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刮痧》观后感-飞
发布时间: 2023-07-06
《刮痧》剧照

      电影《刮痧》,导演郑晓龙,于2001年上映,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以美国作为背景,以中医疗法“刮痧”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碰撞、冲突、与融合的一个过程。但在感动、嘘唏不已之余,其中很多的问题也不乏令人深思。

      影片从正面描写了很多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尤其是中国疗法刮痧,引起了一系列的纠纷,给主人公许大同造成极大地不便乃至痛苦,美国之梦最终幻灭。许大同对老板(同时也是自己的朋友)那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非常恼怒,尤其对美国儿童监管局“横刀夺爱”充满了拒斥乃至仇恨,在与之对薄公堂时,对已留传两千多年的中国疗法刮痧的解释又显得那么力不从心,理屈词穷。监管局的律师对代表中华文化及价值观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恶意曲解,直接把许大同逼于失控的愤怒。许大同当着老板的面打自己儿子以显示对老板的尊重,老板认为“什么乱七八糟的逻辑”,他对中国人的孝道甚是困惑,一团雾水。几经波折,和美的家庭差点妻离子散,(rp是什么意思?rp有人品、角色扮演的意思,也是Rapid Prototyping的缩写,意思是迅速成形迅速成形技能是一种基于失散堆积成形思惟的新式成形技能。)朋友几乎终结于“道不同不相与谋”。结局虽皆大欢喜,但中西文化的融合似乎显得过于简单,不免有故作之嫌。


《刮痧》剧照

        影片中提供了一条暗线,间接地做了回应。从祖孙三代在美国的遭际,反映了中西文化处还处于碰撞、交锋、冲突的状态,走向融合任重而道远。

      首先,许大同的父亲,一个传统的中国父亲,在北京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在老霍墓前的独白),来到而美国成了“哑巴”“聋子”,语言的障碍,这也在所难免。可他在儿子的家里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沟通诉求,因为儿子与儿媳也尽量讲英语,为给孙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原本一家人,说的是两家话。表面上看是两代人之间存在鸿沟,实则是另一种文化隐形横旦其间,父辈要想融入美国道路将是多么的艰难与漫长。

      影片中的老霍是一个很好列子。他从出现到结束只有三个镜头:工作,生活,死亡。在晚宴上扮演兵马俑,以这些活计为生,工作不稳定,生活穷困潦倒;生活中的消遣就是赌博,而好赌之人往往是被边缘化的人,这说明老霍在美国的生活只不过大众化的,浅层的,根本算不上融入美国社会。赚着微薄的工资,在赌场中挥霍,最后死于心脏病。老霍的结束也是给父亲的回国做的伏笔,除了客死他乡,落叶不能归根之外,就是打道回国。

      许大同及妻子简宁看似是美国人,在美国摸爬滚打七八年,事业上小有成就,不可否认,他们在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乃至某些价值观念上具有美国色彩,他们已经不是完整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从许大同的获奖感言中发现,他自认为自己已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个真正的、成功的美国人,完全沉浸在美国之梦中,但其实他只不过是个在美国居住、谋生的中国人,他骨子里还是中国人,血液里积淀的是中国文化,只是他没有意识到。刮痧风波之后,他才如梦清醒,哪怕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持有美国绿卡又怎么样呢,还是不能真正的融进美国,也不可能成为美利坚民族中的一员。因为真正决定一个人的种族身份的,不是语言,不是国籍,甚至不是生理基因,而是一个人的文化基因。当然文化基因不像生理基因,有时间的先后顺序,会遗传,只会被其感染,受其熏陶。


《刮痧》剧照

      至于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不仅取的是西方名字,而且他土生土长于美国,基本不会讲汉语,中国及中国文化对于他太遥远了,没有中国这个大的环境,没有在中国活一遭,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渗透在他的血液中少之又少。相反,他在思维方式上与西方基本是一致的,当他父亲许大同跟他讲打他是爱他,他的反应是,那我打他(许大同老板的儿子)也是爱他啊,觉得他好可爱,忍不住发笑,可仔细一想发现,这是丹尼斯的逻辑,这种推理也没错,这与西方的逻辑思维有什么不同吗?他小小年纪具备的这种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难道不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吗?不难想像,如果丹尼斯一直呆在美国知道长大成人,在家庭教育中也少有中国文化的熏陶,那么他即使是黄皮肤黑眼睛,哪怕还是中国国籍,他还算是龙的传人吗?他还能融入中国吗?我想很难,中国文化的传承在他这代人上出现了断层。

      可见肤色、语言、国籍在某种程度上对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有很大的欺骗性,这些只不过是生理基因留下的胎记,文化上的不断吮吸才是挥之不去的烙印,真正一个种族特性的泯灭,就是从文化上对其进行断奶,而喂之以各式各样的奶粉,不同的奶粉喝多了也就分不清到底是谁了!这种文化上的“奶娘”是否合理?能不能这样?愿不愿意这样?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好不好?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大概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时期的看法也不同。

      电影的最后是许大同和妻子简宁教儿子丹尼斯认汉字,讲汉语,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以前对丹尼斯很少有这样的要求,也很少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是刮痧事件之后的转变。或许是在美国文化带来伤痛之后警醒,或许是在对两种文化权衡下做出的取舍,又或是对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的一种回归,一种自然地响应。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中国文化在经历了曲折之后又传承下去了,又回到原点。给我们留下的是两种文化实体激荡的回声,如旷野上的嘶鸣,久久挥之不去。许大同类似的事件还会接连不断地发生,文化的融合,民族的融合不是几代人能完成的,会不会走向融合?怎样融合?怎样才是融合?不融合,各国文化又将走向哪里?我们不得而知。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