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卫生间里的床”冲上热搜,堪称当代现实恐怖故
发布时间: 2023-07-11

01

前段时间,有个话题冲上了热搜:“0室0厅1卫房间一晚60元能住吗”。

点开一看,发现是这样一个狭窄、逼仄的房间:

用来睡觉的单人床,和一个马桶近距离摆放在一起。

半夜如果想上厕所,一个翻身就能实现,上完厕所后一个翻身又能回到床上。

房间里的东西倒是配备得挺齐全:空调、挂衣架、镜子、洗手台,墙面上甚至还挂着一副有情调的油画。

房间里还贴心地安装了换气系统,一时间不知道这究竟算是住在“带有马桶的房间里”还是“放了张床的厕所”里。

展开全文

坐标郑州,还不是北上广深,这样的房间也要60元一晚。

评论区里,有人提出了灵魂深处的疑问:“哪天拉稀了会不会溅到枕头上?”

有人则设身处地地想象起了住在里面的情景:

“生活在这种房子里会很压抑吧?”“对着马桶,睡得着吗?”“这不是监狱吗?”

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离医院比较近的短租房而已,很多人来医院看病,家属会在那里住上一两天。

然而,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在香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有太多人被困在比这还狭小的棺材房、笼屋里。

他们生活在极端的居住环境中,为了生存四处奔波,从青葱到白头,还是没能找到一处安身立命的居所。

02

小某书上最近就有则热帖,发帖人称公司里一个刚入职的同事在找人合租,为了省钱同屋同床。

她听到后直接震惊,和不认识的人,同屋同床怎么住呢?现在北京的租房市场是这样的吗?

评论区里却有大批人出来现身说法:很多北漂租房压力大,就会选择和陌生同性一起租房。

有同租一张床的,也有一个屋两张单人床,用帘子隔开的,本质上都是为了降低租房成本。

有人觉得自己被发帖人惊讶的语气给刺痛了:“拜托,有钱谁愿意这样啊。”

上海一位中介,晒出了一处月租金380元的房源,是楼梯口的过道隔出来的。

这么狭小的地方,甚至还隔了个厨房出来,和马桶放在一起,可以坐在马桶上炒菜。

因为天花板太低,在这里你只能全程弯着身子,睡觉也没办法翻身。

评论区里,点赞最高的几条评论却都是在说,在上海这样的房子才租380已经相当不错了。

深圳某地铁口附近,还有这样一个需要架上梯子才能爬上去的廉租房,租金600元一个月。

房间里除了床,还有马桶和淋浴区,但直接在床的旁边洗澡,洗完澡床不全都湿了?

去年6、7月份的时候,还有一名叫阿芬的女生,因为得过新冠而被就业歧视,一直找不到新的工作。

在手头的积蓄都花光了之后,她只能“住”进虹桥的卫生间里,一“住”就是两个月。

脱口秀演员梁海源,也曾记录下一个住在杭州火车站附近某座桥下的大叔,大叔的行李、床铺,都在桥底下。

那天河里突然掉了只小猫咪,大叔看见了二话不说,就脱了上衣跳到河里去救它。

救上来后,大叔很开心地说:“虽然不是人命但也是一条命啊,我觉得我对这个社会还是有点用的。”

你看到这些城市的繁华,却没看到那些无人在意的阴暗角落,多少人每天都在拼尽全力地寻找能够遮风挡雨的地方。

在海子的诗歌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上一句,就是“我有一所房子”。

这样,他才能“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

但在当下这个时代,对很多艰难谋生的普通人来说,“有一套房子”是种多么奢侈、遥不可及的愿望啊。

03

2020年底,日本曾发生过一起凶杀案:

一位64岁流浪女性的尸体,在日本涩谷街头的公交车站被发现,死于他人袭击。

起初,这条新闻并没有多少人在意。

因为一提到流浪者,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蓬头垢面、精神失常的社会边缘人。

然而,这名遇害的流浪女性大林小姐,却总是衣着得体、干净整洁、举止文雅。

白天的她,都在尽可能努力地去寻找工作,赚到可以活下去的薪水。

只有在深夜无人时分,才会拖着行李箱,去公交车站。

在中间那个打了隔断、只能坐不能躺的窄椅子上,坐到黎明。

被警方发现尸体时,她的口袋里只有8日元、过期作废的驾照、早已停用的手机,以及一张写着亲人地址的纸片。

很多人不解:究竟是哪一步走错了,才会沦落到没钱租房、需要露宿街头的地步呢?

但事实上,这位大林小姐,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拼尽全力生活、却陷入贫穷死循环里无法自拔的普通人的缩影。

年轻时的她,毕业后原本在老家做着剧团演员和婚礼主持。

后来到了东京打拼,在大城市里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通过打短工、日结工来赚生活费。

也曾在27岁时结过婚,却惨遭家暴,一年后离了婚。

她最后一份工作,是超市的试吃推销员,每次拿了工资就得去付房租、燃气费、电费,钱所剩无几,根本存不下任何积蓄。

后来遇到了疫情,她那不稳定的短工工资,再也不足以支付房租;

早已不年轻的她,似乎也没有了任何可以逆转人生的可能。

为了不给人添麻烦,她没有联系老家的亲人,也没有向任何人求助。

一直保持着礼貌、干净、体面,生命却只能悲惨地定格于深夜的那个公交车站。

她的事件被世人知晓后,许多人走上了街头,为这名流浪女性发起了名为“她就是我”的游行:

“凭什么我们这些足够努力、拼命生活的普通人,在这个社会中依旧是无家可归的下场?”

游行的人们,在纸板上写下一个朴素、却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给所有人一个家。”

是啊,这件事之所以在日本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后来还被拍摄成纪录片、电影,就是因为那种“她可能是我”的不寒而栗。

大城市的繁华背后,其实是看不见的深渊,很多人就在悬崖边,每天都拼尽全力,不让自己掉下去。

04

年少的时候读《活着》,觉得一个人的人生怎么可能会苦到那步田地?

一口气,一滴水,抽一次血,吃一次豆子都有可能让命运发生巨变。

后来才明白,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看不见的“福贵”,一次次被生活碾压,又一次次在风雨中站起。

正如余华所说:“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或者不幸,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人生实苦,我只敬畏每一个为生命起舞的人。

要知道,能把普通的生活过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全网粉丝量破100万。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