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屈原是什么是身份他为何要跳河自杀?屈原的代表作有哪
发布时间: 2023-07-17

历史上屈原是什么是身份他为何要跳河自杀

历史上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是楚国贵族,和芈姓是同族。楚国都城被攻陷后,屈原不肯屈服,自投汨罗江。屈原是楚辞的代表,生的时候不如意,死之后被后人追忆,感念他对国家的誓死忠诚。为了悼念他而成立了端午节,每到他投江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他。

屈原是楚国贵族,他和楚王的芈姓是本家。在春秋时期,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根据当时的风俗改名叫屈瑕。他的后代子孙便跟随他改姓为屈,由着屈姓的尊贵,这个姓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繁荣昌盛,经久不衰。屈氏家族的人一直都身居高位,屈原也曾是三闾大夫。后来因为被同族人排挤,数次流放,郁郁不得志。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繁,民不聊生。在这7个国家中秦国最为强大,灭掉其他国家以后,楚国也遭受劫难。屈原身上流淌着楚国贵族的鲜血,即便这个家族对他并不友善,但是他对自己家族绝对忠诚。奈何人微言轻,他的地位难以改变大局。他不能阻止秦国对楚国的进攻,只能以死来明志,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杀了。

屈原的自杀对后世有两个巨大的影响,第一个影响是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是“楚辞”的代表人物,他也创立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第二个影响则是屈原的爱国精神,五月五的端午节人们纪念的是他对国家的绝对忠诚,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

你觉得屈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欢迎您到下面发表您的意见。

屈原的代表作有哪些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1、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2、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3、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屈原作品简介:

《离骚》是屈原最宏伟的诗篇,是他自全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再没有比这更长诗篇了。全诗共373句,2477个字。诗中尖锐地抨击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 ,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同 时也表现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
《九歌》是屈原流放在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础上 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诗歌,分别祭 记11种神灵。其中:
《东皇太一》祭祝最尊贵的大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祀主宰人类生命的男神。
《少司命》祭祀主宰幼儿生命的女神。
《东君》祭祀日神。
《河伯》祭祀黄河之神。
《山鬼》祭的是山中女神。
《国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
《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屈原与端午节有哪些故事

因为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所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屈原的联系: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

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

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因此,端午节乃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扩展资料:

端午节来历及影响介绍: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

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