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肺痿为何要从中焦入手?上古十大神猿名字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治疗肺痿为何要从中焦入手

肺痿是指肺叶萎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西医学中肺间质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等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源流】

东汉张仲景最早提出肺痿之名。《金匮要略》中将肺痿列为专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肺痿的主症特征、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说:“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并制定了麦门冬汤、甘草干姜汤等有效方剂。

隋代巢元方对本病的病因作了探讨,如《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说:“肺主气,为五脏上盖,气主皮毛,故易伤于风邪,风邪伤于腑脏,而气血虚弱,又因劳役大汗之后,或经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肺气壅塞,不能宣通诸脏之气,因成肺痿。”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千金要方·肺痿门》论:“肺痿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例。”并提出虚寒肺痿可用生姜甘草汤、甘草汤,虚热肺痿可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白虎加人参汤,深化了对本病的辨治认识。王焘《外台秘要·咳嗽门》引许仁则论云:“肺气嗽经久将成肺痿,其状不限四时冷热,昼夜咳常不断,唾白如雪,细沫黏稠,喘息气上,乍寒乍热,发作有时,唇、口、喉、舌干焦,亦有时唾血者,渐觉瘦悴,小便赤,颜色青白,毛耸,此为成蒸。”说明肺痨久嗽,劳热熏肺,肺阴大伤,进一步发展则成肺痿。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说:“久嗽咳血成肺痿。”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中说:“久嗽劳伤,咳吐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咯吐瘀脓,声哑咽痛,其喉传为肺痿。”提出肺痈溃后,热毒不净,伤阴耗气,可转为肺痿。内伤久咳久喘,伤津耗气,亦可形成肺痿。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肺痿》引王海藏论“此证初得可治,久则难愈”,因“上枯水之源,下竭水之本也”,又说“凡风寒、伤寒后咳嗽唾血者,此肺虚也,若不治,恐乘虚而成肺痿”,对本病转归预后之病机作了明确说明。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肺痿门》提出治疗肺痿“用甘缓理虚,或甘药理胃”,此所谓“虚则补其母之义”。张璐在《张氏医通·肺痿》将其治疗要点概括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散火热”七个方面,旨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复肺之清肃”,理义精深。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进一步对肺痿的用药忌宜等作了补充:“其症之发,必寒热往来,自汗,气急,烦闷多唾,或带红线脓血,宜急治之,切忌升散辛燥温热。大约此症总以养肺、养气、养血、清金、降火为主。”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久病损肺和误治津伤两个方面,以前者居多。发病机理为肺虚津气失于濡养所致。

一、病因

1.久病损肺

如痰热久嗽,热灼阴伤,或肺痨久嗽,虚热内灼,耗伤阴津,或肺痈余毒未清,灼伤肺阴,或消渴津液耗伤,或热病之后,邪热伤津,津液大亏,以致热壅上焦,消灼肺津,变生涎沫,肺燥阴竭,肺失濡养,日渐枯萎。此归虚热一类。若大病久病之后,耗伤阳气,或内伤久咳,冷哮不愈,肺虚久咳等,肺气日耗,渐而伤阳,或虚热肺痿日久,阴伤及阳,亦可致肺虚有寒,气不化津,津液失于温摄,反为涎沫,肺失濡养,肺叶渐痿不用。此即《金匮要略》所谓“肺中冷”之类。

2.误治津伤

因医者误治,滥用汗、吐、下等治法,重亡津液,肺津大亏,肺失濡养,发为肺痿。《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说:“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二、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总为肺脏虚损,津液严重耗伤,以致肺叶枯萎。津伤则燥,燥盛则干,肺叶弱而不用则痿。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说:“肺痿者,肺气萎而不振也……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于是肺火日炽,肺热日深,肺中小管日窒。”指出肺脏虚损,津液亡失,则肺叶枯萎而不用。

病理性质有肺燥津伤、肺气虚冷之分。尤在泾在《金匮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说:“盖肺为娇脏,热则气灼,故不用而痿;冷则气粗,故亦不用而痿也。”是以其病理表现有虚热、虚寒两类。虚热肺痿,或为本脏自病所转归,或由失治误治或他脏之病导致。因热在上焦,消亡津液,阴虚生内热,津枯则肺燥,肺燥且热,清肃之令不行,脾胃上输之津液转从热化,煎熬而成涎沫。

虚寒肺痿,因肺气虚冷,不能温化、固摄津液,由气虚导致津亏;或阴伤及阳,气不化津,以致肺失濡养,渐致肺叶枯萎不用。肺气虚冷,不能温化、布散脾胃上输之津液则反而聚为涎沫;肺气失于治节,“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于约束,则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

综上所述,本病总由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其病位在肺,但与脾、胃、肾等脏密切相关。脾虚气弱,无以生化、布散津液,或胃阴耗伤,胃津不能上输养肺,土不生金,均可致肺燥津枯,肺失濡养,亦可发为肺痿。本病总属内伤虚证,难治之疾,若见张口短气,喉哑,声嘶,咯血,皮肤干枯,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者,预后多不良。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唾呈细沫黏稠,或白如雪,或白带丝,咳嗽,或不咳,气息短,或动则气喘。

2.常伴有面色白或青苍,形体瘦削,神疲,头晕,或时有寒热等全身症状。

3.有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史,久病体虚。

二、病证鉴别

肺痿为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转化而来,既应注意肺痿与其他肺系疾病的鉴别,又要了解其相互联系。

1.肺痿与肺痈

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痈以咳则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症。虽然多为肺中有热,但肺痈属实,肺痿属虚,肺痈失治久延,可以转为肺痿。

2.肺痿与肺痨

肺痨主症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与肺痿有别。肺痨后期可以转为肺痿重症。

三、相关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病变程度和范围。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能反映肺的功能状况,动态观察肺功能,对了解病情进展和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他如肺核素扫描、支气管肺泡灌洗、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有助于原发病的鉴别。

【辨证】

一、辨证思路

本病总属肺虚,主要区别寒热。虚热证,咳逆喘息,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带血,潮热,消瘦,皮毛干枯;虚寒证,常见小便频数或遗尿,咳吐涎沫,质稀量多,形寒,神疲,头眩。

二、证候

1.虚热证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嘎,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为痰而致病。虚热灼津,阴虚津亏则见涎液黏稠,口渴咽燥,皮毛干枯;虚热灼伤血络可见痰中带血;虚热迫肺,肺气宣降失常可见气急而喘;虚损日久,形体消瘦;午后潮热,舌苔脉象皆为阴虚有热之象。

2.虚寒证

症状: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病机分析:本证为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而致病。久病阳气耗伤,气不化津,聚而为邪,在肺则涎沫清稀量多,饮邪上犯则头眩;素体气虚则短气不足以息,气不固津则小便数或遗尿,津液不亏则不渴;舌苔脉象皆为阳虚里寒之象。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以补肺生津为总则。虚热证,治当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证,治当温肺益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