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故事(牧野之战周武王5万对纣王17万,为何能以少胜多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牧野之战周武王5万对纣王17万,为何能以少胜多

在传统史料上,周武王麾下有300辆战车,勇士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人。而商纣王率领商军主力,并紧急动员了奴隶,组织起了十七万大军(《史记》记载为七十万)。不过,现代的军事研究者则认为,当时商周双方的人口与物质水平都不足以支撑起这么多的兵力。但大家所公认的是,商军在牧野之战所拥有的兵力远超过周军。

那么牧野之战,周军怎么打赢殷商军队的呢?

很可能在当时战争的核心装备——战车领域,周军是远远领先于商军的!

根据出土墓葬与文物显示,相对于商军的双马战车,周军装备的是由四匹马所拉动的驷马战车!也就是说,周军的战车机动性要比商军的好得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诗经》里要说是周军突袭或偷袭了商军。显然,周军凭借机动性更强的新式战车,拥有超乎商军想象的行军速度。

同时,由于牵引力更增加了一倍,周军的战车也就可以造得更为坚固。出土文物显示,周代战车相比商代战车增加了很多青铜铸造件,比如车轴、车轮部位,很大地加强了车体强度。

而且由于是四匹马拉动战车,所以平均每匹马所要分担的牵引力就小多了。因此,周代的战马身上被披上了防护性的皮质乃至是青铜的马胄和马甲。相对于装备铜泡加强皮甲的商军战士,西周的战车武士则开始装备青铜胸甲。

另外,周军在武器方面相对于戈,更喜欢长矛,而且是很长的长矛。根据周代的《考工记》记载,西周的长矛分为酋矛和夷矛两种。其中酋矛长20尺(9850px),为步兵使用;夷矛长24尺(12075px),用于车战。但由于西周有一种被称为“毁兵”的丧葬习俗,即先对陪葬兵器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砸断或者砸弯),然后才将其放入棺椁或墓穴中。所以大多数出土的西周时期步战矛的长度一般为165~220cm,车战矛的长度一般在280cm以上。幸运的是,宝鸡出土了西周时期长度超过4米的车战长矛,验证了《考工记》中的记载,也证实了周军车战超长矛的存在。

显然,更长的长矛便于周军的战车武士攻击商军的战车武士与徒步士兵。而商军手中那些较短的戈矛却很难对此做出反击。

此外,周军战车还有一个可怕的秘密武器,即在车轴的两侧轴头上,周军装上了长矛形状的青铜部件(軎wèi)。这种矛头形状的青铜部件随着车轴快速转动起来,就会成为一个毁坏商军车轮的可怕工具,对于商军的徒步来说更是一个绞肉机般的恐怖凶器。

这种装置在西方被称为“轮刀”。波斯帝国的战车上就出现过这种轮刀,但要比周代战车最起码晚了两三百年。也有观点认为,波斯战车的轮刀也是收到周代长矛型车軎的影响而出现的。

总之,周军战车无论是在机动力、防护力和攻击力三方面都对商军战车形成了全面的压制与优势。商军战车面对周军战车只能处于打不过也跑不过的窘境;而商军的徒步士兵也很难抵挡住周军战车的冲击;无马镫状态下的商军骑兵也无法有效对抗周军这种新式战车。

所以,周军战车所具有的这些优势,可能就是《史记》姜尚仅以百人规模的战车部队就撕开商军主力军阵的最关键性原因。

可以说,正是周军新式战车的滚滚车轮,毁灭了那个曾经强大又让人惊叹的商王朝。

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周武王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的壮举

该问题大致可以用以下三点来回答。我们就用三个方面的对比,来浅析周武王为何能战胜商纣王吧!

一、内政对比

周国苦心砺志,经过了文王和武王这两位贤王的经营,周朝变得兴旺发达起来。呈现出了君臣合、官民合、內外合的“三合局面”,使得国家日渐昌盛,渐渐形成了崛起之势!

