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萨特的存在精神分析法是什么有什么应用
发布时间: 2023-07-17

萨特的存在精神分析法是什么有什么应用

开宗明义,“存在精神分析法”,是萨特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文学分析法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结合起来,应用于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

我将从“存在精神分析法”的产生、定义(原则、目的、出发点、方法),以及用这种方法如何应用于文学批评等三个方面回答问题。

01 存在精神分析法是如何产生的

不直接从作品本身去寻求作品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中,有两大重要的流派。

一个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文学批评,它主要揭示作家的个人生活对其作品产生的深刻影响,揭示人性的潜能及这种潜能与可见表象之间的抗争。

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文学批评侧重于从社会环境与个人关系的角度来论述作品存在的社会意义及其价值。

这两种批评方法,在萨特看来各有局限。对于精神分析法,萨特指出:

“唯有精神分析能使我们在成年时发现完整的人,即不仅发现人的现时的限制,同时还有历史的重荷。”

即是说,在萨特看来,精神分析实际上是一种具体地确定地位的方法,即确定一个人何以成为他自身的方法。

因此,若想全面地了解一个作家,例如李白,要弄清他的性格为何如此,为什么他写诗的才能大于他做官的能力,为什么他会写出那么多浪漫主义作品,而没有写与他同时代的杜甫那样的现实主义作品,就必须借助于精神分析。

因为精神分析一方面是把我们引向客观结构家庭的、社会的和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则把我们引向“对成年生活发生影响的不可忘怀的童年”,因为,“一切都在童年发生。”

萨特对精神分析的批评,主要在于他认为这种方法本身缺乏原则,没有理论基础。

对于侧重社会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萨特一方面声称它是“我们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其“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对历史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种僵死的教条。

这种僵化,表现在当他们进行个体与社会的研究时缺乏一种中间媒介,因而其结果常常是以普遍代替特殊,以一般取代个别。

换言之,他们是用一个直接以原理为依据的整套抽象思维来代替对象和历史过程,这种研究,除了证明一切发生的事情都应当是这样发生的之外,再也提不出任何新的解释。

萨特认为,他在精神分析的“童年”和“家庭”的研究中为马克思主义找到了这种中介因素。

既然单纯的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都不足使我们完整地、全面地了解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因此萨特认为有必要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期达到对作家和作品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和阐释,存在精神分析法由此而产生。

02 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定义是什么

萨特在其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了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依据。他对这一方法所下的定义是:

“这是一种在严格客观的形式下,旨在阐明每个个人用以自我造就为个人的主观选择、就是说个人用以向其自身显示他所是的主观选择的方法。”

要理解这个定义,需要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把个人的存在视为一个被抛问未来的个人选择,一个有待人们以其自我选择去实现,是一个不断完成的历史过程。

他提出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是通过他的行为、他的自我选择来证明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萨特看来,对人的本质来说,存在与自我选择之间没有区别。人在其存在的过程中,总是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实现他的个人选择。

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境况下做出了这样一种选择而不是另一种呢?

萨特和弗洛依德一样,认为一种选择的行为并不仅仅局限于它自身,它还涉及到更为深刻的结构,即认为

行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反映了一种更深沉的欲望,弗洛依德力图在“力比多”(即性力,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和“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情结是一种受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中确定这种欲望,而萨特则试图在人的“原始选择”中去确定它。

萨特说的“原始选择”是指面对现实世界做出的,是它决定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原始选择是先于逻辑的,它是人们在其生命遭受最初的打击或受到最初的危机时为使其生命得以继续去而做出的选择。

对于“原始选择”,萨特强调指出:

“主体以后的自由选择归根结底是与这个原始选择分不开的,根据我本人的理解,所谓原始选择,意指在童年时发生的对人的成年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及围绕这个事件的心理结晶。”

综上所述,存在精神分析法是一种旨在确定人的原始选择,并解释人的个人选择的特殊方法。

或者说,存在精神分析法主要解答以下两个问题:

“为什么这个人形成了他那样的个人选择?”和“这个人怎样实现了他的选择?”

基于此,萨特给出了存在精神分析法的原则、目的、出发点和方法。

原则

这种分析法的原则是人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因此,人是在他的行为的最表面,最不重要的方面,表现他的整体性。

换言之,没有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动作不是这个人的泄露者。比如说,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就反对狭窄的“现实主义”,即那种仅仅复制事物外表的现实主义。

图为: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认为人物的内心活动,真正的我,应该体现在无限细微差别,具有暗示性的那些举止、神态、眼光、语气、腔调甚至于一个姿态的轮廓,转瞬即逝的印象等等之中。

目的

这种精神分析法的目的是辨认,破识人的经验行为,那就是充分揭示每一种行为中所包含的启示意义,从理论上、概念上去确定它们。

出发点

它的出发点是经验,它的据点是人对自己的人身的基本的和先本体论的理解。虽然大部分人实际上可能忽视包含在一个姿势、一句话、一个手势的迹象,而且会弄错它们所表示的启示意义,但每个人仍然有可能辨认出它们。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萨特断言: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并且拥有必要的材料,每个人都能很好地了解其他的人。

方法

它的方法是比较法,因为实际上每一行为以自己的方式象征着必须要揭示的那个基本选择,而且同时还因为每一行为,把这种选择掩盖在它的一些偶然特征和它的历史巧合机遇中。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