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丈青扈三娘被方腊开膛食用(扈三娘全家被李逵杀死,她也不喜欢王英,为何甘愿嫁给矮脚虎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扈三娘全家被李逵杀死,她也不喜欢王英,为何甘愿嫁给矮脚虎

扈三娘作扈家庄主的千金,大家闺秀颇有涵养,战时无论对方怎样叫骂,既不生气也不还嘴,论长相天然美貌海棠花,乃梁山第一美女。

她使两口日月双刀,马上功夫了不得,排座次在地熬星23位,整个《水浒》有十回写到她,可谓脂粉英雄人物。在九回战斗中活捉七人,杀死一人,战斗力非凡。

不过这么一位英姿勃勃的女英雄,过于沉默,可谓麻木不仁。宋江打祝家庄时,李逵不顾老大之令,烧了扈家庄,只顾过瘾几乎杀了扈三娘全家。对于此事和灭门之祸的仇人,扈三娘无动于衷一言不发。

被俘后宋江把她安置于老父身边,认了义女。任凭宋江一句话,也不问她同意不,就嫁给手下败将王婑虎了,简直皇帝不急太监急,是看书人干着急。

各位看官,这王英五短身材,相貌丑陋,本是车夫出身,劫人钱财事发后,越狱逃上清风山的强盗,功夫差不说,还兼好色之徒无才无德,仅仅因宋江被李逵喝止,或阎婆惜前车之鉴,红颜祸水断了想法。

宋江允了婑脚虎一门亲,乱点鸳鸯谱将扈三娘配与王英,狠心将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做了个顺水人情着实可恨。

而扈三娘居然毫无憎恶之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心甘情愿与仇人同床共枕,至后来忠于梁山,一路血战,甚至急着为夫报仇,不知情者要怀疑她,是不是扈太公亲生闺女了。

纵为女汉子,如此大是大非面前糊涂作哑,究竟为什么没态度?

如果说被俘上梁山,为保全性命以沉默代替反抗,似乎说的过去,嫁给王英因寄人篱下无奈顺从,反正祝家认为被俘上山早不清白,感到真爱无望。

可爱上仇人就有违常情了,最后在征方腊战斗中,为夫报仇被郑彪用镀金铜砖打死了。也许虽英雄也受制旧传统妇德,从一而终更符合闺秀特征?

但有人认为背上纹着大青龙的女汉子,岂能忍辱苛且偷生?也说为了兄弟扈成免遭追杀,留扈家一脉也算尽孝了。

元元觉得不是,应是一丈青扈三娘乃“义“字为重的女中豪杰,在梁山这个强盗云集的好汉窝里,容不下玻璃心的女子,要么自杀要么被杀,没有爱情。

扈三娘生性豁达开明,同他们义气相投,不计前仇效力宋江大哥旗下,方显宋江之光环,以“义“聚天下英才,不计个人恩怨情仇,肯为梁山大业而不顾生死。所谓有儿女情长,则英雄气短也。

连施耐庵都叹息:花朵容颜妙更新,捐躯报国竟亡身,老夫借的春秋笔,女辈忠良传此人…“倒也符合梁山好汉忠义之美德。

只是文中再多溢美之词,扈三娘也不过无灵魂无人性的苍白美女杀手,实在叫人爱不起来了。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方腊起义到底是被谁镇压了

历史上的方腊起义是被童贯镇压的。当然童贯只是挂帅,不负责具体的作战。所以真正镇压了方腊的人,是当时的一众北宋将领。

一、方腊起义的背景。

方腊起义爆发的原因,与宋徽宗的个人爱好有直接关系。具体的说,就是宋徽宗除了喜欢书画之外,他还喜欢收集一些奇花奇石。

喜欢收集就喜欢收集吧,毕竟他是皇帝。只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全国有大把的人愿意跟朝廷做交易。既能赚到钱,还能跟皇帝攀近关系,何乐而不为呢?但问题在于,徽宗不愿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买单。把话说的直白点,就是他喜欢白嫖。

东西,他想要。可是银子,他不给。

而且宋徽宗还不止是白嫖。除了白嫖,还让老百姓出运费。这就相当于,你开网店,隔壁老王来买你东西。不出钱也就罢了,他还让你出邮费。欺负人欺负到家了。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

有啥样的领导,自然就有啥样的下属。宋徽宗不拿老百姓当回事,地方各级官员自然是上行下效,也不拿老百姓当人看。老百姓被这帮恶人压迫的民不聊生,活不下去了。然后自然就动了造反的念头。

方腊起义的前一年,江南正好大旱,地皮被晒得地裂叶枯,稻谷颗粒不收。老百姓惨到吃树皮草根,可官府却仍然派人上门讨税讨费,为了一点谷物钱粮,还闹出了很多人命官司。这一下就算是把江南老百姓激怒了。

