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事务部开始有序接待来访退役军人,是真的吗?部队转业军人安置政策202
发布时间: 2023-07-06

退役军人事务部开始有序接待来访退役军人,是真的吗

退役军人事务部开始有序接待来访退役军人是真的。网页链接针对挂牌仅 10 天,有众多退役军人排队去退役军人事务部来访接待室反应问题的现象,4月26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表示,退役军人事务部离正常运转还有一个过程,期待广大退役军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在4月26日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吴谦表示,退役军人事务部组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也已经开始有序地接待来访的退役军人。但离正常运转还有一个过程。据环球时报消息,退役军人事务部挂牌之后,来访接待室随即对外开放。来访接待室工作时间为周一、周四全天,周二、周三、周五上午半天。

部队转业军人安置政策2020

关于2020年部队转业新政策,主要包括对家属的安置以及对军人的安置,首先是对于家属的安置,如果是军队转业干部随调配偶或者子女的在就业时,政府会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如果是打算办理个体户经营的,会进行减免税费等政策扶持。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第四条
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是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政府协助就业、发给退役金。

说说中国维和军人的故事

5月,435名来自胶东半岛的中国维和军人,告别祖国和亲人,陆续奔赴苏丹,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 抵达任务区后,这群身着中国军服、左右臂分别佩戴中国国旗臂章和联合国旗臂章的军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忠实履行着和平使命,在短短的时间里,便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中国军人的风采。联苏团总司令加斯比尔·里德尔中将在视察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地后,称赞道:“中国军人的过硬作风和敬业精神值得其他维和部队学习。” 中国维和军人在苏丹 本报记者 曙笑华 通讯员 刘先庆 姚南通 李璐 摄影报道 从今年的2月份开始,维和部队的装备物资及人员,分别采用水路和空中输送的方式,陆续抵达苏丹任务区。由于这是中国军人首次赴苏丹维和,维和部队在任务区内没有营房和干净的水源、电力等基本生活保障条件。营地设在一片茂密的灌木丛中,为了尽快建设营区,来自胶东半岛的维和工兵们每天要顶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工作10小时以上。 这次赴苏丹维和,是济南军区首次组队执行维和任务,也是我国首次向苏丹派遣维和部队。 推土机“请”走两条蛇 虽然苏丹政府和南部反政府武装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目前苏丹国内总体形势较为稳定,但长期的战乱使得大量的武器流落民间。光是100万枚无记录、无规则埋设在地下的地雷,就对维和军人们的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在中国维和部队所处的苏丹南部,大街上时不时可以看到携带武器的武装人员,他们将枪支背在身后或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 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执行此次维和任务的官兵们要面对的威胁。苏丹南部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蚊虫。目前正值雨季,蚊虫肆虐,被叮咬后易患疟疾。先期到达的25名先遣组成员先后有10余人患了疟疾,目前已全部治愈。据了解,与中国维和部队相邻的肯尼亚的维和部队,每星期都有一、二十人患上疟疾。 除了蚊虫之外,出没在帐篷周围灌木丛中的毒蛇、蝎子等,更具危险性。苏丹有20余种毒蛇,其中有几种是致命性的。维和官兵们刚抵达营地时,便在帐篷旁边干枯的树枝上发现了两条长约2米、通体呈绿色透明状的蛇,没有一人见过这种蛇,也不知是否有毒。为了安全起见,维和官兵只好调来推土机,将干枯的树枝连同两条蛇一起“请”到了远处的灌木林里。 没到苏丹之前,维和官兵们便从各种渠道获知苏丹的蝎子特别厉害,到了现地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帐篷的周围不时可以发现通体黑色、尾部带有长长毒钩的大蝎子,体长大都在10公分以上。更让人害怕的是,5月19日在整理卫生时,居然在驾驶员徐磊床铺的褥子下发现了一只大蝎子。据先期到达的维和队员介绍,肯尼亚维和部队的一名队员,不幸被蝎子蛰了,整整哭叫了一晚上,凄惨的叫声让周围的人都身上发糁。 污水喝了一周整 在距离苏丹瓦乌机场约4公里、处于茂密灌木丛中方圆1.35平方公里的区域,是联合国苏丹特派团划定的第二战区维和部队的营地。隶属于联苏团第二战区的中国、印度、肯尼亚、巴基斯坦四国的维和部队,全部居住在这个区域。联苏团用砖垛将四个国家的营地,进行界定。各国的维和部队也分别在各自营地四周布设了铁丝网。 由于是首次赴苏丹维和,中国的维和部队在任务区内没有营房、干净的水源、电力等基本生活保障条件。