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虐杀生母犯什么罪?古代皇帝大赦天下,不怕激起那些受害者家属的民愤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中国古代虐杀生母犯什么罪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孝道,孔子仁义礼智信归结一句话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父就是父,子就是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历代法律对忠孝都规定详细,比如:十恶不赦规定:在朝堂笏扳掉了是大不敬罪,还有带铁入宫都是死罪。回到你的问题上。十恶不赦明确规定:虐杀父母。死罪。而且遇赦不赦。就是不孝顺,虐待父母亲也是死罪。

古代皇帝大赦天下,不怕激起那些受害者家属的民愤吗

完全不用怕。实际上古代的“大赦”只是说起来好听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无条件全部赦免。

首先,有很多罪犯不在赦免行列。

比如我们讲“十恶不赦”,沾了那十条大罪,是不会被赦免的。除此之外,还要看罪犯对应的刑罚,笞、杖、徒、流、监、候、死,其实,只有流、监、候受赦,笞、杖、徒是不受赦的,而死刑则会改为监、候。

此外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只针对结案了的罪犯。

其次,大赦并不是法律的空白期。

比如说你犯了罪,被拉去干苦力,这时候传来大赦的消息,你以为这就给你放了?别做梦了!

大赦还有个叫法,“净牢大赦”,也就是只针对牢囚。不在牢内服刑的罪犯,不享受净牢大赦的待遇。因为这时的“徒刑”已改为“役”,虽然实质上是罪犯,但没有受赦的资格。

于是那些坏人或是倒霉蛋该服刑还是要服刑,该干苦力的继续干苦力,他们不属于真正的牢囚。而只犯了需要笞、杖之罚的罪犯,该打照样打。大赦并不是法律的空白期。

最关键的是,大赦只针对已经结案了的罪徒。

案子还没有审结时,罪犯是不在大赦之列的。因为那时罪犯还不是罪犯,严格来说属于嫌疑犯的性质。

而大赦又不是常有。通常在将要遇到大赦时,官员还要故意拖延时日,避免一些罪犯刚结案就被赦免。

事实上,古代刑狱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拖”,拖得越久,才越有灰色收入。

能够享受大赦待遇的,几乎都是在牢里待了很久的罪徒,他们的油水早被榨干了,放了也就放了。

那些通过贿赂,将刑罚改为监、候的原死刑犯,就成为他们新的压榨对象。

而大多数死刑犯通常是不会被赦免的,这甚至还是官员晋升的台阶。

就像现代法律有“抗诉”一样,古代也有,称为“翻异”。大赦旨意传下来,官员不执行,而是上奏“翻异”,也就是讲述犯人不宜被赦免的理由。

这个奏疏送到皇帝手里,皇帝还会很开心,认为官员尽职尽责。所以,翻异是给皇帝留下好印象的机会,官员们找尽理由也要翻异,以期皇帝留下几字评语。

针对大赦的翻异,皇帝通常都会御批,皇帝亲自给官员下评语,而且基本上都是嘉许的评语。

或许皇帝的评语不过几个字,但就这几个字,在升迁的时候却能成为分量极重的砝码。这机会花多少钱都买不来,官员岂肯轻易浪费?尤其遇到像题目说的这种,罪犯或其关系者对皇帝怀怨,皇帝若早已知情,官员更要往死里翻异,这是皇帝递来的御务,怎么可能赦免?

何况很多时候,皇帝和高官就等着下边的官员翻异呢。谁都知道这是摆样子的活计。

上边大赦,下边翻异,现实情况根本没什么变化。

所以说,“大赦”只是封建统治者摆摆样子的,并不会真正无条件赦免。

大赦只是放掉一批早已被贪官污吏吃干抹净、失去压榨价值的家伙,并且将一些有财力行贿的死刑犯免去死罪,而且中间还要受执行官员的影响,这才是古代大赦的真面目。

那些真正得到赦免的人,其实都是皇帝和高官示意的,不是他们幸运。

大赦,赦谁了?其实根本就没真正赦了谁,这只是封建统治者摆摆慈悲的样子的活动。慈悲只是假装出来的,刀上还流着血呢。

中山靖王刘胜儿子刘屈氂怎么死的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史上最强光宗耀祖者,非刘备莫属!正因有了刘皇叔,中山靖王刘胜才名扬天下。当然,除了刘备,刘胜的后世大牛人还有闻鸡起舞的刘琨,唐朝诗人刘禹锡等。

(中山靖王刘胜)

除了后人撑场面,作为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胜的兄弟们自然也不含糊,比如汉武帝刘彻,长沙定王刘发等,刘发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先祖。看看,中山靖王有刘备,长沙定王有刘发,谁也不服谁!

