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五千年简史:孔雀王朝比肩强汉,笈多王朝追平盛
发布时间: 2023-07-06

一、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约公元前3300年至前1300年),相当于中国的五帝三皇时期至商代中期,又称哈拉帕文明,是印度半岛最早的文明,也是印度文化的发端所在,其文明极盛于公元前2600年至前1900年这八百年间,持续了约两千年时间。影响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河流域和萨拉斯瓦蒂河流域,即今巴基斯坦东部与印度西北、西南部,代表城市有人口上百万的摩亨佐——达罗城和哈拉帕城,该文明由印度本土民族达罗毗荼人的分支达萨人所创造,消亡原因未知(异族入侵、气候变化、生态破碎等都有可能),其后被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所创造的吠陀文明所取代。

印度河流域文明覆盖范围

二、吠陀文明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相当于中国商朝至春秋中期。由来自中亚的游牧部落雅利安人所创造,他们通过阿富汗开伯尔山口来到南亚,起初定居于印度半岛西北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地区),随后沿着恒河流域不断东进,最终征服了原达罗毗荼人居住的南亚北部地区,即整个恒河流域。通过建立古婆罗门教,他们逐渐发展出了吠陀文明,该文明持续了约九百年,范围位于印度河流域以东、恒河入海口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南、马尔瓦高原以北的半个印度半岛。最终由于佛教的兴起以及印度古代封建城邦制国家的兴起,印度随即进入了“列国时代”,吠陀文明结束。

吠陀文明覆盖文明

三、印度列国时代(约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中期至战国后期。又称佛陀时期、十六雄国时期,只因这一时期佛教崛起与城邦制国家林立同时出现,这一时期持续了约三百年之久,出现了16个规模与实力较大的城邦制国家。这“十六雄国”分别为迦尸、㤭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槃底、犍陀罗、甘菩遮(剑洴沙)国,其中以摩揭陀国实力最为强大。摩揭陀国位于印度半岛东北部、恒哥下游,农业发达、经济富庶、人口众多,也正是因此,其在经历诃黎、幼龙、难陀、孔雀等四个王朝后,最终在旃陀罗笈多即月护王(前322年至前298年在位)推翻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后,开启了统一印度次大陆之旅,最终印度半岛北部的其余列国均被月护王所建立的孔雀王朝所征服,印度列国时代随之结束。

印度列国时代各国位置(约公元前600年)

与此同时,古印度西部地区即印度河流域先后被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19年至前326年)与亚历山大帝国所征服(公元前326年至前320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由于“继位者战争”的爆发,庞大的帝国瞬间四分五裂开来,此地遂又成为亚历山大大帝将领塞琉古创建的塞琉古帝国(前320年至前304年)的统治地盘。不过很快由于塞琉古帝国与孔雀王朝缔结的和谈契约,印度河流域再次易手,成为孔雀王朝的地盘。

亚历山大帝国极盛时期疆域(公元前323年左右)

四、难陀王朝(前424年至前321年),相当于中国的战国中期,在它之前的幼龙王朝就已经是恒河中游实力强大的国家,它统治时期曾统一恒河流域大部,最终在继任者孔雀王朝月护王接力下继续扩大统一成果。

难陀王朝最大版图(约前323年)

五、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年至前184年,统治印度的时期为约公元前300年至65年),相当于中国的战国后期至东汉初年。孔雀王朝创始人月护王在公元前300左右统一了印度北部,并且在他的孙子阿育王在位时期(公元前269年至232年在位)孔雀王朝甚至还统一了除印度半岛德干高原南部(此地为印度原住民达罗毗荼人的地盘)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古印度地区在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大统一,古印度的佛教也在阿育王在位时期迎来了最为鼎盛、辉煌的时期。可惜随着阿育王的去世,原本统一的印度次大陆又马上进入了四分五裂的城邦林立状态,就这样持续了数百年时间,直到1世纪中叶贵霜帝国的南侵古印度恒河和印度河流域才再次迎来统一。

孔雀王朝最大疆域范围(公元前265年)

六、贵霜帝国时期(公元30年至375年存在,但统治印度的时间约为公元65年至3世纪末),相当于中国的东汉时期。印度北部与西部受其统治。贵霜帝国是由中亚游牧民族月氏人(月氏人原起源于我国河西走廊,后为匈奴人逼迫遂迁往中亚,最后击败中亚强国大夏国成为中亚霸主)所建立的,在第二代君主阎膏珍(公元65年至75年)在位时就已经攻下印度河流域与恒河上游,至第三代君主迦腻色伽一世(公元75年至102年)在位时更是将疆域扩张至恒河中游。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死后开始衰落,其最后一任国王韦苏提婆一世在公元2世纪末期继位,最终在西部萨珊波斯和本土恒河流域崛起城邦的威胁下被蚕食瓜分。

公元2世纪初的贵霜帝国疆域

而此时恒河以南、印度河以东的印度半岛则被众多王国与部族所统治着,面积较大的有印度西部由中亚游牧民斯基泰人所创建的西萨特拉普王朝(公元35年至405年存在,臣服于贵霜帝国)、印度中部原住民所创建的百乘王朝(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存在,长期与西边的西萨特拉普王朝相抗衡)。

