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使得曾经盛极一时的吐蕃逐渐衰弱的?唐朝从盛极一时的开元盛世,走向衰败的原因只是因为一个女人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是什么原因使得曾经盛极一时的吐蕃逐渐衰弱的

答:吐蕃和大唐似乎是一堆孪生兄弟。他们几乎是同年出生又在相同的年代走向了衰落。

回顾吐蕃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一、王朝形成期。西藏地区广袤的土地上,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非常少,只有在一些河川峡谷低地的小平原区能居住一些人,其余地方是无法生存的。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西藏可想而知是多么困难。当然松赞干布做到了。他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且迁都逻些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二、王朝发展期。

此时中原地区处在贞观之治,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巅峰期。吐蕃不断和中原修好,通过联姻方式获得大量的资源、技术文明快速的推动了吐蕃的文明发展进程。松赞干布还亲自领兵西征,使象雄王国这个夙敌归于治下。由此,松赞干布基本占领了整个西藏高原,并建立起了西藏历史上显赫的吐蕃王朝。此外,松赞干布还初定吐蕃军事、行政制度、法律条例、创制藏文,开创了一个势力雄厚、经济发展、文化兴旺,被后人歌颂和怀念不已的美好时代。

三、蕃唐交恶期

吐蕃要想发展必须向东扩张,那么很快的就会和大唐发生矛盾,矛盾多了就打起来了。整个持续了一百多年时间。这期间吐蕃开始发挥其高原特色 频繁向大唐发发动攻击,目的当然是想获得好处。

唐蕃又于开元二十一年(733)于赤岭会盟,然而终唐玄宗一世,均处于鼎盛时期的两国仍战争不断。吐蕃兴便侵边劫掠,败便遣使求盟,但在唐朝初中期至安史之乱前,唐朝一直在战略态势上保持着对吐蕃的压制,虽然时有大败致使边境局部地区陷入被动,但整体上仍具有优势。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国势大弱,又急调边境军镇回内地平叛造成局部地区全面处于劣势,吐蕃趁机占尽唐朝传统控制范围的西域、南诏、河陇一带,甚至于广德元年(763)一度占据长安,唐对吐蕃全面转入防御阶段。唐廷为了防范吐蕃,举国之力构筑京西防线,双方经过长期的拉锯征战,实力均走向下坡。这一时期唐朝对吐蕃处于被动防御的劣势阶段,但双方都未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反而在连年战争中极大的动摇了国家根本。互相交战之后都走向的崩溃。

四崩溃中的吐蕃

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发动平凉结盟事件,这一阴谋彻底激怒了唐德宗。当年九月,唐廷采用宰相李泌“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策略,放下与回纥的恩怨,重新笼络南诏诸部,在国际形势上展开对吐蕃的包围。

从根本上来说吐蕃遇到的问题是大唐带来的。

在唐军的不断紧逼之下,吐蕃内部经济开始崩溃,因为无法再战争中得到补给。人口也越来越少,奴隶主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自然会产生叛乱。达玛死后,由于他的两个儿子,即大王妃抱养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欧松之间的争立,大臣们分成两派,从此吐蕃王室分成两支,连年混战。吐蕃在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彼此争立,过去一些归属吐蕃的部落也相继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吐蕃王朝在这样的局势下随着佛教的衰落而崩溃了。

唐朝从盛极一时的开元盛世,走向衰败的原因只是因为一个女人吗

史学界普遍认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安史之乱,显然一个杨贵妃并不能促成安史之乱,因此,唐朝从盛极一时到走向衰败,不是因为这个女人。那是因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唐朝是如何兴盛起来的吧。

