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国皇帝中,有的叫太祖,有的叫高祖有哪些区别?逆风执炬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开国皇帝中,有的叫太祖,有的叫高祖有哪些区别

在阅读中国古代文献时,中国古人的一些亲属称谓、礼仪称谓,往往给今天的读者带来许多的困惑。其中,某些亲属称谓、礼仪称谓往往混杂兼用,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从而出现了一些不准确的说法或做法。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大多数人很自然的称其为汉高祖。即便知识渊博、学识明鉴的专家学者,亦有不察之时。如张舜徽先生等认为,刘邦死后庙号高祖。(张舜徽主编:《三国志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79页)

由于古代典籍中多有“始祖”、“太祖”等含义既相近又有别的称谓,致使后代宗庙中出现以“始祖”之称代替“太祖”之称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于同一庙制中既设“始祖”之室,又设“太祖”之室,造成混乱。由于对“太祖”、“高祖”庙号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太祖”、“始祖”含义的异同等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因而对有关历史问题的诠释,难免出现差错。

“始祖”,顾名思义,即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如先秦时期的商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契,周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弃,皆无父,为母感神灵(契系母亲简狄吞食玄鸟卵孕育,弃系母亲姜嫄踩大脚印孕育)而孕育。虽然,我们今天依据民族学的有关理论,可以对此古人颇难理解的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这一现象是商、周两族分别在契、弃时,处于母系社会时期的一典型特征,即知母而不知父,契、弃之所以被后世的商、周族人分别尊为第一位男性祖先,也是商、周两族分别在契、弃时,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阶段,且这一社会转型宣告完成之时的生动体现。

“始祖”这一称谓,大致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在由西周初周公据以往丧服礼俗加以修改、制定,再经过春秋时孔子的编订而成书的《仪礼·丧服》中,已出现“始祖”这一称谓。

李衡眉先生认为,“始祖”的广泛使用,与东汉末著名儒家学者郑玄有密切的关系。郑玄注释《周礼》、《礼记》时,也采用“始祖”这一称谓。由于郑玄经书诠释风靡一时,后人多沿用其说,不察其误,致使后代宗庙中出现以“始祖”之称代替“太祖”之称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于同一庙制中既设“始祖”之室,又设“太祖”之室,造成混乱,直至五代后晋张昭远始纠其谬。这一说法不准确。张昭远并非发觉上古时仅有“太祖”,无“始祖”称谓的第一人。早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五月,太常博士张齐贤就明确提出,太祖就是始祖。太祖之外,更无始祖。

秦汉以后,中国历代皇帝未有以“始祖”为庙号者。这说明,在古代中国,“始祖”仅仅是对久远最早的祖先的一种尊称。

太(大)祖,在周代礼制中,是作为宗庙的“始祖”来使用的。《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系三昭三穆祖先庙与大祖庙合而为七。郑玄也注说,大祖,就是周人的始祖后稷。不过,郑玄注释《礼记·丧服小记》 时,没有继续使用“大(太)祖”这一称谓,而是使用“始祖”这一概念。所以,“始祖”的含义与《礼记·王制》郑玄注中的“大(太)祖”意义相同,并无新意。都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天子“七庙”中的“太祖”庙万世不毁。

太祖用作帝王的庙号,始于汉高帝刘邦。刘邦卒后,群臣沿袭古礼,追尊其庙号曰太祖。

此后,魏曹操、吴孙权、晋司马昭、北魏拓跋珪、隋杨忠、唐李虎、宋赵匡胤、辽阿保机、西夏李继迁、金阿骨打、元铁木真、明朱元璋、清努尔哈赤等历代帝王宗庙,皆被追加太祖庙号。用作庙号的太祖,其“始祖”的含义日渐淡弱。

“高祖”原是某人对其父亲之祖,即曾祖父之父的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祖”逐渐被赋予“远祖”含义。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之二四《髙祖》中已经指出了这一问题。

无独有偶,清初学者阎若璩在《潜邱札记》卷五《补正日知录》中也指出:先秦时人有时笼统地通称曾祖父以上的祖先为“高祖”。顾炎武、阎若璩的研究表明,古籍中记载的“高祖”,不单纯是某人对父亲祖父的称谓,还有可能是对远世祖先的一种笼统的称谓。

秦汉以后,“高祖”在用作亲属称谓的同时,逐渐被用作皇帝宗庙庙号。以往多习惯称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宗庙庙号为“高祖”。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高”乃刘邦去世后,惠帝及众臣僚为其追加的尊号、谥号。邦宗庙庙号应为太祖。惠帝以后的汉朝人称呼刘邦,严谨的合乎礼仪的称谓是“太祖高皇帝”。

司马迁混淆刘邦“高皇帝”谥号及太祖庙号,称其为“高祖”。相比较而言,班固则较为审慎,没有使用“高祖”这一混杂谥号和庙号的称谓来称呼刘邦。所以,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卷四第五十九中对司马迁随意混淆刘邦宗庙庙号、谥号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高祖”作为皇帝宗庙庙号,始于三国魏明帝。魏明帝追加其父魏文帝曹丕的宗庙庙号为“高祖”。此后,晋司马懿、南朝宋刘裕、梁萧衍、陈陈霸先、北魏拓跋(元)宏、北齐高欢、北周宇文邕、隋杨坚、唐李渊、后晋石敬瑭、等历代帝王宗庙,皆被追加“高祖”庙号。

“太祖”、“高祖”庙号有无地位尊卑之别?从最初并采“太祖”、“高祖”作为皇帝宗庙庙号的三国曹魏来看,在魏明帝和众臣僚的观念中,“太祖”的地位,似尊于“高祖”。魏明帝君臣虽比较严格的遵循儒家典籍有关记载,以曹操为皇家宗庙“始祖”,曹操之前三世祖先宗庙,亲尽迭次迁毁。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被追认为皇家宗庙太祖,无疑是因为无论就宗法行辈,还是生平功绩而言,都高于其子曹丕。其后,北魏、北周分别追加道武帝拓跋珪、文帝宇文泰太祖庙号,孝文帝拓跋(元)宏、武帝宇文邕“高祖”庙号,虽似皆表明“太祖”尊于“高祖”。但也有例外,如南朝刘宋追加开国皇帝刘裕“高祖”庙号,而追加其子文帝刘义隆太祖庙号,且后来的南朝梁、陈、北朝的北齐及后来的隋、唐、五代后晋,皆唯有“高祖”庙号,而未有太祖庙号,似表明某些朝代统治者的观念中,“高祖”尊于太祖。

逆风执炬是什么意思

1、“逆风执炬”是指 顶着风拿着火把。

2、逆风:顶着风。执:拿着。炬:火把。

3、出自《佛经》第二十二章经:欲念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意思是有欲望的人,就像拿着火把.顶着风走路,必然会有烧手的祸患。比喻为了追求信仰不顾险阻。

4、逆风,指面冲着风;迎风。语出《成实论·论门品》:“又说拘毗罗花能逆风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