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音乐课教案(诗词五首重难点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诗词五首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佳作名句,体会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1.放录音,学朗读,要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要求整体感悟,不求逐字逐句讲析。精妙之处要仔细玩味。
  3.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像,进行再创作,可以画画,可以扩展成故事或文章进行口述。
  4.诗讲知人论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的背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安排活动教学,可开展诵诗会或赛诗会之类活动,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对一学期来学习古诗文情况进行测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诗歌意境(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特别是作者写作诗歌时的心情)。
  2.难点
  《观沧海》中诗人创造的意境,(从分析沧海的壮阔景观人手,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通过适当的讲析引导和学生的诵读,加强学生对《如梦令》《西江月》优美意境地把握。
  3.疑点
  教师点拨学生理解《观沧海》与《望岳》中诗人博大心灵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诗词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
  3.学生制作名言警句的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写作背景。
  3.在诵读中鉴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诗词五首》中选录的均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受到美的熏陶。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三首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
  碣(jié) 澹(dàn) 竦(sǒng) 峙(zhì) 岱(dài) 眦(z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观沧海》。
  (1)教师介绍作家思想及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是曹操于汉末建安十二年(207)五月,出兵征乌桓(今辽宁省东部),七月出兵,九月胜利班师,征途中登上碣石山所作。
  (2)学生疏通诗句意思,注意,澹澹、竦峙。
  (3)给本诗划分层次
  第一层 前两句,登临地点和目的。
  第二层3一12海面景象尽收眼底。
  第三层13-14,巧妙点出主旨。
  (4)诗歌均要以景抒情,曹操登上竭石山,看到了哪些景象?
  水波动荡,山岛屹立,气氛威严;岛上草木“丛生”,“丰茂”,生机勃勃;大海巨浪涌起,气势壮阔;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上波澜起浮,动荡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信心和豪情,令人振奋,显然是一个经验十足,沉稳老练的政治家风范。大海的博大,正象征了诗人的心灵,雄浑宏大的心灵与宇宙合一,包融一切。诗人作为大军事家,这次出征正是为了统一天下,因此他借大海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2.复习欣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3.学生自学《次北固山下》《望岳》。
  教师指点。
  (1)按节奏朗读。
  (2)《次北固山下》抒发的是一种远方游子思念故乡亲人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找出抒发这种感情的意象,深刻体会远方游子对家乡亲人那种深深的惦念。
  (3)《望岳》这首诗诗人描述了泰山出神入化的美景,全身心与之融为了一体,是诗人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四)总结、扩展
  这几首诗意境深远,诗人心灵超然物外,博大而深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前三首诗。
  2.预习《如梦令》《西江月》
  (六)板书还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
  (-)明确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争、怎。
  2.欣赏宋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3.培养学生有语气地朗读。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的位置;学生朗读。
  2.文学常识。
  3.疏通文意,再现意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如梦令》。
  (1)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述了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
  (2)词人一日出游,心情如何?(愉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是愉快的心情,从“常记”“沉醉”二句可以看出。一个“沉醉”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欢乐。
  (3)这一天的欢乐集中在归途中表现,归途中妙趣横生的画面有哪几幅?
  误入藕花深处,(迷路),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心情由沉醉到急切再到惬意,充分享受着这大自然的乐趣。
  (4)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景象?用了哪些小事物?
  描写了江南山村月夜的图画:
  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夜晚很静,以动与静,一幅丰收景象)
  星稀天外,点雨山前,路转溪头,忽见茅舍。
  (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情趣横生)
  (5)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词人的心境。
  (四)总结、扩展
  宋词与唐诗一样,都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可企及的高峰,较之诗,词的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广泛。

音乐《送别》教案

词:李叔同
曲:J·P·奥德威(美国)
李叔同有一首歌曲的代表作,这就是传遍大江南北的《送别歌》,其影响十分之广。长期以来,《送别歌》几乎成了李叔同的代名词,而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的插曲或主题歌采用《送别歌》后,这首歌更是家喻户晓。
然而对于《送别歌》,长期以来却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宣传失误。由于人们对此歌宣传得多,研究得少,所以大多数人都以为此歌的词与曲皆为李叔同所作。其实《送别歌》的曲子原本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P奥德威所作,歌曲的名字叫《梦见家和母亲》。由于此曲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便采用它的旋律填写了《旅愁》。《旅愁》刊于犬童球溪逝世后的1907年,此时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学且又热衷于音乐,他对《旅愁》当有较深的印象。
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歌》《送别歌》采用了《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但歌词却是受了《旅愁》的影响。《旅愁》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而李叔同的《送别歌》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由此可见,《旅愁》《送别歌》两首歌不仅旋律相同,歌词意境也相近。至于说到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的插曲或主题歌采用《送别歌》,这又是很有意味的事了。《早春二月》是根据柔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的影片《早春二月》采用《送别歌》作为
主题曲,影响深远。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