百乘王朝疆域扩张图

七、笈多王朝时期(公元319年至550年),相当于中国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世纪来自中亚的强权帝国——贵霜帝国衰落以后,恒河流域再次沦为无序的多国割据状态,而恒河下游一个叫室利笈多的部族开始兴盛起来,并通过联姻在4世纪初建立起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由旃陀罗·笈多一世(319年至335年在位)通过与东部华氏城的统治者离车族联姻所建立,此后他通过陆续灭亡21个王国与部族,最终征服了恒河中下游地区;他的儿子海护王(335年至380年在位)更是征服了除德干高原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势力远达马来半岛与爪哇岛;到其孙超日王(380年至415年在位)时,他不仅征服了印度河流域残存的抵抗势力马拉瓦人、古吉拉特塞种人(即西萨特拉普王朝)与卡提阿瓦人等,还与中印度的伐迦陀迦王国(约250年至500年存在,是百乘王朝崩溃后的继承者之一,联姻后成为笈多王朝的附属国)联姻结盟,此时的南亚次大陆地区唯一能对笈多王朝构成一定威胁的就只剩南印度的帕拉瓦王朝(275年至897年存在,同样是百乘王朝崩溃后的继承者之一),但帕拉瓦王朝主要的敌人以及作战精力都放在对抗其南部泰米尔人所建立的朱罗王朝(3世纪至1279年)上,因此此时的笈多王朝在南亚大陆上一国独大,毫无生存压力。

公元4世纪前后的笈多王朝疆域

中印度强国伐迦陀迦王国是印度半岛中部强国百乘王朝的继承者之一

伐迦陀迦王国疆域(公元375年)

笈多王朝在鸠摩罗笈多一世(415年至455年在位)统治时期迎来了鼎盛时期,国家人口超过3200万人,军队高达50万人,战舰上百艘,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印度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他的儿子塞建陀笈多(455年至467年在位)死后,笈多王朝的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开始面临中亚游牧民族嚈哒人的入侵。虽然嚈哒人在公元533年最终被笈多王朝赶出了印度河流域,但数十年来的战争已经促成各地王公各自为政,笈多王朝不久后因此灭亡,南亚大陆再次陷入混乱与割据状态。

嚈哒帝国极盛时期疆域(公元5世纪前后)

八、后笈多王朝时期(550年至约606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末期至隋朝中期。笈多王朝因为嚈哒人的入侵而灭亡后,原本统一的恒河流域再次沦为无序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征伐后,恒河流域只剩下4个强国,分别为恒河上游的坦尼沙王国(普西亚布蒂王朝、伐弹那王朝)、恒河中游的穆克里王国(又称羯若鞠阇国)、恒河下游的摩腊婆王国(又称后笈多王朝)以及恒河入海口的高达王国(又称羯罗拏苏伐剌那国、金耳国),坦尼沙王国与穆克里王国、摩腊婆王国与高达王国分别为结盟关系,且前二者与后二者互为敌对国。最终由坦尼沙王国末代国王曷利沙伐弹那通过征服、合并其他恒河流域国家再次统一了北印度,他就是未来的戒日王。此时南亚大陆实力较强的国家还有阿拉伯海北岸的迈特拉卡王朝、德干高原西部的遮娄其王朝、印度半岛东南部的帕拉瓦王朝、德干高原东北部的卡拉丘里王朝、布拉马普特拉河河谷的迦摩缕波国(又称东星国、东辉国)。除迦摩缕波国外,其余诸国均位于恒河以南;遮娄其王朝是中南印度实力最强的国家,跟此后的戒日王朝曾一决雌雄、划江而治。

后笈多王朝(公元590年),四分五裂的印度

九、戒日王朝时期(606年至647年),相当于中国的隋末唐初时期,又称曷利沙王朝,由坦尼沙国末代国王曷利沙伐弹通过消灭恒河流域摩腊婆王国并兼并穆克里、高达王国而来。前期仅占有恒河中上游地区,后期将势力扩张至印度河与恒河下游地区,但在南侵时受挫,与南部的遮娄其王朝同为古印度地区两大霸主国。

戒日王朝前期疆域图(公元625年)

戒日王死后,其王位被其权臣阿罗那顺所篡夺,恰逢唐朝使臣来访,阿罗那顺扣押唐朝使臣最终爆发与吐蕃的对战,阿罗那顺被王玄策所俘,戒日王朝随之瓦解,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诸邦此后便长期臣服于北方的青藏高原民族吐蕃人。

戒日王朝后期疆域图(公元647年)

十、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戒日王朝灭亡后,直到12世纪末回教徒征服北印度之前,拉其普特人在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故被称作是“拉其普特时期”。

拉其普特人画像(绘于16世纪)

(1)前“三国时代”(7世纪中叶至10世纪末),相当于中国的中唐时期至北宋初年。当时印度北部曾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