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清平乐》的简单意思是什么?清平乐·会昌全文翻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黄庭坚的《清平乐》的简单意思是什么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转眼,春光已逝,可有人知道她回到何处去了吗?留下的只有一片寂寥,丢失了春天来去的踪迹。因何而起,又为何而泯?从何而来,又归去何方?若有人知晓这些问题的答案,请将春唤来,与我同眠。

可是,春天的线索已断,要找寻她的踪影,恐怕只有去问黄鹂了。它一遍遍地鸣叫,声音婉转动听,仿佛不知疲倦地诉说着春的消息。可惜无人能解其意,只得趁了风势,飞过蔷薇丛去。

这首词作于崇宁四年,两年前黄庭坚被贬,而这个地方,后来也是黄庭坚溘然长逝之地。因而这首惜春之作,除了表面上的伤春之情外,更暗含影射时局之意,以及抒发自己人到暮年却碌碌无为、漂泊他乡的哀愁。

全词将春拟人化,无一华丽字眼,“归”、“行路”、“同住”、“踪迹”等词平淡简约,但富于变化,既体现出了春天的生动活泼,也表现出了词人对春天的无限留恋与不舍,因为留恋,词人将春天写的像亲人一样,希望能与之同住,然后找寻其踪迹,在问黄鹂鸟的时候,情感表达渐近高潮。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起笔写出了词人因春天即将过去而产生的伤春之情,因为寂寞才会寻春,这样的开头,为后文的发展做了铺垫。“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此二句语言生动活泼,表达了词人留春之情之深,可见,词人对春天的喜爱程度是多么地深。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紧承上文,词人清楚,春天去了哪里,谁知道春天去了哪里,答案没有人知道,既然无人知晓,那就去问问黄鹂吧,想法奇特,趣味感极强。“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后人评价此句说:“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全词语言朴实、构思巧妙、趣味感极强,同时,又能引发读者对春天消逝的无限感慨和深深地眷恋,不愧为宋词中的经典作品。

清平乐·会昌全文翻译

翻译为:

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气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

原文: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出自《清平乐·会昌》毛泽东写于1934年。这一首清平乐,于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

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清平乐》:宋仁宗赵祯究竟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宋仁宗是一个“仁”字可以概括一生的帝王,千古帝王无出其右者,以下事例足以佐证:

1•仁宗对读书人也比较宽容。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赵祯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2•赵祯尚德缓刑,遇到疑难案件,尽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煸动造反”的,也能区别对待,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赵祯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于是,那个老秀才走马上任去了远方。不到一年的时候,他就在惭愧懊悔中死去了。--源自《曲洧旧闻》。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几人能做到。

3•据说,诗人柳永因词作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得罪了赵祯,在科举中被划掉,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但实际上,柳永是宋真宗一代的人,到赵祯登基时,他已经三度落榜。景祐元年(1034年),赵祯亲政,出于对老年考生的同情,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才得以入仕。也因此,柳永非常爱戴赵祯,作“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来歌颂他。

4•施德操在《北窗炙录》中记载,一夜宋仁宗在宫中听到很热闹的丝竹歌笑之声,觉得奇怪,问宫人:“此何处作乐?”宫人回答:“此民间酒楼作乐处。皇上您听,外面民间是如此快活,哪似我们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宋仁宗回答说:“你知道吗?正因我宫中如此冷落,外面人民才会如此快乐,如果我宫中像外面如此快乐,那么民间就会冷冷落落也。”民间的快乐胜过皇宫,这就是宋仁宗。所谓“以民为本”、“爱民如子”,宋仁宗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了。

5•仁宗有个小老婆叫刘氏。选进宫后,先是管理仁宗卫生,后来负责仁宗吃喝,再后来终于入围仁宗的十大老婆——“十阁”。身份一变,刘氏恶习就来了。仁宗也懒得管。到了最后,刘氏竟然发展到跟一个进宫里,有事私下请求皇帝帮忙的神秘之人,搞在了一起。这还了得,从来哪个女人敢给皇帝戴绿帽子哦,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的!这事被御史中丞韩绛得知,韩绛自己也不敢处理,就把刘氏偷情悄悄给仁宗说了。仁宗当时真的气惨了:“羞煞朕也!不是爱卿所言,我还真不知发生了这等家丑,待我细加审验。”审验结果,当然是“绿帽子”事件是事实。作为一个有尊严的男人,而且是贵为天子的男人,受到这么大的伤害,谁能容忍?但是,就是这个宋仁宗,他最后只是把那个刘氏送到了庙里。

6•《新唐书》作者宋祁,名气比较大,人也年轻帅气,认识他的人都叫他“小宋”。一天,宋祁早朝回府,在街上刚好遇上仁宗的车队。忽然听到车内有人轻声喊他:“小宋。”宋祁抬头一看,原来是仁宗的一个妙龄宫女,正对他笑哩。美人这一笑,把宋祁笑傻了,回去后怎么也睡不着觉,天天惦记仁宗车上的那个宫女。皇上的女人,是你能惦记的么,小心脑袋吧。惦记不成,还写了首《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名人就是名人,有影响力。新词一出,京师里很多人传唱。词的意思,大家都明白,说的是真实的一件绯闻。绯闻终于传到了仁宗的耳朵里。仁宗纳闷,便追问当时的人说:“是第几车上谁叫的小宋?”最后有个宫女站了出来,羞涩地说:“当时我们去侍宴,见宣翰林学士,左右大臣说:这就是小宋。我在车子里,也是偶然看到他,就叫了一声。”皇帝一听哈哈大笑,不久就召宋祁上殿,说起这件事,宋祁诚惶诚恐,羞愧难当。仁宗笑着打趣说:“蓬山并不远呀。”说完,就把那个宫女赏赐给了他。宋祁不仅官运顺畅,而且因佳曲而得一段姻缘,令时人艳羡不已。

7•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重用青州知州张昪为侍读学士、御史中丞,御史作为天子的耳目之官,其职责是纠察百官,张昪因对某些决策有看法,连连上书批评“两府”(中书省、枢密院)大臣,久而久之,宋仁宗颇不耐烦,对张昪说:“你出身孤寒,为何不断上章批评朝廷重臣呢?”张昪毫不在乎宋仁宗的情绪,反问道:“我自布衣而至近侍之臣,曳朱腰金,妻子满堂。怎么能谓之孤寒呢?像陛下您才是真正孤寒呢。”宋仁宗问何故?张昪回答说:“陛下虽贵为天子,但内无贤相,外无名将,持禄养望者多,赤心谋国者少,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孤寒。”把自己比喻成孤家寡人,这比责骂还过分,但宋仁宗不予追究,“优容之”。

8•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