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大师谭其骧:什么是中国?关于中国历史疆域标准的问题上,谭其骧和白寿彝的观点分别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历史地理学大师谭其骧:什么是中国

谭其骧(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兴嘉善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新中国成立前,先后任教于辅仁、北京、燕京、清华、浙江、暨南等大学。
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历史地图集编委会副主任兼总。1960年获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称号。九三学社社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始人之一。1934年与顾颉刚等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问题,自成体系。1955年起主持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并致力于黄河水系的研究,对黄河史研究作出贡献。
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等,《中国历史地图集》1986年获上海(1979-1985年)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谭其骧先生主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被称为史学界的两大基础工程之一(另一工程为二十四史的点校),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历时30年之久,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是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关于中国历史疆域标准的问题上,谭其骧和白寿彝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谭其骧先生在主持《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绘制时,曾确定了一个标准:“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后来,谭先生又撰文重申此说:“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而白寿彝先生在批判“以历代皇朝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因皇权统治范围的不同而历代国土有所变更或伸缩”的“皇朝疆域观”时,则提出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为处理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标准,并将这一标准用于自己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写作上,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也就是我们撰写中国通史所用以贯穿今古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

谭其骧的地图是不是有误大唐的疆域究竟有多大

一,唐朝在西南地区的疆域和势力范围

唐朝的版图上,最初是州县二级行政区划。但是我们依然要对州的性质进行区别。设置在内地的州,叫做“正州”,由国家派遣官员负责行政管辖,也有可能由国家任命当地的民族首领进行管辖,但是无论如何,国家会有户口、行政、税收等方面的管理。另外一种州,设置在边疆地区,叫做“羁縻州”。羁縻州没有行政管理,只是册封当地的民族首领为刺史进行了管辖。前者是属于疆域范围,后者如果有了军事控制就是势力范围,如果没有军事控制,那就连势力范围都不是。

大多数正州和羁縻州的区别都十分容易区分,唯独西南地区比较特殊。唐朝初期,统一内地之后,西南、岭南一带的土族大姓纷纷归附,被册封为了刺史等职位。这些羁縻州分别隶属于岭南道、江南西道和剑南道。这些地方的羁縻州和北方的羁縻州有很大的区别,唐朝对这里的控制远远大于对北方的控制,甚至存在一定的行政干预。因此,西南地区大体上处于疆域和势力范围的游离状态下。唐朝对西南羁縻地区的控制,在时间上,随着国力的增强的而增强,也随着国力的减弱而减弱;在空间上,对岭南地区、黔州地区的控制更强,而对云南地区的控制则基本是羁縻状态。

英文版唐朝版图

黔州都督府境内有50个羁縻州,其中牂州(瓮安)、琰州(关岭)、庄州(今惠水)、充州(石阡)、应(三都)、矩(今贵阳)这六个州在唐朝早期为正州,到了唐玄宗时期才降为羁縻州。泸州都督府所领纳、萨、晏、现四州,仪风初期为正州,先天时降为羁縻州。而茂州都督府所领维、翼二州本为羁縻州,后改为正州。涂、炎、彻、向、冉、穹、笮七州,最开始也是羁縻州,后来“相次为正”。这反映的是唐朝在黔州,剑南等地的控制强度变化。可以说,西南各大都督府所辖的羁縻州,是唐朝不稳定的疆域范围。这里“朋仇相嫌”,“兵戎相防”,唐朝官方经常派遣官方进行了调节,宣称“卿等虽在僻远,各有部落,俱属国家”。

总体上来说,唐玄宗之前,这些地区大体处于势力范围和疆域的徘徊状态中。贵州、四川盆地边缘、岭南一带大体上可以算为唐朝的疆域,而云南则从未纳入疆域范围。最初在云南出现的各羁縻州都是册封的爨氏等政权,由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王国,他们无法和唐朝抗衡,只能臣服。开元年间,南诏崛起,统一了六诏地区,西南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民族政权。这个政权时而投靠唐朝,时而又进攻唐朝。可以说,南诏的建立代表着唐朝的势力退出了云南。开元年间设置黔中道,也就是加强对黔州的控制,以防南诏。

二,唐朝在东北的势力范围情况

唐朝疆域最东北为河北道,只要管辖今天的河北一带地区。山海关之外,唐朝并未设置正州,但是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唐朝册封在东北的羁縻府州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只是名义上的册封,没有军事控制;另外一种是册封当地的首领,但是有军事控制。前者算不上势力范围,只能是中国古代朝贡制度中的一个方针,后者就可以算唐朝的势力范围了。

谭版唐朝中期地图:唐朝在东北上不封顶

唐朝的东北居住着扶余、契丹、奚、室韦、靺鞨、三韩等民族。唐朝初期,高句丽强盛,于是唐太宗和唐高宗多次联合辰韩建立的新罗,共同出征扶余人建立的高句丽和百济。660年,百济灭亡,唐朝册封其残余各部为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668年,高句丽灭亡,唐朝随后设置安东都护府、营州都督府以控制其地。而契丹和奚是同族异名,位于西辽河一带,开始臣服于东突厥,东突厥瓦解后又臣服于唐朝,先后设置了松漠都督府和饶乐都督府两个羁縻都督府,其都督是本族首领担任。

比较客观的唐玄宗早期地图

高句丽、百济国、契丹、奚族民族境内设置的都护府和羁縻都督府,都是在唐朝的兵威下设立,因而是唐朝的势力范围。唐朝灭高句丽、百济之后没有在东北设置行政机构,也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唐朝对东北的控制十分不稳定。武则天时期,契丹开始反唐,多次出兵攻打营州,史称“营州之乱”,这标志着契丹脱离了唐朝的控制。新罗这不断挤压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势力。670年,新罗兼并了百济故地,之后又不断向北推进,唐朝的安东都护府只好迁徙到了辽东一带。

安东都护府内迁

在谭其骧的版图上,将广大的黑龙江利于也花进入了唐朝中期和后期的版图。这是十分不客观的,唐朝后期,其势力都基本退出了辽东一带,更别说遥远的黑龙江了。营州之乱后,高句丽中的靺鞨部逃亡辽东一带,拒绝了唐朝的册封。697年,靺鞨部又在天门岭之战中击败唐朝军队,随后契丹再次阻断唐朝和辽东的联系,靺鞨首领领袖趁机在吉林一带建国,自称“震国王”。从各种历史现象表面,该时期唐朝的军事势力就逐渐退出了辽东地区。714年,安东都护府迁徙到了营州(朝阳),到安史之乱就彻底废除了。

渤海国和新罗:根据辽国文献记载,唐朝后期,渤海占据了辽东

唐玄宗时期,对东北的的黑水靺鞨、渤海国(震国)、室韦进行了册封,名义上称呼他们为黑水都督、渤海都督、室韦都督等,谭其骧就因此把这些全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