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如果是赵国赢了,那它能一统六国吗为什么?长平之战既然是以多欺少,以强打弱,为啥列为经典战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长平之战如果是赵国赢了,那它能一统六国吗为什么

秋风萧瑟,大雁南飞,窗外细雨蒙蒙,落叶纷纷。心事重重的赵王,在昏暗的房间徘徊不定。

秦赵两国在长平一线,对峙快三年了,老将军廉颇加固保垒,坚守不出,本王多次催战,他执若枉闻,没任何起色,畏敌如虎,秦军主帅白起有那么厉害吗?年轻时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屡立奇功的廉颇那里去了。

大将赵撦之子赵括,多次主动请缨,本王对其卓越军事才华早有耳闻,将门虎子,其父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赵括常在朝堂旁听,经常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积极性建议,深得孤王赏识。他自幼熟读兵书战策,潜心研究排兵布阵,随机应变,对答如流。深得兵法之奥妙。孙武之再世也不过如此。

最近朝堂上,多位臣子提议换主帅,我还犹豫,今盘点国库的官员,告之,国库军备粮草,战略物资最多坚持半年。五十万参战大军,加上后勤保障人员一百万人,何止日废千金。兵贵神,不宜久。孙子兵法真是高明啊。临阵换主帅,兵家大忌,现在不得不换,国家长远之计,理性判断远比感情用事胜算高的多。

非常时期,辟免打草惊蛇,赵王密秘认命赵括为主帅。赵括即刻走马上任,白天依然坚守不出,夜半悄无声息的调兵遣将。按部就班的占居有利地形,昼伏夜行,埋伏在深山老林中,老谋深算的白起,见多不怪,习以为常。多次安排巡逻兵,四处查看,也没发现异常。真是潜藏于无形之中。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三十里外的赵军大营,突然火光冲天,白起听后大喜,趁火打劫正此时,率部倾巢出动,然而,赵军大营空无一人,大呼上当受骗,赶快撤军,回大营的路上,一队队人马,不断袭扰,人困马乏,惊慌失措,快到大营,突然大火四起,火烧连营。不好赵军劫寨。救火,救火,全力就火。急行军来回六十里,步行艰难,疲惫不堪。好不容易扑灭火,有困又乏的大队人马,倒头就睡。秋凉如水困意起,站岗的士兵不觉闭上睡眼。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万籁俱寂,静的出奇。突然,火把满山遍野,不好赵军杀来了,锣鼓阵阵,杀声震天,喊杀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许多秦兵困眼朦胧,迷迷糊糊掉了脑袋,损兵折将,士气大伤,早上天亮,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目不忍睹。身经百战的白起,老泪纵横,目光呆滞,神情暗淡。

长平之战,以赵军大获全胜,全国上上下下,精神振奋,赵括审时度势,提出放虎归山,必有后患,此时磨拳檫掌,士气高涨,全力以赴,大显身手正逢时,秦轻壮年多半战死,赵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秦川大地。秦不久而亡,震惊东方各国,纷纷表贺赵王,赵国威震四海。各国人才源源不断的来到赵国邯郸,空前强大的赵国,称霸天下,傲视四海,东方各国伏首称臣,大约一百年后,逐步统一的国家。邯郸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国际性城市。

长平之战既然是以多欺少,以强打弱,为啥列为经典战役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这是战国时期最惨烈的战役。两国以倾国之力投入到这场战争,开始时两国的主帅是秦国的王龁和赵国的廉颇。双方合计加起来共有超过百万的士兵参加了这次战斗,对当时秦赵两国的后勤,粮草都是一次非常大的考验。

廉颇利用秦劳师远征,粮草供应支持不了长期战争。来取以逸待劳,据守险要,坚壁不出的办法。

时间越久,秦国的后勤压力也就越大,秦国就用反间计,使赵国用赵括接替了廉颇主将的位置。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下令主动出击。先是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四面被围,使二十万兵力被消耗一空。赵括率军突围被乱箭射死,剩下的25万士兵被诱降。白起放回240人,其余全被坑杀。

