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春天一起出
发布时间: 2023-07-11

孙春燕

曾宇姗

展开全文

郑丽金

李立宇

崔晓旭

叶鑫洋

周小春

陈思亲

王雨辰

黄智敏

吴生林

吴晓平

孙春燕(全媒体采访中心)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立,代表开始;春,代表温暖、生长。立春,万物起始、一切更生。

2006年,我走出校园投入海峡导报

的怀抱,从零开始做财经新闻。一切都是新的、陌生的,从第一次采访到能写出获奖新闻,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此后的17年里,我从财经到时政,从时政到民生,从民生到财经、到区街、再回到时政。每一次变化,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次开始,都是一个新的轮回。

立春,如“人之初”,一年之计在于春。不害怕改变,不墨守成规,用心打开新的序曲。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擅跑善刨润物无声

曾宇姗(全媒体采访中心)

雨水润泽,草木萌发,正是春耕春播的好时机。

从校园步入社会,导报正是我种下新闻理想、挥洒辛勤汗水的阵地。3年多来,我从跟随新闻前辈走现场、跑活动、写稿件,到独立选题、策划、采写专栏,每一个脚踏实地的步伐汇集起“润物细无声”的成长。如今,我扎根区街关注民生,用心记录中心城区思明的蝶变,传递厦门“近邻”之美;采写时政新闻,力争擅“跑”又善“刨”。当一线同事需要支援时,我更化身“万金油”迎难而上。

用初心书写热爱,用文字浸润心田,新的征程依然心中有力量。

青春活力发掘光芒

郑丽金(全媒体采访中心)

惊蛰,春雷始鸣,春气萌动,代表着生机与活力。

每年3月,导报都会启动年度“十大平民英雄”评选活动。去年,我有幸参与其中,持续3个多月的报道,寻找并推出了23位平民英雄候选人,121861名市民、网友参与投票,评选出了“十大平民英雄”。

其间,我认识了退伍老兵周马庄、仁心医生于修义等平民英雄,看到和感受到了平凡人身上闪耀的光芒。他们平凡而伟大的小事善举、暖人暖语,犹如声声长空雷鸣振动心弦,温暖心扉。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旺盛的青春活力,挖掘厦门这座“爱心暖城”的更多平凡感动。

文以明德激浊扬清

李立宇(台海网)

春是“人之初”,立春当立志;夏是“而立年”,立夏当明德。

时光荏苒,我已在新闻战线工作了20多个年头,始终秉持“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初心,努力传播真善美的正能量——— 从呼吁有关部门出手惩治小区“沙霸”,到率先报道并持续跟进在厦门见义勇为的“英雄三兄弟”,一路陪伴他们得到救助,获评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走上电影银幕……

抑恶扬善,新闻有了明德情怀,才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激励人生。我亦因此坚持采写有温度、有筋骨的新闻作品,为人民发声,为社会明德。

怀揣初心收获满满

崔晓旭(全媒体采访中心)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仍处于未熟状态,象征着将熟未熟、将满未满,一切都是刚刚好的状态。

2007年,我走进海峡导报。16年间,我奔赴采访过突发的火灾、深夜的命案,也帮助过找寻孩子的父母;我深入工地,见证了翔安隧道、地铁一二三号线、翔安大桥、福厦高铁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成;我探寻鼓浪屿,为鼓浪屿“把脉”,见证了长达9年的漫长申遗路……

走过16年,收获满满,我也从初出茅庐的新闻新兵成长为有经验的记者,唯一不变的是,仍怀揣着那颗对新闻事业不变的初心。

记录城事定格最美

叶鑫洋(视觉中心)

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代表着一年农忙最重要的节点。

凌晨5点,伴着朝阳奔赴马拉松现场;正午12点,顶着烈日记录劳动者的挥汗如雨;傍晚6点,风尘仆仆上山,只为见证晚风轻抚的山海步道和城市夜景相互依偎;深夜10点,倚靠在末班地铁上回想夜间编辑新闻的点滴细节。

这就是我与导报视觉团队的工作日常,没有风花雪月的潇洒,也没有风流倜傥的体面,我们走遍大街小巷,记录世间风土人情,翻越山川湖海,为城市定格最美瞬间,锲而不舍地靠近真相,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这就是属于我们部门的“新闻浪漫”。

