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名言(巴巴罗萨计划古德里安提出的直捣莫斯科的方法是否是异想天开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巴巴罗萨计划古德里安提出的直捣莫斯科的方法是否是异想天开

古德里安并没有在巴巴罗萨计划里面提出直捣莫斯科的方案。提出这个方案的是当时德军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契。而且,巴巴罗萨计划里,对莫斯科在战争中的作用定义含混,处置方法模棱两可,这都严重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由于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军统帅部制订的对苏作战方案,这个方案具有战略性质,所以它对战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制订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就莫斯科的地位,统帅部进行了争论。希特勒要求先拿下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后再进攻莫斯科。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契提出,只要在中央集团军群两翼配置强大的装甲兵团,就可以直取莫斯科。

但是,希特勒拒绝了这个建议。所以会议定下的最初计划是,中央集团军群推进到斯摩棱斯克----奥尔沙陆桥,就不再向莫斯科前进,而是将主力投入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战。

因此,在巴巴罗萨计划里面,对莫斯科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处置就处于了一种矛盾混乱的状态。

对于莫斯科的重要性,希特勒始终是摇摆不定的。就在12月5日参课总部的汇报会议上,他还对哈尔德说,莫斯科“是不要的”,重要的是消灭苏联的有生力量。

但两周后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他则认为莫斯科具有较大的重要性了:“占领这个城市除了意味着这个国家最重要的铁路交叉点陷落以外,还意味着政上和经济上的一个决定性的胜利。”他指出,莫斯科不仅是苏联支通要道,而且还是它生产军备的主要地点。

对苏战争开始后,希特勒再度将莫斯科放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并因此同前线指挥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本来能为德军轻易攻下的莫斯科,却因为希特勒的固执而失之交臂。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希特勒指导对苏争中的最大失误。

这样摇摆不定的指挥,使得前线指挥官们无所适从。这个前线指挥官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人就是古德里安。由于中央集团军群采取了有效的闪电战战术,而当面的苏联西方方面军指挥错误,中央集团军群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远远突出于左右两翼之前。在拿下斯摩棱斯克后,中央集团军群强烈要求直取莫斯科。

作为装甲部队的代表古德里安,是这个提议的忠实支持者。但是,按照计划,还有当时的态势,希特勒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分兵两翼,古德里安要南下乌克兰。

为此,古德里安两次面见希特勒,要求进攻莫斯科。但是,最终古德里安让大家大失所望。他不但没有说服希特勒,反而被希特勒说服,南下乌克兰。

当古德里安向参谋总长哈尔德汇报后,哈尔德勃然大怒。他为古德里安轻易放弃原定主张,而感到大为震惊和痛心。

哈尔德在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古德里安为希特勒的论点所完全说服,并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他看来决心要做给元首看看,他是个能为他人所不能为的英雄好汉。

就这样,古德里安南下乌克兰,取得了基辅会战的胜利。但是,也因此延误了攻打莫斯科的时间,使得德军功败垂成。

我们可以从历史看出,古德里安在制订巴巴罗萨计划的时候没有参与攻打莫斯科的方案,在战争中,在关键的时刻,他又破坏了攻打莫斯科的提议。

这样一来,古德里安被德军内部视为叛徒。当莫斯科会战失败,他被迫辞职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同情他。

至于说拿下莫斯科是否可以解决苏德战争,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有一个情况是肯定的,那就是,德国的处境肯定要比后来的情况好得多。

苏联的残余力量会被驱逐到亚洲部分,这样,苏联的实力会被严重削弱。即便是有远东的基地和美国的援助,至少苏联的反攻会推迟几年,这样德国就会有更多战争胜利的机会。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和朋友们共享历史的乐趣。请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曼施坦因为何坚决的反对希特勒的‘’阵地战‘’式的防御战术

1943年的东线战场,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依靠步兵、工兵、炮兵和坚固的防线阻止了苏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让其头破血流。而曼施坦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则是依靠装甲部队大胆、灵活的机动防御来挡住了苏军的进攻,即使是步兵、炮兵单位也是时刻处于机动的状态,他们不像北方和中央防线那样存在着固定的主防线,他们的兵力不足以用来做那样的防御。

这就是曼施坦因反对“硬性”的防御战术的根本原因,兵力不足,至少在南方集团军群的地域内行不通,该集团军群的战线长达760公里,而只有32个师,即使是齐装满员的情况下守住如此长的战线也难以做到,更不用说还要留出相当的预备队布置于战线的后方。加上从1942年开始南翼的战斗就处于不断的变换中,双方互有攻防,持续的变换的战线使得曼施坦因无法像其他战线那样构建并经营一条固定的完备的防线,加上希特勒禁止在战线后方提前预构工事,所以至少在南翼德军是无法做到进行“阵地战”式的纯粹防御的。

曼施坦因主张使用他在南翼获得成功的“机动作战”方式,在战略防御的框架内,德军仍旧以机动作战为主要方式,在局部地区发起强大的反击,打歼灭战为主。经验表明,在机动作战时,苏军的伤亡和德军几乎是不成比例的,远远高于德军,甚至可以达到几十比一的差距,而且还可以解决德军步兵不足的问题。

关于纯粹防御不可取最好的例证就是1944年发生在中央集团军群的灾难,该集团军群完全是遵照希特勒的硬性防御意图而布置的,即使在侧翼被突破的情况下不准撤退,结果20多个师被歼灭,损失了50万人,整个集团军群垮掉了。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兵力不足,苏军可以轻易的达成突破并纵深发展,德军大量的被合围歼灭,使得后方重建防线的可能也丧失,苏军一直打到了德国境内才停止。之前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一直打的都挺好,但是为了加强南翼的防御,原隶属中央集团军群的大量的部队调往了南翼,直接造成了该集团军群防御的薄弱。这里就证明了德军兵力不足以实施全线防御的作战,只能顾此失彼,所以对于东线德军来说,机动作战是更好的选择!

在集团军及以上规模的装甲部队指挥、战术能力方面,巴顿和古德里安、曼斯坦因谁更厉害

比较下军衔就清楚了,古德里安的最终军衔是德国陆军一级上将(大将),巴顿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与一级上将类似),而曼施坦因是德国陆军元帅,重要的事情说二遍,陆军元帅!那是可以独挡一面、担负战略方向上作战指挥的军事家,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将帅之别”。

(古德里安)

就职务而言,古德里安指挥的最大战役兵团时中央集团军群下辖的第2装甲集群,后来升格为坦克集团军;巴顿指挥过美军第7、第3和第15集团军,诺曼底登陆前那个“第一集团军群”总司令的职务是假的;而曼施坦因被解职的1944年,已经出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比古巴两人高一个段位。

就年龄来看,1939年二战爆发时巴顿将军44岁,曼施坦因42岁,古德里安41岁,都属于年富力强的时间段。但是曼施坦因在战场上整整厮杀了五年,直到1944年去职。而古德里安只打了三年,被重新起用后再没上过战场,巴顿将军1942年底才到达北非真刀真枪参战,战争参与时间大约二年半,因此战场经验也是曼施坦因最是丰富。

(曼施坦因)

就资历来看,在二战爆发初期的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期间,曼施坦因先后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中将参谋长,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主张用装甲部队突破阿登森林就是他的想法,所以称为《曼施坦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