而商纣无道,不纳忠言且任意诛戮大臣,并以残暴的手段盘剥和镇压人民的反抗与不满。使商朝呈现出君臣分、官民分、内外分的“三分局面”,加剧了商朝危机的严重性,也使得商朝衰亡之势己难挽回!

二、外交对比

由于周国的对外政策适应实际需要,各项制度也比较务实。所以各地诸侯及方国们,大多都因受到了周国行“仁政”的吸引,而亲附于周国。这也是周国虽小,但却能取得对天下三分之二的影响力的根本原因!天下大势在周,而不在商。

而商纣对外实行的是盘剥聚敛的“暴政”,更兼为了扩张势力范围,商朝从未停止过对外用兵,即使到了危机四伏的纣王时代,还在持续着对东夷部族的战争。长久已往,除了少数方国誓死效忠商朝外,其他诸侯多生背商从周之心。因此而导致商朝的内外危机,也随着人心的背离而加重。

三、时机对比

周武王在发动打败商纣王的牧野之战前,早就做一切准备工作。并且串联了许多诸侯,使得他们呼应周国的造反行动,并且派兵参加到了实际作战当中。因此周国名为主动进攻伐纣,其实际乃是深入商朝腹地安营扎寨,屯兵等待商纣被动出击而已。所以战争的主动权在周,而不在商。商朝名为强大无敌,但在此战中实际上是极其被动失利的。

而商纣王朝完全没有料到,一向恭顺的周国会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举深入到了商朝腹地。而此时的商军主力却仍在讨伐东夷,因而国都空虚。纣王在惊慌失措之下,只得紧急武装了几十万奴隶企图对抗周军!无奈因人心混乱,而导致几十万人成了乌合之众。因此被万众一心的周军一冲即垮,所以被迫阵前起义反攻商纣,最后帮助周国灭亡了商朝!

以上就是在牧野之战中,周之能胜,而纣王失败的原因所在了——这只是个人分析,如有不同见解欢迎互相探讨!

历史上牧野之战是怎样的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将都城从丰京迁到镐京。姬发还娶了姜子牙的女儿做王后。拜姜子牙为“尚父”。姬发即位九年后,想东征商纣,为了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他们准备做一次阅兵。

公元前1048年,军队出师之际,姜子牙左手持黄钺,右手握白旄,号令军队,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争先恐后来到了孟津,有八百之多。诸侯跃跃欲试,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可是姬发拒绝了,他还是担心力量不足。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 ,不理朝政 。姜子牙见时机成熟,决定对商宣战。大军临行前,按习俗武王卜了一卦,正在此时,天气突变,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各路诸侯都恐慌起来,认为不是吉兆,武王姬发也有退缩之意。关键时刻,姜子牙站出来,力排众议,说纣王残害忠良,倒行逆施,人神共愤。我们讨伐他是顺天应时,替天行道。占卜之事虚无缥缈,怎能当真?武王于是不再犹豫,精选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浩浩荡荡,直奔朝歌。

牧野之战

伐纣大军渡过黄河之后,姬发下令将船只全部烧毁,桥梁全部拆除,以表示这次出征有进无退。据《太平御览》记载,姜子牙说:“太子为父报仇,所过津梁,皆悉烧之”。后来项羽“破釜沉舟”,估计就是从这儿学的。

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

大战前夕,姬发在阵前演讲,鼓舞士气,例数纣王罪行,这篇檄文就是《尚书》里的《牧誓》。

战幕一揭开,姜子牙亲率精锐为先锋从中央突破敌军阵营,商军虽多,但此时与纣王离心离德,没人愿意卖命,防线被突破后,顿时方寸大乱。《尚书·武成》是这样描述的:会于牧野,罔有敌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随后姬发率领诸侯人马,一拥而上。商军纷纷倒戈,胜负已分。

据《六韬》记载,武王曾经多次向姜子牙请教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兵法,所以虽然商朝当时的军队肯定没有70万,但是双方兵力悬殊是可以肯定的。牧野之战胜在一来姜子牙深通兵法,二来双方士气差距悬殊。

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妲己自缢而亡。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屯积在钜桥的粮食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第二天,姬发立于社坛之上,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牧野之战的意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