重回故地见证超越

周小春(宁德全媒体中心)

溪边风物已春分。暮然想起一桩旧事。那是改革开放之初,拙作《公章马拉松何时抵终点?》登上了人民日报的版面。这篇稿子报道的是一家企业为了扩建厂房遭遇繁琐手续、层层审批。自此,转行到地方媒体工作的我,便一发不可收拾,至今一直在新闻的路上。

机缘巧合。离开宁德20多年后,又被报社外派工作,重回故地,不禁感慨:如今,“宁德服务”“宁德速度”早已声名远播,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上汽、青拓、中铜等“金娃娃”茁壮成长,经济总量从全省第8位晋升至第5位。

错失了它的成长,却有幸见证它的超越发展。借顾贞观词自勉: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

爆款文章记录鲜活

陈思亲(全媒体编辑中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诗韵。清明幽思,深刻隽永。

2013年,我来到导报,伴随着清明春雨开始了一段难忘的新闻旅程。通过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第一时间记录厦门的大事、要事、鲜活事。我们见证了地铁1号线开通的喜庆壮观,见证了“金砖”来临的辉煌时刻,见证了“金鸡”飞入厦门的光彩夺目,也经历了3年抗疫……

多媒体联动通力合作,纷纷奉上了10万+、20万+、50万+、100万+的新媒体爆款文章,同市民一起记录感受厦门城市发展的“脉动”。

茁壮成长传播真情

王雨辰(闽西南全媒体中心)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降水明显增多。春雨贵如油,百谷竞生长。

2021年,我走进了导报,如同谷物在涓涓细雨中获得浸润滋养,茁壮成长。

那一年,我走上了抗“疫”一线,在凌晨跟拍疫情防控驰援现场,见证医护人员的勇敢逆行、志愿者们的爱心付出……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作为记者的使命感,记录传播这些人间真情,不就是我们的责任吗?

爱心助学点亮暖城

黄智敏(全媒体编辑中心)

夏至,代表着热情似火的夏天就要来了。这是一年中阳光最灿烂、日久最长情的一天。

2004年夏至时节,我走进导报。就在那年暑期,导报启动了品牌公益项目“爱心助学”,我有幸成为初创团队的一员。从此,每年的爱心助学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19年的助学之旅,筹集爱心款超千万元,资助600多名学子圆了大学梦;还筹款近千万元,支援四川、玉树地震灾区学校重建。19年间,我走遍厦门乡村,倾听寒门学子的故事;我踏上青藏高原,见证玉树建起“嘉庚楼”……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我始终怀着一颗如火的热情,助力这座暖城点亮更多爱心之光。

深耕两岸见证风云

吴生林(两岸融媒体中心)

小暑,暑热雨水交替,常现风云突变。犹如台海局势,炽热多变。

我的20年记者生涯,有18年深耕涉台新闻报道,见证了台海重大历史事件,也聆听了两岸小人物故事。

从特派采访 “李敖神州文化之旅”“国共论坛”,到组织采写“两岸大三通”“陆客赴台游“,再到策划报道”海峡论坛”“习马会”“福建向金门供水”,两岸交流重大活动我几无缺席。

五次赴台驻点,2010年 “连胜文遭枪击案”、2015年“台北复兴空难”、2017年“蝶恋花旅游大巴翻车事故”,以及2022年台湾疫情冲顶、佩洛西窜台、解放军“围台军演”,我都是见证者与记录者。

“闷热”大叔滚烫实干

吴晓平(视觉中心)

大暑,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热的节气。

大暑与我这个大叔蛮契合,有点闷、有点热,实实在在的“干”。跟随导报22年,现在我成了典型的大叔。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正是两岸交流最热时期,做为厦门的唯一受邀媒体,我随团采访,记录两岸热点。

头版、主图是我这个摄影记者一直不敢懈怠的追求,每天的重点、大事、热点,我不断在厦门的大街小巷、村镇田头奔波。我跟出租车司机说,厦门的路你没有我熟。

这几年短视频热,我也开始转战视频策划、拍摄、审核,抓住这波热度。在这热到发烫的短视频平台里,我们大有可为,誓要把它打造成最快的成长点。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