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的意义在哪里?清明节如何扫墓和祭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清明祭祖的意义在哪里

?唐代诗人杜牧古时在安徽池州(今安徽池州市),任刺史写下了“清明時节雨纷纷,路上行上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清明诗,说明清明祭祀在古代已成为传统。清明在每年阳历四月四日至五日之间,今年清明节在四月五日。
清明时节祭祀意义何在?人生都是先祖养,先祖恩德不能忘。阳间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三节,阴间有清明节,七月十五冬至节三节,清明,七月十五日冬至节,我们上坟祭祀这是在敬孝缅怀祖先。我们后人应该在清明节等阴间节祭祀我们的祖先,纪念祖先就是不忘根本,这不是封建迷信,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我个人看法,不知网友是否赞同?欢迎留言关注!?

清明节如何扫墓和祭祖

我们家在杭州的农村,我们来说说我们是怎么祭祖的吧!

扫墓时间

一般会选择在清明的前几天进行,但不能在清明节后扫墓,扫墓一般在选择好时间后的下午进行,在日落前即可,不过一般都会在五点之前。

扫墓需要带什么

在我们家这里,扫墓一般会带上吃的,吃的包括豆腐,肉,清明果,酒和米饭,以及烧纸钱和压纸钱。

扫墓步骤

现在扫墓也是越来越简单了,不过常规的还是有的,首先拿好供品前往墓地,去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并把周围修正一圈,然后在坟丘上添上新土,接着将供品放入空地,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最后跪拜礼。差不多就这样,不过每个地方习俗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对祖先的一种敬重之心。

清明祭祖的时候是先修坟还是先烧纸钱呢程序有什么讲究呢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要到了,这是一个祭拜祖先、修坟立碑的节日,这个节日也是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中国人的讲究,不忘祖先,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清明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一个节气,是唯一个有双重身份的节日。在这一天上坟是一种祭奠先祖,同时也是体现孝心的很好的形式。我们平时很少有时间去上坟,借清明节去看一看,在坟头上加点土,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补一补,的确是件好事情。

那么我们在祭祖的时候,是先修坟还是先烧纸钱呢?这个是有讲究的,因为我们祖先的坟地,在野外,并不经常去整理,肯定是长满了野草,如果就这样直接就去烧纸钱,那肯定是不行的,显得没有孝道,自己的祖坟都不去整理,就直接烧纸钱,也是对祖先的不敬。所以,在祭祖的时候,一定要提前一两天到坟地上整理坟地。

也就是在清明节前两天就应该去修好坟地,因为,有一些坟地,日久失修,会有坍塌,坟上的土也会流失,所以必须把这些都修理好,还要把杂草也除去,把墓地平整一下,看起来也舒服,也显得对祖先的敬畏。我们在修祖坟的时候,切记不要乱动坟上的石头,不能因为它不好看而换掉,而是只能,从外边再找别的石头加进去,让其更稳固就好。坟上的土也一样,不能因为多而铲掉,总之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现在有很多人,总是把祖坟修理得富丽堂煌,这样做并不是好事,坟地主要是在野外,要有草有树木,如果把坟地整得一棵草都没有,那就失去了坟地的意义,也可能因此,把兴旺的家庭败落下来。当把坟地整理好之后,最好也是等到了清明节那天的早上,带上祭品、香火、纸钱等等去拜祭。

拜祭的时候,也是等你上香,摆好祭品了再烧纸钱,可以放鞭炮的地方,就放一些鞭炮。如果,附近有森林或草木太多则一定要注意防火,也不要放鞭炮。当然,有一点必须注意,一定要做好降火意识,烧完纸钱,祭拜完成,必须看好烧纸的火要完全灭掉才能离开,确保安全。

祭祖思源,酬恩报德,你们清明扫墓吗

清明时节祭英灵,感谢祖宗护后人,恩情永记子孙心,不忘初心丁财旺,昌前盛后国富强。

扫墓也叫挂山,是有讲究的,

新坟不过社,老坟不过清明夜……扫墓是对先人的一种感恩感德,别的事可以不做但墓一定扫。

清明祭祖,是我们民族传统,它的意义何在

我是文子心语,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时间大约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气节来讲,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增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江南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农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气节。

节日和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那么,“清明”又是怎样演变为祭祀的节日呢?据《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寒食与清明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的活动又往往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和寒食便共称了。

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清明习俗:比如寒食禁火、祭祀扫墓、踏青春游、折柳插门,斗鸡放风筝等多种活动。在南方某些地区,清明节还把井沟搞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柳条。据说“井井有条”的成语便是由此而得。因此,清明不仅是一个农事的节令,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寒食:清明寒食禁火,来自一个感人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为让君位给爱妃之子,竟杀了太子申生。申生之弟重耳逃出国外,颠沛流离。一次迷路在山中无食可吃,随从介子推便割下大腿上的肉,烧熟给重耳吃。后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封了众人唯独忘了介子推。待重耳想起割肉一事想封重耳时,重耳己背着老母躲在绵山,重耳听人献计,火烧绵山,介子推及老母均被烧死。重耳在介子推所抱的树洞中找到一片写有血书的衣襟。写有“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的心志。重耳大哭,将介子推葬在树下,封此山为“介山”。

现在清明禁火寒食的节俗已无,门上插柳的现象也少见,然而介子推绵山自焚的故事却广为流传。每到清明节,人们便不由想起这位“士甘焚死不公侯”的忠臣。

祭祀:在古代,清明节这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吴自牧《梦梁录》)可见,清明出郊上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尽思时之敬”。时至今日,仍然沿袭了清明前后祭祖扫墓的习俗,但祭祀的内容已经改变了许多。

解放以后,每到清明节,学校和单位也会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寄托哀思,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向那些为解放人类而献身的先烈们敬献花篮花圈,以表示后代的悼念之情,尽尽“思时之敬”,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从家庭而言,清明扫墓是个重要的活动。打扫先祖墓地碑台,和故去的亲人抒叙心中所思所想,既表述思念,也是获求心灵上的支持。清明扫墓多为集体活动,也可以借此机会,增添友谊亲情。

踏青、咏诗话:清明正处在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近年来,清明节又被国家列为法定节假日,它除了彰显国家国家对传统习俗和文化的高度重视外,也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闲时光,可以全家出动,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到郊外游玩,陪着孩子赏花、拍照、放飞筝。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的画卷之中。

由于清明正处春季,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鲜花绽放、阳光明媚。常引得历代诗人诗兴大发,为清明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如宋之问的《途中寒食诗》、杜牧的《清明》、王维的《寒食汜上作》、张继的《阊门即事》等等。不妨带着孩子一起诵古诗创新作,也是一件非常有文化内涵的事情。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