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唐宋八大家唯一被写进三字经是谁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唐宋八大家唯一被写进三字经是谁

是苏洵。

苏 老 泉

二 十 七

始 发 愤

读 书 籍

三字经中引用苏洵的典故,规劝世人,不管年龄大小,只要发奋读书,总会学有所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

直到哥哥中了科举考试,做了大官后,才开始觉悟到自己的不学无术。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

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

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可以写文章了,便提笔写了一篇,一时文思泉涌,许多道理很自然地从他的笔下写出来,苏洵觉得仿佛这几年所读的书,使他的脑子装满了学问。于是,苏洵的学识及文章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尤其是大文学家欧阳修,从此,他的文章便成了人人争读的作品。

苏洵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吗土豪苏洵竟然租不起京城豪宅吗

谢邀。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父子文学家,合称“三苏”,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字经》中有几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里的“苏老泉”就是 苏洵。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这一段非常明确的说,苏老泉是在二十七岁时才发愤读书的。既然这样说了,当然没错。但是,这个说法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苏洵在二十七岁之前,是没读过书的,相当于文盲,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学习。事实并不是这样。

苏洵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七岁时开始读书。开始的时候,他只不过像一般人一样,读书很不刻苦,作文作诗的水平不行。他自己不以为意,也不认真读书。到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考举人没考上之后,对他的刺激比较大。回到家翻看了自己写的诗文之后,发现水平确实不行,连自己都看不上眼。于是,他把之前所写的诗文全部烧毁。重新开始学习,从《论语》《孟子》以及韩愈的文章学起,细心揣摸,认真研读,终于使自己成为文章名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此,苏老泉二十七岁才读书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他是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努力,想成为文学家的。而不是真正到了二十七才开始读书。当然做为励志鸡汤,这种说法起码是无害的。读书这事,何时立志都不晚,正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至于第二个问题,土豪苏洵租不起京城豪宅这事与第一个问题一样,也是似是而非的。我查了一下,网上有许多资料证明,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买房子都不是轻松的事,当房奴也是很正常的。古代经济方面的研究,对今天来说当然是有意义的。但现在这此成果中,有许多是为房奴打气的。

京城的房子很贵。这大概是古今一致的。京城毕竟是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除了固定的常住人口之外,它是全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地方。寸土寸金也是必然的。苏洵是在47岁的时候,带领苏轼、苏辙进京应试。据说是租住在较远的地方。苏洵在当时,还算是有钱人,连他在京城都租不起房子,可见京城的房价有多高了?

我个人觉得,古代的房价和房租与今天没有可比性。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市场,是富人财富保值的手段(当然,最终能否实现还不一定)。古代的房子,就是用了住。房价的高低当然反映了居住成本的高低,但中国历代房价研究,除了能给房奴们提供一点心理安慰之外,对普通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在承认京城房价很高的前提下,分析一下,苏洵到京城之后为什么租不到房子。京城的房价虽贵,但总是可以租的,不至于连土豪级别的都租不起。苏洵之所以租不到,因为科考之时,是京城流动人口的高峰期。全国的举子峰涌而至,前来考试,再多的房子也不够用。连土豪都租不到,恰恰说明,不是房租太贵,而是房源不够。如果房价够贵,足以让非土豪们望而却步,他们就不会租了,苏洵做为土豪自然也就租得到了。租不到,恰恰是因为房价不是特高,房源还是有些紧张的。房源紧张的原因也很好找,全国大批的举子蜂涌而来,也不过是住个把月,一两个用,考试完了,无论中否,都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三年一次科举,不可能为了三个月时间房源够用,而让余下的三十多个月房屋空置,这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

“商品房”的概念,在古代也不适用。因为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买商品房也就是少数城里人的方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都是自建房子。官员在任职期间,可以住公房。而一旦离职,大多数还是回老家原籍居住,所谓,“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成为城市居民的也有,但所占比例恐怕不是很大。城市人口除了官之外,就是工与商。在四民之中,商人居末,官员退职之后,如果在城里居住,子弟只能从商为生。沦为四民之末。

在网上看到苏洵的儿子苏辙买房经历,苏辙直到元符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才在许昌买了一套房子。据说花了半生积蓄。由此,可见,卖个房在哪朝那代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看了苏辙买房的经历,我忽然想起宋朝另一位名人武大郎,他凭着买几个炊饼就能在县城的闹市中拥有一幢二层楼房。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土豪了。三苏父子比起武大郎来,似乎差的有点远。当然,这只是笑话。小说虽说是宋朝,但反映的其实是明朝风尚。小县城和京城也没有可比性。

总之,在京城卖房子,什么年代都不会偏宜,这是不用说的。但古代社会里,商品房的概念也确实不实用,网上讨论中所举的历朝历代的省部级以上干部,他们的生活也普通人不在一个层次上。对我们来说,不须过多讨论。不过,已经当了房奴的,看到这些文化大佬们与自己一样也曾是房奴,是不是心中的永福感立马爆棚?

三十岁了才明白,开始发奋读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来得及吗

来得及,来得及。通往成功最快的捷径就是读书。读书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很多伟人都有大量阅读终身学习的习惯!

当下不论树立什么样的目标,都是不晚的,一辈子这么长,30岁正是好年龄。

愿意奋进就加油!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五年后的你,会为你今天的目标而感谢!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