除了父亲,兄弟,后人给刘胜撑场面,自然也少不了他的儿子。据史书记载,刘胜有 120 多个儿子,其中最给他长脸的莫过于刘屈氂,刘屈氂官至丞相,位极人臣。

公元前 91 年,西汉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那就是“巫蛊之祸”。在这场政治事件中,包括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公主,王公,朝臣,百姓等数万人身死,长安城血流成河,前任丞相公孙贺也因此身死。

公孙贺死了,丞相谁来做?这是一个问题。晚年的汉武帝猜忌日盛,于是他把这个位置给了本家侄儿刘屈氂。从涿郡太守一路扶摇直上到大汉丞相,这对刘屈氂来说绝对是天上掉馅饼,春风得意马蹄疾,人生巅峰正当时!

(刘屈氂 剧照)

巫蛊之祸还未完,烂摊子还得有人收拾。由于太子刘据突然起兵,汉武帝时在城外的甘泉宫泡温泉,城内城外隔绝。想想后来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华清池泡温泉,看来洗澡得注意,容易洗出大事儿。

刘屈氂当时也狼狈逃窜,连丞相印也丢失了,后来在汉武帝的授意下,刘屈氂聚兵反扑,最终平定了太子刘据的反叛。客观来说,临危受命的刘屈氂在这次事件中发挥的还是不错的,一大批人也因此次事件加官进爵,飞黄腾达。

太子刘据身死,谁来继承皇位是个大问题,于是昌邑王刘髆被两位大佬抬了出来,一位是二师将军李广利,另一位便是丞相刘屈氂。刘髆是李夫人之子,李广利的外甥,李广利和刘屈氂又是儿女亲家,这次政治联合没毛病,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太子反叛虽被平定,但后续审判仍在进行中。刘屈氂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有人揭发了他的罪状并呈报给了汉武帝,两条,一是刘屈氂的妻子搞诅咒,二是和李广利谋立太子。经朝臣一致表决,刘屈氂犯大逆不道罪,腰斩,全家被诛。

(汉武帝和卫子夫)

汉武帝时,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虽以位极人臣却是个高危职业,担任丞相者大多不得善终。从公元前 91 年担任丞相到公元前 90 年全家被诛,刘屈氂的人生巅峰仅持续了一年,便步了其前任的后尘。

妻子搞诅咒和谋立太子导致刘屈氂腰斩身死,但纵观整个巫蛊之祸,我们可以发现,刘屈氂之死其实是巫蛊之祸的延续。

皇后太子相继身死,汉武帝也慢慢对巫蛊之祸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于是,那些踩着皇族血骨高歌猛进的“功臣”们,又一一被汉武帝送入了地狱,刘屈氂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古代“大赦天下”为何从不赦免贪官

中国古代之所以常常不赦贪官,一方面在于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不允许赦免这类群体。

古代王朝的统治往往是儒法并用,儒法的思想资源是统治者考虑“是否赦免”的重要理论前提。从儒家的角度讲,仁政的政治理想,慎刑的政治态度,构成了国家赦免的理由。然而“仁政”的对象是民众,而不是官吏。明代《大赦天下诏》开头即点出了赦免的哲学依据:“天生民而立之君者,奉天而安养斯民也。”而贪官污吏的贪腐行为以天下为私,恰恰危害了民众的利益,破坏了仁政的理想,慎刑之恩自然无法泽及。

与儒家的“慎刑”不同,法家强调“慎赦”,担心过度的赦免会破坏法的权威,影响社会秩序,这构成了反思赦免制度的一种理据。“慎刑”与“慎赦”之间,构成了一种矛盾。那么,到底要不要赦免呢?《韩非子》中的一个说法,化解了“慎刑”与“慎赦”间的矛盾——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