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昆明的雨》——雨中三人行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同课异构《昆明的雨》——雨中三人行

      《昆明的雨》是一篇内涵丰富,饶有情趣的散文。表面上看看内容特别“散”,但是散中有整,散中有聚,散其形而聚其神。课文篇幅不长,但所叙景、事、物等较多。但都围绕着核心,即怀旧与珍视,追溯岁月流逝之后留下的珍贵记忆,表达对过往人生的真爱。

    颍上三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语文组选出三名代表参赛。为了让她们多锻炼,多专研,多思考,多积累。进行《昆明的雨》同课异构。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闫肃老师的课稳扎稳打,缓缓推进。师生互动,谈雨的感受,引入课题,简介作者。整体感知三个问题: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情感?最能概括昆明雨季典型特点是哪一句?文中是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物人和事?但三个问题对文章内容的感知,都处在文章的表面,没有层次感。品味语言,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汪曾祺自己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老师根据学生的品析归纳出语言的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语言美。但文字的品析不够深入,且品析离开了昆明的雨。所有的景  物  人都与雨有关,都表达雨的特点。如景物美,是昆明雨的滋润,表面写景,实则写雨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怀念赞美。作业:推荐阅读《端午的鸭蛋》。

    王倩倩老师,年轻有活力,但是不是学中文的,总不自信。先和学生聊雨的诗句,写总结诗句的共同点:雨中的景物衬托雨中的情态。由汪曾祺的诗句引入课题。屏显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开始本课的学习。接着就抓注景物品析,老师师范一例干巴菌描写的品析。接着学生品析文中的其他物的描写的句子。最后老师吧品析的语言串起来形成一组诗。别具匠心,让人眼前一亮,诗情画意之美感。但老师的语言太过于沉重,压抑与文章情感不符。

    郑蕊年轻上进的新教师,对文本的把握,教学设计很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没一个环节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引入课文——研读文本,品析雨之情——深入思考,赏析雨之韵——简介背景,寻找雨之忆。特别背景的插入恰到好处,理解作者淡淡的乡愁。板书的设计更是出彩,但老师放不开,声音缺乏张力。很难,慢慢锻炼。
    听了  三位老师的课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带给我备课的思考。第四单元散文,要弄明白散文的特点,进行单元备课。新的教材的课型,教读和自读。这篇文章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有前几篇角度课文的散文的学习方法,学生要会自读。自读也是走向课外,读其他散文的基础。

        三位老师都没有上出自读课文的特点,这是对新教材课型把握不准。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好阅读提示把我课文和情感。用好旁批对关键句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用好课下注释,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也就是钱老的“三主四式”,回头再好好看看他的书。

        教研路上,我们共同学习!

(听课的一点思考)

《端午的鸭蛋 》教学过程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给大家介绍一位我特别喜欢的作家,他叫汪曾祺,江苏高邮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他有一篇著名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请看节选,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对汪老的印象。(生回答)

  他不仅人如此亲切自然,富有情趣,他的文章也呈现这个特点。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文章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看似平淡的语言却极有韵味,极富情致‘

  还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汪老说过,吃东西也是文化,关于吃文化他可是大家,如果想要读汪曾祺的作品,必当首推他的美食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经典《端午的鸭蛋》

  二、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词

  △ 门槛 门楣 肃然起敬

  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吧,老师考考你们。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整体感知文章时,一定要顾及全篇,因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这八种风俗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哪种?

  三、研读课文—童趣与乡情

  (一)读出纯真的童趣

  朗读4—6段,找出有趣的地方,说说“趣”在哪里?

  1、“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的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评:挂在衣襟上的晃动,高兴起来的吃法,趣味无穷。

  2、“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修改比较)

  这位同学品读细致,我们英雄所见略同,我也觉得这段文字写得有趣,就摘了下来,并且稍作改动,同学们评一评我改得好不好

  评:拟人化手法。孩童的视角。

  3、“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评:闪中的欣喜,“好看极了”的成人世界与孩童世界的矛盾,孩子真诚的欢乐。

  太棒了,你们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读书就应该这样,在“第一印象”基础之上,反复把玩文字,再通过我们的碰撞,使原本单薄的认识变得深入丰厚起来。同学们猜猜,汪老写这篇文章时有多大年纪了?(生答)是啊,六十多岁,可这哪是个古稀老人,分明是个孩子嘛!或许,只有对童年依恋、充满童心的人才能写出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纯的感情吧!

  (二)品味浓郁的乡情

  汪老是散文大家,语言自然、朴实、亲切。但他写作特别讲究用词的准确、独特。他说过,语言的独特不在于用别人不用的词,而在于他能赋予别人也用的词所想不到的意蕴。一个“蠢”,一个“秀气”,让鸭蛋在他的笔下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那么,作者只详写了如何玩鸭蛋吗?

  朗读2—3段,找出有情趣、有味道的语句,动情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说说它哪里“有味”。【请特别注意文中的口语及动词的表现力】

  1、“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评:肃然起敬的郑重,哦的恍然大悟。

  2、令人惊喜……,因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评:“还不就是”中的质疑,“圆圆的两个黄”的惊奇不已。

  3、“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评:“挖着吃”吃法有趣,“扎”的有力,“吱”声音的绵长,“冒”的油多。

  4、“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评:“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中的嗔怪和不服气,“确实、完全、实在”中的自豪和浓郁的’乡情。

  故乡的美食就是故乡的味道,乡情是一种味觉上的思念

  汪曾祺写了许多关于家乡美食的散文,在他的笔下,立春的蒌蒿,清明前的荠菜,端午的鸭蛋,冬至的炒米,秋风院中的宽扁豆,雪天桌上咸菜茨菰汤,以及各家各户自行腌制的“红皮萝卜干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