较早部署到任务区的印度及肯尼亚两国维和部队的营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各种生活设施较为完善。与他们相比,我维和部队由于刚刚部署到位,营地目前只搭建了一些帐篷供居住,其它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苏丹的运输设备比较落后,没有安装发电系统为恒温冷冻集装箱供电,中国维和部队储藏在集装箱内的鲜肉和蔬菜全部变质腐烂,他们只能就着粉丝、腐竹下饭。而生活用水问题则是中国维和部队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由于苏丹南部地区道路条件极端恶劣,供中国维和部队使用的4台水净化设备在运输途中损坏。在技术人员专程前来修理设备前,包括饮用水和做饭在内,中国维和人员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分到4.5升瓶装水。 没有电,维和官兵们自己动手发电,但解决水的问题,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运输过程中严重损坏的净化水设备,自己根本无能力修复,在刚开始的一段日子里,维和官兵们只能饮用经过药物净化、但依然十分浑浊的水。这种水泛着黄色,喝到嘴里涩涩的。官兵们都知道饮用这种水不卫生,但干渴难耐的时候,不得不喝上几口,生存毕竟是第一位的。好在,联合国很快供应了饮用水。在来自国内技术人员的昼夜抢修下,严重受损的净化水设备,终于在技术人员抵达后的第七天修复出水。 据工兵分队的建筑工程师李文圣介绍,工兵分队的营地目前已平整完毕,营房建设也将很快展开,官兵们有望在两个月之后住进装有空调的钢结构板房。他还说,中国维和部队的营地建设完毕后,将会成为第二战区一道亮丽的景观,这在赴刚果(金)、利比里亚的维和部队里已有目共睹。 中国工兵分队还将进行第二战区司令部,第二战区文职、参谋、警察和观察员营地,巴基斯坦维和部队航空分队营地以及各营地之间道路的建设,然后再启动营区外的建筑工程,包括修建环营区重型车辆专用车道、瓦乌机场以及瓦乌至伦拜克和瓦乌至乌维勒的简易公路等,这两条公路的长度达数百公里。因此,工兵分队今后的工作将异常艰巨。 维和部队里的七枝花 在中国首批赴苏丹维和部队里,有来自济南军区总医院的七名女护士,她们是维和部队里仅有的七名女性,被誉为维和部队里的七朵金花。 别看她们是女同志,但在维和部队里,她们与男队员只有性别上的差异,没有工作上的不同。刚抵达营地的时候,她们顶着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整理搬运物资、修挖排水沟,承担着与男队员一样繁重的体力劳动,迷彩服不一会儿便变了颜色。这对平日在家里很少从事体力劳动的她们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但她们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护士长郭志红的话语非常朴实:“我们是中国派往苏丹维和的第一批女军人,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女军人的形象。在这里,最主要的是把维和任务完成好,吃点苦受点累无所谓。”让七名女队员最为苦恼的是,刚到任务区的头3天没水洗上澡,连上厕所的地方都没有,真是该方便的时候不方便啊。 在离祖国离亲人万里之遥的苏丹,思念家人是队员们共有的情结。与男队员相比,更想家的恐怕就是这7枝花了。七名女护士中,有四人已当上了妈妈,孩子是她们放不下的牵挂。在她们四人携带的笔记本电脑里,装满了孩子的照片,有空的时候她们就打开电脑,看看孩子的照片,尽管无法及时得知孩子的近况,但总可以慰藉一下思念之情,享受“面对面”的亲情。 抵达任务区后,最让她们七人难忘的是第一次给家里打电话。当时,领导通知她们,每人特许打一分钟的海事卫星电话向家里报个平安时,她们一个个手舞足蹈,特别兴奋。相对国内便捷的通信来说,这个电话可谓是异常珍贵了。她们好希望这一分钟的时间长些再长些,多和家人说上几句话,但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知不觉时间就超了,我打了快两分钟了!但觉得想说的话还没有说完。”护士宋少艳在幸福之余,话语中透着几分无奈,“真的希望有机会能给家里多打几个电话,免得家人整日挂念。 现在,中国赴苏丹维和部队工兵分队已经开始在瓦乌营区内进行建设中国部队营房和一所二级医院的工作。工兵分队首先必须将原是一片荒地和灌木丛的土地弄平整,再从别处运来红土,铺在地面反复压实,才能在上面修筑营房和其他建筑。据了解,这所医院除了将负责对第二战区伤病员进行救治外,还将接待和治疗当地病人,医院的所有设备、器械和药品都由中国提供。 ·相关链接· 国土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的苏丹,是非洲大陆面积最大的国家。南部地区约占苏丹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联合国驻苏丹维和部队由来自63个国家的大约1万名军人和715名警察组成,分别部署在苏丹中部和南部地区的6个战区。 联合国驻苏丹维和部队第二战区营地位于苏丹南部瓦乌市的郊外。在地图上,瓦乌被标注成一座城市,实际上它不过是一个贫穷的部落村寨。在中国维和部队进驻瓦乌营地之前,一支肯尼亚维和部队和一支印度维和部队已经在营地内驻扎下来。29日,最后一批中国维和人员部署到位,由于营房还没有建起来,目前中国维和人员全部住在帐篷里,每顶10多平方米的帐篷内住着8到9人。 苏丹是世界上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国家,被称为“世界火炉”,而南部地区不仅常年炎热,而且潮湿,是“架在炉子上的笼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