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与孔子(左丘明的品德高尚是如何体现的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左丘明的品德高尚是如何体现的

左丘明与孔子的关系很好,他的思想也是儒家思想。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王室,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孔子曾以左丘明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他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是说,甜言蜜语、谗言媚色、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觉得可耻。孔子评价左丘明的这些话,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诚实耿直、品德优良的人,这与秉笔直书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孔子曾多次赞叹左丘明的“君子”风范,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还与左丘明一起讨论编撰《春秋左氏传》的事。多次赞叹左丘明的高尚品格,还赞扬左丘明的史家文笔。

左丘明和孔子 关系

左丘明与孔子是同道中人。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丘明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从孔子的语气中不难体会出孔子将左丘明引为同道,对于花言巧语、伪善的作法都感到很可耻。由此得知,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而且与孔子关系甚笃。

左丘明和孔子是什么关系

同一时代的,孔子很欣赏左丘明。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由此得知,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而且与孔子关系甚笃。

左丘明是孔子的弟子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
根据存世的刘向《别录》佚文“左丘明授曾申”判断,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约与孔子晚年弟子曾参及曹恤等人大致相当。即左丘明在年龄上应为孔子的孙子辈,而应生于鲁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据《左传》、《国语》二书对于历史人物的称呼来看,可知左丘明应当卒于鲁元公在位时期。即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由此看来,应该不是!

“欲壑难填”的下一句是什么

“欲壑难填”的下一句是:是不可餍也,必以贿死。

出处:鲁·左丘明《国语·晋语》:“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喙,鸢肩而牛腹,欲壑难填,是不可餍也,必以贿死。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曰:“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

白话释义:晋公子重耳流亡到北狄已经十二年。狐偃说:“当初我们到这儿来,不是因为狄地安乐,也不是因为这里可以成就大事。我曾说过:‘狄地离晋国近出走时容易到达,窘迫中可以得到些资助,通过休整可以选择更有利的环境,因此才居留下来。’

现在已经居住很久了,住久了一切便会停顿下来,那种苟且怠惰的心理也会随着产生,谁还能振作有为?为什么不赶快走呢!当初我们不到齐、楚两国去,是怕路途太远。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左丘明与孔子同为春秋末期人,二人关系密切。他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

作为太史,左丘明非常关心国家政事,积极参政议政。如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三桓进行商议,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

左丘明这样说是因为孔子主张削弱三桓,加强君权,曾向鲁定公提出“堕三都”的建议。“三都”指三桓的三个据点: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睩邑和孟孙氏的成邑。“三都”是三桓对抗公室的私有据点。由于三桓住在国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对三桓本身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威胁。

孔子通过游说曾一度使鲁公拆掉了叔孙氏的睩邑,如此这样,左丘明冷静地分析了三桓不会支持鲁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比喻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鲁定公听从左丘明的建议,没经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文章简介:

《国语·晋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国语》记录了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