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如果北洋水师抢先攻击在朝鲜的倭国联合舰队,陆军全面占领朝鲜,可行吗?日本古代叫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叫日本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当年如果北洋水师抢先攻击在朝鲜的倭国联合舰队,陆军全面占领朝鲜,可行吗

这是个脑洞大开的有趣想法。

如果抛开政治、外交等背景。北洋海军抢先下手进攻在朝鲜的日本军舰显然是有可能的,而且不仅有动手的可能,甚至还有局部获胜的可能。1894年6月24日,日本在朝军舰大部分被召回本土佐世保集训,在朝鲜仁川仅留下“八重山”“武藏”“赤城”3舰,而此时在朝鲜的北洋海军军舰包括有“镇远”“济远”“平远”“扬威”“广丙”等舰,这时候如果动手突然袭击,或许能有所斩获。

不过历史上,随着日军主力从朝鲜沿海撤回国内集训。北洋海军在朝鲜的主力军舰也被调回防御渤海湾,并没有考虑主动偷袭。

北洋海军虽然具有偷袭的潜力,但陆军要全面战略朝鲜就难于登天了。当时北洋沿海的清军陆军精锐只有5万人左右,扣除守卫炮台、军港的守军,能够抽调出的野战部队不过勉强一两万人,只相当于日军一个师团多一点的兵力。以这样的兵力如果控制仁川和汉城还勉强可行,要控制守卫住整个朝鲜显然是不可能的。

日本古代叫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叫日本的

日本古代叫倭国,从7世纪后半叶(唐时期),倭国对外国号修正为日本。

3世纪中叶,其境内出现较大的国家大和国。

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12世纪后期,天皇皇权旁落,进入幕府统治时代。

19世纪50年代中期,黑船事件迫使日本放弃“锁国政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人民展开了反对侵略、反对幕府统治的斗争。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权,进行明治维新,建立日本帝国,并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

二战战败后,颁布新宪法,由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在遭到倭国两次羞辱后,朱元璋本来要派军讨伐,刘基为何劝阻

在大明江山建立之后,为展示大明王朝皇恩浩荡,派大明使者出访周边列国,既可以让周边的国家都知道明朝的建立,是老朱家的天下。当时元朝刚刚结束,大明王朝虽然已经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还有很多元朝的残余势力未清,这也是让朱元璋比较担心的,趁着使臣出使周边国家也可以顺便缉拿这些元朝余孽。

当时明朝周边的小国都实力不足,他们自知国力不强,所以一心只想要依附大明王朝,使臣一路十分顺畅,也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欢迎,但是在使臣来到倭国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原来当时倭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倭国当时时局动荡不安,因为国内有两个天皇,他们各据一方,当时大明的使臣先是去拜会南朝的天皇,这位天皇就是怀良亲王,此人十分的残暴,而且脾气暴躁,只懂在战场上杀敌逗狠,却没有什么政治头脑。

使臣在见到怀良亲王时,其实心中是有很多不满情绪的,这是因为在倭国朝政不稳的时候,很多倭国人开始骚扰我国的边境,很多沿海地区的老百姓经常遭到倭国人的抢劫,让这些地区的百姓不得安宁。所以朱元璋给倭国的国书中用词比较刻薄,在使臣将国书递给怀良亲王后,看到朱元璋的话语针锋相对,并直接警告倭国,如果再敢无端滋事一定不会对倭国心慈手软。怀良亲王本就是个暴脾气,看完之后不仅当着使臣的面发怒,还将好几个使臣都杀死了,只留下一个叫做杨载的人回去通知朱元璋,倭国随时应战。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震怒,使臣被杀本就是奇耻大辱,怀良亲王还这样理直气壮,所以朱元璋马上就要发兵去讨伐倭国。而刘基此时却出面阻止了朱元璋,他有两个非常关键的理由,其一,当时明朝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政权并不稳定,元朝残余势力不能不防,这个时候对倭国发兵会危机朝政。其二要吸取历史教训,此前元朝也曾经征讨过倭国,但是每一次都是失败而归,因此不能轻举妄动。

朱元璋后来听了刘基的话放弃了征讨倭国的决定,但是第二年,在使臣去倭国见到怀良亲王时,他虽然没敢再杀使臣,但是言辞依然不敬。朱元璋得知后很想去攻打倭国,可是这一次刘基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将西北战乱的事情告诉给朱元璋,当时和倭国相比,西北战乱更加重要,所以朱元璋只能再次以放弃了征讨倭国的计划。

历史上的倭国狂妄,朱元璋两次准备派军队讨伐,为何最终还是选择忍受

不可怒而兴兵。古训。打日本,按那个时代的思维得不偿失。何况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北有蒙元未靖,需要大规模用兵,哪有闲钱去打日本。

日本原来被称为倭国,为何后来国名变成了日本

1784年,日本九州福冈县的志贺岛上,一位日本农民正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当他一锄头挖了下去时,听到了一声闷响,这位农民于是就丢下锄头用手轻轻地刨了几下厚实的泥土,当他刨开泥土后,一枚方印赫然跃入眼帘,只见上面用他从未见到过的文字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大字。

农民不解其意,遂将此方印上交给了国家,拿到这块方印的日本考古专家,第一时间组织了团队进行了考证。

只见该方印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整块方印高约2.2厘米,通体采用黄金制作而成。

显然,这块方印大有来头,考古专家们立即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召集了日本的汉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方印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令专家们大惑不解的是,方印底座上隽刻的到底是几个什么文字?文字又是何意?经过日本汉学家的钻研,原来方印上刻的五个大字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普遍使用的篆书字体,五个篆书大字解读出来即“汉委奴国王”。

这下,方印的出土在日本炸开了锅,为什么呢?因为根据日本汉学家的解释,古代的“委”与“倭”是通假字,而最初的日本人被叫做“倭人”;日本国也被称之为“倭国”。

无论是“倭人”还是“倭国”,日本与“倭”字结缘跟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

根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另据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对“倭”解释为:“顺皃,从人委声”,日本室町时代的古典学者一条兼良在其《日本书纪纂疏》中对此也予以了认可。

同时,平安时代初期的史书《日本书纪私记》指出,“倭”字的来源主要是日本人发音时的第一人称“我”、“我们”发音为“わ(われわれ)(罗马字wa或wareware与“蛙”、“蛙内”同音)”

明太祖朱元璋在《倭扇行》诗中也说:“君臣跣足语蛙鸣”,由此可见,日本人说话是声如“蛙鸣”的。

因此,综合上述种种文史资料的情况来分析,汉光武帝刘秀接见来自日本列岛上朝贺的人时,见这些人长得短小丑陋、皮肤黝黑,且这些人在光武帝面前被大汉帝国的威严所震慑和折服,对待汉光武帝就显得非常恭顺,加之一口叽里呱啦的“蛙鸣”日语。

学富五车的光武帝,便从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给日本人的祖先取了个“倭”字,作为对所有日本人的称谓,自此,日本列岛上的人们被称为“倭人”;岛上的国家被呼作“倭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