唐朝的兴盛,是借鉴了隋朝的失败教训。

在唐之前,还有一个短暂且兴盛的王朝,那就是隋朝,隋文帝杨坚依靠关陇集团统一天下。我们分享一个小故事,来看看皇权和关陇集团的关系。杨坚当上皇帝以后,喜欢上了一位女子,独孤皇后发觉后就暗中派人杀害了这名女子。隋文帝大怒,一个人骑着马从宫中出去散心,不知道该去哪里,不知不觉的就走进山谷二十余里。高熲(jiong),杨素等人赶忙追上,扣马苦谏。隋文帝仰天长叹:“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高熲曰“陛下岂因一妇人而轻天下!”从这个小故事,以及隋文帝君臣答对不难看出,皇帝“不得自由”,忌惮的不是皇后,而是皇后背后的关陇集团。

(隋炀帝剧照)

隋炀帝杨广继位以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隋炀帝为了摆脱关陇集团的限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迁都洛阳,远离关陇集团的大本营。为了从贵族以外发掘人才,隋炀帝还进一步发展了隋文帝时期推出的科举制。但此时国家的军事力量还是府兵制,这是掌握在关陇贵族手里的。隋炀帝想要真正的摆脱关陇贵族,就得发展出新的军事力量,有了新的军事力量,就得有新的财政来源予以支持,但在当时并没有新的技术进步来支撑隋炀帝的梦想,因此隋炀帝走向了失败。

(唐太宗剧照)

唐朝的开国皇帝从隋朝的灭亡得到深刻的警示,他们再次回到关中,与关陇贵族结盟,定都长安以固国本,但这也意味着皇帝必须接受关陇贵族的制衡。唐太宗能够开明纳谏,从善如流,一方面是他本人宽宏大量,另一方面就是不得不接受贵族的约束。唐代前期的社会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贸易发达,经济繁荣,人口繁茂。几十年后,唐帝国出现了均田制下土地不够分配的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开始反噬府兵制的基础,关陇贵族逐渐没落,但余威尚在。武则天掌权之后,关陇集团虽然不满,但并没有实质性的阻拦力量了。武后想要称帝,就必须彻底摆脱关陇集团,于是她效仿隋炀帝,再次迁都洛阳,大力发展科举制,选拔人才。由于此时的印刷术还没有得到推广,知识的传播成本依旧很高,所以选拔上来的人才也大多来自于贵族,但毕竟科举是针对全国的,所以武后便提拔关东贵族来制衡关中贵族,又任用一批无赖酷吏,来延伸自己的权力。

(武则天剧照)

武则天的统治结束后,唐玄宗父子接过了大唐的旗帜,为了彰显正朔,帝国首都再次从洛阳迁至长安。此时的迁都已经不是皇帝向关陇集团妥协了。玄宗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嗜权好色,为了扩张皇帝的权力范围,玄宗大规模设置了非制度化的“使职”,如经略使,节度使等等。由于帝国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人才选拔体系,很多使职都依赖于通过个人关系选拔。这就给某些乱臣贼子以可乘之机。比如,李林甫害怕地方节度使入主朝廷,威胁自己的官位,就极力举荐安禄山等胡人担任节度使,为帝国动乱埋下伏笔。
(杨贵妃画像)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大唐为何会在鼎盛时期发生安史之乱,从而走向衰败呢?

前面我们用大幅的段落,解释了关陇集团和皇权的关系,经过武后和玄宗的打压,以及府兵制的瓦解,关陇集团几乎就没什么影响力了,帝国的军事力量就从关陇集团旁落到节度使手里,由于军事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节度使也有不同性质的,比如朔方节度使,对朝廷的财政依赖较强,因此一直对朝廷忠心耿耿。安禄山一身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节度使,就地筹措粮饷,对朝廷依赖就比较弱,朝廷就不得不极力拉拢,不断的给予赏赐。

(唐玄宗与杨贵妃剧照)

天宝九年九月,历史上出现了四星聚尾这一异常天象。这一天象在儒家的谶讳之说里是改朝换代的前兆。“此帝王易姓之符,汉祖入关之应,尾为燕分,天下必有王者。”汉高祖入关,五星聚于东井,无论是四星聚还是五星聚,在古人眼中都是天下大乱,改朝换代的先兆。比如:周武伐殷,五星聚房,高祖入关,五星聚东井,四星三聚而曹魏受禅。这一异常天象的出现,使得玄宗本人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