左秋明的《春秋左传》。这个标题用了春秋笔法。文章一开始就说庄公寤生,而不受母亲待见,母亲喜欢小儿子。之后庄公即位,弟弟受封于京,做了一系列不忠于兄的事情,而郑庄公作为兄长故息纵容弟弟犯错,直到弟弟和母亲合谋叛变铸成大错,才去“名正言顺”的讨伐弟弟,弟弟逃亡到段,所以又称他为段,又逃到鄢,最后在鄢地被杀。兄不兄,姑息弟弟犯错,所以称为郑伯,而没有写郑庄公;弟不弟,叛变不忠于兄,所以遭到庄公讨伐,用克来讽刺庄公;母不母,整个事件的根源可以说都是由于母亲宠爱小儿子造成的。如果单纯的看郑庄公的为人的话,有点阴险,整个事件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专等鱼儿上钩。也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有谋略的,在乱世群雄逐鹿的年代,我们也不能否认他高超的政治才华。

       《郑伯克段于鄢》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记叙得法。此文并不平铺直叙地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记述。这样,不仅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决定着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同时又使我们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通过《郑伯克段于鄢》,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阴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的叙事体作品,作者的倾向是在真实而客观地叙述和描写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

        《郑伯克段于鄢》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此事是春秋开篇的第一则故事,除了说明多行不义必自毙之外还讲说了兄弟的悌,以及后面颍考叔劝君,庄公掘地见母表现出的孝及君臣之义,是孝悌故事中的经典。

《郑伯克段于焉》原文及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 〔春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前743年),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前722年5月23日),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