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古代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和王维写的诗作从风格上有何不同?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
发布时间: 2023-07-06

同是古代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和王维写的诗作从风格上有何不同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作为诗的国度,山水田园诗的出现很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已初现端倪,但真正意义上第一首山水田园诗是曹操的《观沧海》。第一位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是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他以自己亲自躬耕的经验,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打破了玄言诗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王维继承并发展了陶渊明以来山水田园诗的精髓,同时由于时代的原因,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蔚为大观,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虽说陶渊明和王维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他们的创作“形似而神异“,在诗作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代不同,经历不同

陶渊明处在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乱,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在其彻底归隐田园之前,曾经有过三仕三隐的经历,在仕与隐之间徘徊,出仕的时候想归隐,归隐的时候想出仕,在自我矛盾中度过大半生。最终他对仕途彻底失望,回归田园,亲身躬耕,体会农民的生活,以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状态去观照自己在田园里的一切生活,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将之幻化成一篇篇优美的田园山水诗篇。

王维处在唐王朝不断上升的阶段,青少年时期就富有文学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又舍不得与官场彻底决裂,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由此,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是从士大夫的角度,缺乏真实体验,呈现的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艳羡之情。

2. 陶诗重写意,王诗重写境

写意是陶渊明最主要的创作手法,诗人要传达的是田园躬耕生活的情趣,喜欢用有限的语言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哲理。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用简洁明了的语句,呈现出一副悠然自得的采菊图,仿佛与世隔绝,用具有启示性的语言,引发读者的思考。

与陶渊明相比,王维较少运用写意,而是大部分运用写境,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田园风光,表现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感受。如其名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场秋雨过后,处处一片清幽的景色,动静结合,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副美好的山村景象,后两句笔锋一转,既有陶渊明诗歌的写意手法,又兼具写境的特色。

3. 陶渊明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

陶渊明较多受到老庄“自然“思想的影响,并不断继承与发展,这些在他的作品里都有体现,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如《归去来兮》“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以上诗句中,后一句虽然没有用到“自然“的字眼,但也表现了自然之意。在这些诗句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遗世独立,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形象。

王维自幼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消极遁世的世界观和明哲保身的政治态度,始终与政权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有着“诗佛“的称号。当仕途得意的时候,他内心倾向于仕途的发展,当仕途失意的时候,他选择回归田园。到了晚年,他回归乡村,过起了怡然自得的隐逸生活,这在他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可以充分体验到,在《鹿柴》中“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辛夷坞》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些诗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但思想却是消极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与王维虽同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他们的诗作“形似而神异“,各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陶渊明诗以平淡自然为美,王维以空灵幽美的境界取胜。

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唐代诗人王维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个人认为,王维的作品当中,最有禅意的非《鹿柴》莫属: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在对《鹿柴》的禅意进行具体解析之前,首先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禅”。

佛经里有关“禅”的最早记载可能是灵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描述,这个描写就很有禅意。释迦牟尼为何拈花,迦叶又为何微笑,说不清、也不必说,其中的微妙尽在不言中,这就是“禅”的最初踪影。所以从根本来说,“禅”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本义。

中国佛教禅宗的创立者是慧能禅师,他继承了弘忍法师的衣钵。弘忍法师之所以将衣钵传给慧能,是因为他所作的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慧能通过这几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的本性和自性的领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曾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这真如本性就是佛心啊!佛心“无念、无相、无住”,没有任何固定的想法,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固定的位置,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观点也是对佛家《心经》所言“五蕴皆空”的进一步阐述。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同样是慧能禅师,地点则是在广州法性寺的讲经会上。

讲经会上,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说是幡动。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此言一出,全场大惊”。为什么会全场大惊?

因为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在佛家看来都是暂时的,是变相、幻相,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与人无关。真正引人深思的是由此而来的争论才与人有关,是人的心动了。慧能拨开风动、幡动的迷雾,直指人心,让人顿悟。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青原惟信禅师对禅学观照世界的“三段论”,他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在青原禅师看来,禅,让自己认知得到提升,又在提升后回归,回归得几乎与原来无异,却已然不是原来。从表象到具象到本我,这便是禅的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王维这首《鹿柴》,从他的字里行间,一字一句来体悟其中的禅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两句诗浅显直白,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以动衬静,有、无之间深得禅宗“机锋”的精髓,在动、静之间转换自如。

空寂的山林传来人说话的声音,但是四处张望也看不到有人,人声响过之后,更显得山林寂静。是空山吗?不是!不是吗?看不到有人。是寂静吗?有人说话;喧嚣吗?人声散过,山林更寂静。这样相互对立,相互转换,就如慧能禅师所言: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在动。

诗人拨开这些表象,将思绪和目光投向那空山,投向那人语者,这便是禅意的直指本心。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落日的余晖照入深林,又照在青苔之上。一个“复”字,说明之前阳光也曾照到过青苔。但无论阳光照没照到,青苔就在那里,不是因为阳光照到才有的青苔,也会不因为阳光照不到而青苔就不见了。

落日映照下的光影,如同真如自体所具有的智慧,它永恒不灭,遍照四法界,心中的佛性在刹那之间被触发。诗人在这刹那之间看透了世间万相的生灭,万相为空,万相不著。

道安《安般守意经》说:“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这种空寂是人心的真正顿悟,达到了“真如”,这是内心的真正自足、自信,得到真如的内心无比强大,一切邪妄不能改变他,达到了真如的精神的无比充盈。

我们无法针对禅意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来分析《鹿柴》,就犹如“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一般,一切微妙的感觉尽在不言中。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禅”,非要给出一个框框也就失去了“无念、无相、无住、”的佛心真意。

这短短二十个字,有人看到诗中有画,有人看到画中有诗,也有人看到重重迷雾后直指本心的禅意。诗人通过有、无的转换,悟透了“复照青苔上”的真我。

王维的诗你喜欢哪一首

你最喜欢王维的哪些诗句?

王维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是唐玄宗九年的进士。他不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