这场战役之所以经典,一是战争规模,双方伤亡高达75万;二是战争中所运用的战略战术;三是这样大规模的杀降,在战争史上罕见;四是战争带来的启示;五是留下了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军事理论熟读再多也不如实际战场经验重要。

长平之战白起围赵括长达2个多月其他国为何不救援赵国为什么不派廉颇去救援呢

长平之战,赵括大军被围。

当时,无论是赵,还是其他诸侯,都有可能发兵影响战局的发展。

不过,秦王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惊人的魄力,牢牢把握战局的发展,最终赢得胜利。

长平之战时列国态度

长平之战前,尽管山东各国都已过巅峰期,但他们仍然有不容小觑的实力,对于未来,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算盘。

1、齐国:突然隐身的盟友。

自五国伐齐后,齐国实力一落千丈,但他仍然拥有相当的实力。

长平之战前,齐赵保持了很好的合作关系,齐国曾多次帮助赵国。

5年前,赵孝成王刚继位,秦国趁机来攻,击败赵军,一举攻下3座城邑。

赵国以长安君为质,向齐求援。齐发兵来救,秦国退兵。

同一年,燕国也趁机攻赵。

赵国不惜割让3座城给齐,求田单为将。田单挂帅,击败了燕国。

当时,廉颇、赵奢等名将尚在,他们都主动请缨,但赵王仍不惜割地求田单为将,这不能说没有结交齐国的考量。

不过,就在1年后,齐国易主。

齐国末代国君齐王建继位,母亲君王后摄政。

此后,齐国在末代君王的统治下“光荣孤立”,不再掺和外部事务。

长平之战期间,赵国曾向齐求粮。

尽管赵国使者把唇亡齿寒的道理说得很透,但“然并卵”。

2、韩国:不必考虑。

长平之战前,韩国刚刚被秦国打爆。

此后,即使是亡国之战,韩都没有能力组织起什么像样的抵抗。

所以,此时的韩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燕国:觊觎赵。

战国后期的燕国,吞并赵国似乎成了他们的国策。

不管是长平之战前,还是长平之战后,燕国瞅着机会就攻赵,一直打到亡国。

所以,除了秦国,燕国是最盼着赵倒霉的。

4、楚国:看魏国态度。

在秦赵撕逼之前,楚国是秦的主要打击对象。

楚国主政的春申君,正是以当年与秦修好,将祸水引向赵国而自鸣得意。

但是,春申君并不傻,楚也更倾向合纵。

长平之战前,春申君与赵平原君、魏信陵君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但是,楚国毕竟离战场遥远,且实力有限。

如果魏国明确助赵,楚国会参战,但如果魏不助赵,楚国想伸手也够不着。

5、魏国:并制秦赵之事也。

《战国策.魏策四》记载了魏国对秦赵交战的态度。

魏国认为:秦赵交兵,必然看重魏国。魏国虽弱,但反而能控制秦、赵战事。如此,魏可以成为“东长”(山东六国合纵之长)。

6、赵国:已尽全力,但还有可透支的资本。

唯一铁了心要救赵括的,当然是赵国自己!

长平之战,秦、赵都已倾尽权力。

但是,秦、赵,都还有“透支”的资本。

赵军主力虽被围于长平,但赵国仍有余力。

长平之战后,赵国能在邯郸之战中独力抗击秦军年余,等到援军来救后,还能大败秦军。

9年后,燕国攻赵时,廉颇、乐乘能拿出13万人反击燕国。

这都说明:赵如果不惜代价,还有余力可供透支。

关键是:秦、赵,谁的动员能力更强,能更迅速地把透支的力量投入战场!

总的来说:长平之战时,秦的优势比后来邯郸之战小得多。齐、魏、楚都可能干预战局的诸侯。而赵国可透支的余力,也是秦国需要警惕的。

尤其是长平之战开战之初。《战国策》载:当时秦国认为,如果齐、楚助赵,秦就接受赵的求和。

伐交

因此,长平之战期间,魏、楚,尤其魏,是伐交的重点。

赵国不想和秦搞下去,外交家虞卿提出:应该拉拢楚、魏,造成合纵之势,然后再与秦媾和,就可能成功。

赵王不听,要直接遣使去秦国求和。

结果,秦王热情招待赵使,告知各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