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覆没的意思(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夷陵之战蜀汉到底损失多少真的是“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吗

可以确定的是,三国演义里记载的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是假的。

关羽死后,很多人认为刘备不会为关羽复仇,因为彼时得蜀汉已经筋疲力竭。只有曹魏谋臣刘晔坚持认为刘备会出兵,他的理由是:

刘备于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等兴兵报效,于始终之分不足。

出于对刘备人品的信任,刘晔认为刘备一定会出兵。事实上,曹魏几百名大臣里,只有刘晔的判断是正确的。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准备,刘备在公元221年倾巢出动、兴兵报仇。蜀军兵分两路、讨伐孙权。

孙权得知刘备大举出兵,知道来者不善,为了避免遭受曹魏和刘备的两面夹击,孙权赶紧向刘备服软。但刘备志在报仇,怎么会退兵?无奈之下,孙权只好硬着头皮派大将陆逊率兵五万余人迎战。

一开始蜀军气势如虹,旗开得胜,捷报频传。东吴主将陆逊避其锋芒,处于守势。但东吴军队慌而不乱,井然有序,养精蓄锐。所以前期战斗打了三个月,蜀军只是在气势上占了上风,但并没有消灭东吴的什么有生力量。

战争进行到222年夏初,刘备的攻势渐渐减弱,两军处于僵持阶段,这时候蜀国刘备亲自率领蜀国大军来到秭归安营扎寨,不久移师夷陵,东吴大军也随后赶到。双方兵力大规模集结,占据有利地形,排兵布阵,连营数百里。拉开架势。

东吴军队在此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一直按兵不动挫掉蜀军锐气,蜀军官兵长期对峙不能决战,产生了浮躁情绪,军心不稳。

就在此时,陆逊抓住战机,命令东吴军队采用火攻焚烧刘备军营,当年诸葛亮在赤壁火烧曹营的一幕又在夷陵上演。只见刘备数百里连营成了一片火海,蜀军官兵惨叫声响彻一片。

陆逊果断下令东吴军队多路出击,分头进攻,把蜀军分割成几块。蜀军首尾不能相顾,乱作一团,很快溃不成军。蜀军死的死、降的降,几乎全军覆灭,只有刘备带着数十残兵败将讨回蜀中。

刘备报仇不成,反遭惨败,羞愤交集,回去后一病不起,在次年春天病逝于白帝城。

这场战争就是三国争霸中著名的夷陵之战,它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起被称为三国的三大战役,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夷陵之战刘备的蜀军到底出动了多少人,真的是【三国演义】中所说 有70万大军吗?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不是正史,里面虚构的成分非常多,跟真实的历史出入很大。而且在实战中,进攻一方往往会虚张声势,多保兵力,给对方以震慑,也是一种心理战术。

那么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全国总人口有多少呢?

当时曹魏人口506万,东吴256万,蜀汉128万,加上流动人口,最多1000万左右。这样看来,蜀国号称的70万大军含水分不少。

夷陵大战双方的军力对比,我们可以看看史书的有关记载。

根据【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的记载,东吴方面固陵守军5000人左右,江陵守军5500人左右;上陵守军5000左右。其它各部将领的军队三万人左右,主帅陆逊的军队有一万人左右,东吴在夷陵之战投入的总兵力5.5万人左右。

蜀汉方面:

诸葛瑾率部3000人在江陵驻扎,但没有参战,是作为战略预备部安排的。

冯习为先锋官率领蜀军的先头部队有40000人左右。

刘备亲自带领的蜀军精锐部队2.5万人左右。

蜀军中还有马良动员的少数民族部队大概有2000人左右。

黄权带领一部分军队负责监视曹魏军队动向,所属部队兵力有5500多人。

蜀军出兵讨伐东吴,从蜀国到东吴为了保证后勤供应,沿路都要有人留守,负责运输线保卫工作的部队有三千人左右。

将军赵云带领军队在江州负责接应,兵力3000人左右。

算下来蜀军的总兵力在7.5万左右(不包括赵云接应部队5千人。),其中刘备在夷陵主战场投入的兵力6、7万人左右。

蜀军大败后,刘备只剩下千余人逃回,几乎全军覆没,实际损失不低于6.5万人。

这六七万人,是当时刘备的全部家底,都是经历过汉中之战的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全军覆没后,蜀汉政权的军事力量虚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连成都附近的蛮族叛乱都无法镇压。如果不是诸葛亮力挽狂澜,夷陵之战后,恐怕整个蜀汉政权就此毁于一旦了。

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

他们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打败了强大的敌人,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但却未曾想到,百战百胜的他们却最终倒在了同族人的刀下。

这是英雄的悲哀,也是大明的悲哀。

这件事发生之后,也预示着大明末世将要无可避免的到来。

戚家军

中国历史上,能够以主将姓氏命名的军队只有两支,一支是岳飞的岳家军,另一支则是戚家军。

作为民族英雄创立的部队,岳家军因为组织庞大,纪律严明,被赵构视为了威胁。最终,岳飞被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后,岳家军也被拆散,一部分裁撤,其余改编。

看到这儿,可以说,岳家军相对而言算是得到了一个比较幸运的结局。

但反观戚家军,他的结局却让人觉得满目凄凉,悲痛欲绝。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江、浙、闽地区有大量百姓受到倭寇侵扰。

面对倭寇,明朝的官军因为素质差、缺乏战斗力,表现出了扰民有余,抗倭无能的劣迹。此时,戚继光奉命抗倭,为了提高军队素质,他到达了浙江义乌地区开始招募士兵。

由此,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悍的戚家军诞生。

戚家军虽然只有几千人,但个个都是悍勇无畏的汉子,他们依靠着先进的装备,勇敢的胆气,很快的平定了倭寇,稳定了大明的东南海疆。

平定倭寇之后,朝廷将戚继光与他的戚家军调往了长城一线。在这里,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多次击败蒙古铁骑。据统计,从戚继光创立戚家军,到戚继光离职,戚家军在24年的时间内,斩杀15万敌军,是当之无愧的大明最强军队,是大明后期国防力量的主力部队。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在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这支纪律严明,且为大明立下了不世之功的部队却被自己人绞杀,原因是兵变。

天大的冤情

在《明神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戚家军要求开双倍工资,并且为此聚众议论。于是,蓟镇的官员将聚众议论的人全部处死,其余人员驱赶会了南方。

戚家军为何要求开双倍工资呢?《明史·王保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蓟三协南营兵,戚继光所募也,调攻朝鲜,撤还,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戚家军要求增加工资的时间是刚刚从万历朝鲜战争的战场上返回大明。

那么,我们可以来看看,万历朝鲜之役中的戚家军做了什么。

当时,丰臣秀吉刚刚统一日本,军队战力强盛,野心勃勃的他开始梦想吞并朝鲜,征服大明。为此,丰臣秀吉派遣了14万军队入朝鲜。这些倭军可不是沿海的倭寇,他们是同样久经沙场、身经百战,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士。

因此,这些倭奴军自从踏上朝鲜半岛后,李氏朝鲜便迅速崩溃。

明朝得到消息后,先后两次派遣了先锋部队入朝驰援,结果第一次全军覆没,第二次仅主帅一人幸免于难。看来,倭军的战斗力异常强悍。

最终,明朝派遣了4万部队入朝,其中就有4000悍勇无畏的戚家军。

明军到达平壤城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