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想称一头大象,是怎么做到的?如何称大象体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人想称一头大象,是怎么做到的

古之大象者常有,而称象者不常有,唯曹冲尔!曹冲数学学的好!

称象,象者,像也!实际上,如果多想或想偏了,就是骂人的话,要人称称自己几斤几两!

按理说称称自己的分量,某种意义上说是种自察、自参、自律。使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修养、能力等,客观的定位自己在生活、工作、社会,乃至世界中的位置和趋向。这是历史上品德高尚的人经常做的,如此便使人高大上、行而上。是进步。

现实中一般的现象是让别人去称像,好贬褒对措,争人先机,去争取某些利益的获得,是种外物的策略、态度、操持。能够改变外部环境,而不能对自身进行改观。

就像赛跑一样,你跑不过人家,把人别到了,于是你比他成绩好,实际上你跑了几秒还是几秒,并没有进步,更有不可预料的相反。

有时候方向错了,能力越强越危险。

内参外省,虽然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却不失为上策。

如何称大象体重

一、问养大象的人象有多重。

二、脚印法:让大象站在松软地面上,然后测量四个脚印深度。再测量一已知重量的人在同一地面上脚印的深度,即可大致算出大象重量。

三、悬吊法:于一大树上挂一足够结实的滑车,一头拴住大象,另一头吊一大篮子,于篮中放石头,直到把大象吊起为止,称石头重量。

四、拖动法:根据摩擦力=重力X摩擦系数的公式可设计一只底面光滑的大木板,放于一光滑的地面,为了减少摩擦系数(主要还是减少拉动力),还可在地面上涂一些油,用一定的力量去拉这只木板,记下拉动时的力量,(可以用一定数量的石头的重量通过滑车转向后作水平拉力),然后再把大象牵走,再记下拉动空木板的拉力,则大象的重量就可算出来。

五、排水法:类似于曹冲的办法,挖一规则几何形状深水坑(深度超过大象高度,别让大象能站在水底即可),把水灌满,把大象赶入,然后牵出大象,算一下减少的水的体积即是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

曹冲称得上“等效替代法“的鼻祖,
所谓等效替代法,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陌生的、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熟悉的、简单的问题进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学科中,在初中物理中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比较典型的有:在力学问题中,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用一个合力来替代;在电学中,几个电阻串并联,可以用一个总电阻来替代;在光学中,为确定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和位置,用一支与镜前蜡烛完全相同的蜡烛放在镜后,替代镜前的蜡烛与其成的像比较。
都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问题顺利解决。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初中物理中有测量液体密度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用天平测出液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然后,根据公式ρ=m/V计算出液体的密度。当然,也可使用密度计直接测量。但这些方法对于测量人体血液的密度,显然不适用。但想到“曹冲称象“蕴含的思想方法——等效替代法,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预先配制各种密度的硫酸铜溶液,分别盛在烧杯中,然后将人的血液在各个烧杯的硫酸铜溶液中各滴一滴,看哪个烧杯中的血滴悬浮。因为均质实心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才能悬浮在液体中,所以只要测出这个烧杯中硫酸铜溶液的密度,自然得到血液的密度。

三国时期的方法,现在还在用,你说好不好?

你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谢谢邀请!曹冲称象是几种思维能力的连贯运用而产生的方法,认识理解了这些可贵的思维,也就明白了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儿:

第一,观察分析能力。当时阿基米德的浮力定理还没有传入中国,曹冲不可能知道排水法测重。但是聪明的曹冲一定作了观察:发现船上有人没人、人多人少下沉是不一样的,船上人多下沉也就深,人少下沉浅;并有此得出结论:船的下沉深浅与载重量成正比。

第二,联想类比能力。现实中,有的人储备了大量知识,却没有形成真正的能力,原因恐怕是缺少了联想类比思维(突然想起联想电脑曾经的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小曹冲可以快速把船的下沉深浅和大象的重量联系上,可见曹冲的联想类比能力有多强大!

第三,等价转化能力。首先大象上船并标注船的吃水深度,然后大象下船石头上船达到相同的吃水深度,那么大象和石头的重量相同。用冰冷的没有生命的石头来代替有温度有生命的大象,这是等价转化能力的体现,也达到了化整为零利于称重的目的。

所以,我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就好在所体现的思维方法,这也许是我们至今仍然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原因所在吧。谢谢

“曹冲称象”典故里,除了曹冲的办法,以当时的条件,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大象的体重

不得不说,曹冲是真的聪明。在他那个时候,他想出的方法可以说是最简便最靠谱误差最小的了。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精确的来测量大象的体重,但是在古代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测量大象质量是不可能的。

那么如果把我们放在曹冲当时的情境,我们能用一些什么办法呢?

由于没办法重现当时的情况,我们也无从得知当时他们是如何实际操作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完全不考虑实际操作,也不能对实际操作过于深究。

所以我认为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杠杆了。

早在战国后期,墨家的著作《墨经》中就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杠杆的原理。书中讲述的内容既包括了等臂杠杆和不等臂杠杆,也包括了杠杆转动的原理。

我们今天就以等臂杠杆为例,来测量一下大象的重量。

首先,制作一个巨大的杠杆,一端放大象,一端准备装石子。曹操当时占有中原,若是能搞到当时东北和朝鲜接壤处铁桦树那就最好了。铁桦树人称木王,它被据说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木材,比金属还要硬一倍。

在古代,铁桦树经常被作为金属的替代品。如果能拿它来做一个杠杆,就有可能禁得住大象的重量。

我们把大象驱赶到杠杆一端,然后再在另外一端放上箩筐往里面装石子。在杠杆有大象的那一头恰好刚刚离地时将石子卸下。这时的石子重量就基本等于大象的重量。

这个办法道理很简单,就是利用杠杆平衡时,两端物体质量相等的原理。(和曹冲称象差不多)

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两端平衡,所以在大象恰好被翘起时,可以认为石头的质量只比大象多一点,这个误差是可以忽略的。这个方法有一定的优点。首先,他的原理简单,而且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有了理论依据,在《墨经》中,对杠杆原理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讲解。

其次,对于曹操这种达官贵人来讲,进行制作杠杆之类的这些工作并不特别困难。

原料也好找,没有前文提到的铁桦树找其他木头就完了,实在不行找工匠制作金属比如钢制的杠杆。

但是硬币都有两面,有好处就有坏处。这个方法也有它的缺点,尤其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缺点就更加明显。

首先,这个方式来测大象体重,准备时间确实偏长了一点。能撑得住大象的杠杆不是说造不出来,但是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能撑得住大象的重量,这个杠杆的制作工艺也必将非常复杂。

其次,这个方法误差比较大。除了在添石头使杠杆平衡的时候存在可以忽略的人为误差以外,还有很多误差。制作杠杆的材料,无论是用金属锻造还是使用木头,都不能保证杠杆的质量分布均匀。杠杆的转轴还有很大的摩擦力,即使是现代很多实验中,轴承的摩擦都无法忽略。

在古代还没有造出和现代轴承相媲美的转轴的情况下,这个摩擦力就会更加严重地影响大象体重的测量结果。

最后,大象的特殊习性。大象不像是狗,往哪牵就往哪上。大象对于站在狭窄的区域具有很大的抵触性。据我估计,在曹冲的办法里,让大象上船也肯定是费了一番功夫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