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深思远是什么意思(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李世民有什么看法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李世民有什么看法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上只活了五十年,对于后世如何评价自然不能亲眼目睹,也无法预知。不过,在当上皇帝后,李世民就曾对自己作出过评价。

虽说有花式贴金自我吹嘘的成份,至少在后世,多认为其评价大部分算是较为中肯。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世民在众大臣面前点评自己。

大概的意思是说,“朕发现,从古至今能在乱 世成就霸业的,全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大叔。 唯一的例外,是三十三岁起兵的东汉光武帝刘秀。

本人十八岁起兵,二十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当皇帝。从武功方面来说,朕已胜过古人。”在评价自身武功时,李世民可说是毫不客气。是否言过其实或是黄婆卖瓜?后世的成吉思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话 中就说过,“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武功上的自我评价不带矜持,李世民对文治上同样没有吝啬。“年轻的时候我带兵打仗,没时间去读书。登基后朕常常手不释卷,了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础。行之数年,天下大治,移风易俗,子孝臣忠。所以,在文治方面朕也超过了古人。”

据《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又曰: “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 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

整个唐朝,对李世民在文治武功及用人方面,亦多以唐太宗对自己的评价作为基调。比如,《贞观政要》上记载的,唐中宗时期的授史馆修撰,谏议大夫吴競就评价,“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亘古而来,未之有也”。

有说以唐朝的大臣来评价唐太宗,因所处时代的局限,客观性必然会大打折扣。诚然,唐太宗在执政期间也有过失。如征讨高句丽,劳民伤财还无功而返。

又如晚期在魏征、房玄龄等大臣相继去世后,听不进不同的意见,甚至迷恋上了金石丹药等。不过人非圣贤终究是瑕不掩瑜。不仅后世的史学家,就连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唐太宗李世民都有着极高的评价。

在《太祖高皇帝实录》中,就有朱元璋对李世民的评价: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另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皇帝认为,“朕观古来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听言纳谏,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谊浃洽,故能陈善闭邪,各尽所怀,登于至治。”

有人说中国人都喜欢唐太宗、康熙和乾隆,而外国人更推崇杨坚,为什么

如果真有这种情况,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李世民是历来儒家所推崇的圣主明君的楷模。李世民善用兵、善纳谏,懂得作为一个君主要克制自己有过份的建立宏大功业的愿望,懂得恤用民力,因此能够继隋之基业而开唐之盛世。

当然对于李世民的认识与观点也不并是所有人都一贯推崇的。喜欢的说他文治武功有超人的天才,不喜欢的也会说他“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以及“武略”都不如前代帝王。不过就是勤于听政,容受直言而已。

《剑桥中国隋唐史》则认为李世民最受推崇的原因是纳谏爱民最体现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同时体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至于康、乾,我个人以为应该是康、雍、乾,不是因为喜欢,是因为这个时代距离现在最近,而且是影视取材很多的一个时代,因此历史及故事都比较普及,在广泛推广之下很多人都可以谈上几句,所以就造成了被喜欢的现象。

康、雍、乾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但是在这个“盛世”的表象之下已经被掩盖了太多数千年来所积累的问题。康、雍、乾作为几千年来封建时代最后的君主并不能像前代的圣主明君一样有那么大的施政空间,也并不能太多地发挥自己的政治思想,时代对于他们的要求只是解决或是暂时拖延一些问题。康、雍、乾是苦苦支撑局面的君主,也是为近现代社会奠定局面的君主。

关于隋文帝杨坚,评价他必须要考虑他所处的时代。南北朝末期的英雄人物,最大的功绩是完成了统一,这是中国历史上走向的重要拐点,而隋文帝在实现统一之后整顿吏治、修律令、开科举,促进文化、倡导节俭等等举措都是给后世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率作用。推崇隋文帝杨坚看重的不是他本人,是他本人对于时代的推动和促进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隋文帝毫无疑问是有雄才大略的,否则完成统一的肯定不是会是他。《北史》说他“识量深重,有表率之略”是比较客观的。李世民说杨坚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大概是忘了自己在玄武门做的事。房玄龄也说杨坚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这更是忘记如果没有隋的开基立业就没有唐的盛世出现。谤文帝的无非就是说他得位以诈还有立嗣失误,但对于文帝治国是说不出什么来的。

吕思勉对于隋文帝的评价最符合客观事实:隋文帝用刑失之严酷,但勤政而爱民,崇尚节俭,当时国家富裕也冠绝古尽。对于四夷,隋文帝攘斥以安民,不要让他们以朝贡而自夸。所以隋文帝的时代既不是汉代文景之治的苟安遗患;也不是汉武唐宗劳民逞欲。隋文帝并没有赫赫功业,但治国之道都是正道。

形容动脑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动脑的成语有:忧深思远,殚精竭虑,思前想后,千思万虑,冥思苦想。

忧深思远 【yōu shēn sī yuǎn】

含义为:深刻忧虑,长远打算。

造句:作为老板,他任何事情都是忧深思远。

殚精竭虑 【dān jīng jié lǜ】

含义为: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思

造句:这个项目的工程师们殚精竭虑,耗费了多年时间,终于完成了。

思前想后 【sī qián xiǎng hòu】

含义为: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造句:对这件事情他思前想后的琢磨了好久。

千思万虑 【qiān sī wàn lǜ】

含义为:意为反多方面复思考。

造句:她做出这个决定真是千思万虑了。

冥思苦想 【míng sī kǔ xiǎng】

含义为:指绞尽脑汁,苦思苦想,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造句:经过一整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计策。

吕思勉评价李世民“不过中材”,你怎么看

吕思勉小学文化,自学历史,当了教员,写了一部白话本国史,认为向金国屈膝投降是正确的,秦桧是国家栋梁,岳飞是军阀。吕的年代正是日寇大举侵华,周作人等后来认为汉奸的文人,对吕思勉都力挺。吕贬低中国历史名人没什么奇怪的。

你大概什么时候出现年龄焦虑

大概35岁那一年我结了婚,当时我心中还有一个理想就是当律师。三年后我开始参加律师考试,考试的成绩一直不理想,连续考了二年都没有通过。这个考试不光是脑力比拼还需体力比拼,和年青人竞争有好多劣势,通过率很低。 我心中产生了焦虑。不知道能不能考过,是否应该坚持。那时很爱发火,经常失眠,有时不困不饿好几天。天道酬勤一直不断的努力,第三年通过考试。知道成绩那天,我在大街上走了三个多小时,从此焦虑症状才慢慢消了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