于是乎,当方腊振臂一呼时,他就犹如一颗小火苗丢进了一堆枯草一样,瞬间在江南就燃起了熊熊烈火。方腊起义由此爆发。

二、起义早期势如破竹

方腊起义后,义军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占领了包括现在浙江全境,以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等广大地区。起义军的人数规模从几千人发展到了几十万。

起义之所以会如此顺利,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北宋守内虚外,重北轻南。把全国最能打的精锐全部集中在了西北和华北,而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不仅驻军数量少的可怜,且战斗力还稀烂。

据《宋史》记载。自宋神宗推行将兵法改革之后,东南五路的禁军压缩到了仅约两万六千余人。并且就这么点人马。朝廷还担心武将会造反,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削减。截止到方腊起义之前,杭州当地驻军大概也就五千多人。就这么点人,而且还都是战斗力弱的兵痞子。怎么可能是几十万规模起义军的对手呢?

当然,北宋的兵分为禁军,厢兵,乡兵。杭州除了五千多禁军外,还有数量不等的厢兵和乡兵镇守。

但还是那句话,南方驻军战斗力差。禁军尚且战斗力稀烂。厢兵和乡兵又能有多强?这些人在战场上给起义军塞牙缝怕是都不够。

第二个原因是起义后,方腊制定了一套比较详细且具有可行性的斗争规划。

方腊的出身,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是开漆园的中农,也有说他是贫苦帮工出身,还有说他是明教教主的。说法很多。但是不管他的出身如何吧,他肯定不是一般人,因为他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战略眼光。

按一些史料的记载,方腊起义后,他立即制定规划。大致上来说,就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迅速组织群众,把盘子做大;

第二步,趁北宋朝廷没反应过来前,迅速控制长江,割据东南,与北宋划江对峙;

第三步,渐图进取。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推翻北宋王朝。

后来方腊起义的过程,基本就是按这个计划执行的。其第一步的进展,比较顺利。眼瞅着就要打到长江边了。只是可惜,方腊大意了。他严重低估了北宋朝廷的反应时间。这导致后来他的失败,变得不可避免。

三、起义迅速被北宋朝廷镇压

前面说了,方腊制定的起义规划,讲究的是一个快字。趁官军没反应过来前,把部队规模做大。趁朝廷没反应过来前,完全控制长江,与北宋隔长江对峙。所以方腊与朝廷谁更快,谁就占有战略优势。

实事求是的说,方腊的表现没得说,已经很快了,历史上很少有起义者像他一样,能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召集几十万人追随自己。

只不过,谁也没想到,看似腐朽不堪的北宋王朝,竟然能有比方腊还迅速的反应。

宣和三年(1121)正月,即方腊攻陷东南的次月,宋徽宗下令停止征缴“花石纲”,借此收买人心。同时他调集京畿禁军以及陕西六路蕃汉兵,共十五万,交由宦官童贯、谭稹统帅(两人都是宦官),分兵两路,向江南进军。

圣旨即日下达,即日生效。十五万宋军精锐分批出发,立即就扑向了江南。

由于长江此时还掌握在宋朝手里,所以宋军轻轻松松渡过长江。先灭掉了常州、苏州等地响应方腊的叛民。紧接着直抵嘉兴,与方腊军开战。

前面说了,方腊早期能势如破竹,与他占了北宋在江南驻军过少,且驻军战斗力稀烂的便宜有很大关系。

换而言之,就是说他没打过硬仗,没有见识过真正有战斗力的精锐宋军。

所以当北宋最精锐的西军杀到后,方腊义军可谓是撞到铁了,连番惨败。

宣和三年元月,宋军在嘉兴大败方腊军,斩首九千余人。

宣和三年二月,宋军收复处州、杭州。

宣和三年三月初,义军反攻杭州失利。宋军趁势反扑。宋军的杨可世、刘镇、王禀等将领分别进击,又攻陷歙州、睦州。

进入四月,义军驻守的衢州又失守,守将郑魔王被俘。当月十七日,重镇婺州再失陷。

至此为止,起义军所占据的所有大城市,六州五十二县,全部被官军收复。

四月十九日,宋将王禀攻陷青溪县。把方腊逼到了帮源峒。

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方腊身边的七万多人被团灭。方腊在掩护下逃亡,但最终还是被逮住。后押送往开封。

此后,义军残部虽仍在坚持斗争,但也是屡战屡败。到了宣和四年三月,起义完全被宋军镇压下去。

整个方腊起义历时一年零五个月,但以方腊被俘来计算,只有短短半年。

四,到底谁活捉了方腊?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