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字拼音?为什么大部分人不习惯用手机上的五笔输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后字拼音

后的拼音

读音:

部首:口

释义:1.方位词。在背面的(指空间,跟“前”相对):~门。村前村~。

2.方位词。未来的;较晚的(指时间,跟“前、先”相对):~天。日~。~辈。先来~到。

3.方位词。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对):~排。~十五名。

4.后代的人,指子孙等:无~。

5.君主的妻子:皇~。~妃。

6.古代称君主:商之先~。

7.姓。

为什么大部分人不习惯用手机上的五笔输入法

在键盘上五笔是最快的输入法之一,这是建立在五指分工的前提下,使用五笔打字的基本都是盲打,即眼睛只关注屏幕,而不是看着键盘打字,每个字根都有相应的手指对应,一般使用五笔熟练打字后,手指都会有机械记忆,一些常用的字基本不用过脑既可以打出来,这是在键盘上十指都参与打字的情况下。

而手机屏幕上显然不具备键盘的特征,人们从一接触手机就是九宫格,到后来的智能手机使用最多的依然是九宫格,打字输入时基本只有拇指在动,最多就是两个拇指参与,这样五笔输入法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优势,远不如智能拼音输入法来的快速,所以手机上很少有人使用五笔输入法。

总的来说,五笔输入法是为键盘而生的,从诞生到发扬光大都是在标准键盘上,而手机上不具备这么大的空间,也没有这么多的手指参与打字,在手机上根本不能发挥出五笔的优势来,所以大多数都是使用智能拼音输入法来打字输入。

小编平时在电脑上使用五笔输入,而在手机上则是两个拇指在九宫格上快速的拼音,你们是怎样输入呢?

现在有些人说话不停地说“然后”,这是怎么回事

个人认为,然后这个词,是在语言组织中的一种停顿,一种思考,一种语气和能够给现场观众造成的气氛。

过多的然后,直接说明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强,不能一语中的而显得琐碎。通常在讲话中,我们都可以听到和见到这一情况,也非常令人反感。

这种认为并不是贬低谁谁,只是说明了一种现象。你看那些语言表述能力强的人,说话滔滔不绝,讲起故事来耐人寻味,开会的时候严肃认真,根本就不会说“然后”这两个字。

但在一些视频讲解中,然后这个词就用的多了,通常都是以事情发展的经过,才有然后怎么怎么地。这里的然后,是要详细介绍某些事情向后发展的进展和结果。

“然后”一词,也分场合用,会议中一般都很少用“然后”这个词,只需简言片语,就可以说明情况。但在生活中,许多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说话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在平时说话时上下句的衔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个人总感觉哪里不对,总之我记得以前的人很少这样说,几乎没有。

然后能自强也,强的拼音

强”(qiǎng),勉励。

扩展资料: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音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

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链接:https://www.baike.com/wiki/拼音?search_id=1zbpgz26y25c00&prd=search_sug&view_id=4ji1fmer79m000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后”到底怎么解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后“到底怎样解释?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在头条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以下是我的理解。
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谁人,又是何意?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经查资料考证,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本分为最,舜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父母,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区别的。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其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好处。

文中明明写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经过后人断章取义,无视后句“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将“无后为大“曲解为“无子嗣,而大不孝“。
二、为什么把“无后“说成“没有子嗣“,而且误传了两千多年?

经查阅史料,是汉代人赵岐所做的《十三经注》中,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进行了曲解。文为“于礼有不幸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也,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他们,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其中把“无后“解释为“不娶无子“,有人误认为这是孟子说的话,说孟子没人情。实质上这是赵歧个人的理解,而让孟子为其无端背上了两千多年的黑锅。正因为这种误传,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
三、我对“无后“的理解为“无后德“。

以上,张岐这种脱离“仁、德、孝“的本质,以形式论断孝道的错误诠释,导致许多人误认为不结婚,没有儿子是最大的不孝。若是按照这种逻辑,一个人无论是地痞流氓,还是杀人恶魔,只要给他父母生个儿子,就算是大孝了吗?这显然与孔夫子“除人欲,顺乎天意“、“三纲五常“的精神思想相违背的,也是说不通的。

如果我们非要依文解义的话,从形式上解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第一不孝,是不能事亲。指不孝养父母、爱护家人;第二不孝,是不能事君。指不能恪守本分、忠义行事;第三不孝,是指不能立身行道、成为道德的贤人君子。所以说“无后为大“是指没有后德,不能被人所尊重、学习和效法。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