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刚即位的时候,为什么要以抽签的方式选内阁大臣?崇祯皇帝平均每年换三个内阁首辅大臣,是不是拿着大明王朝开玩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崇祯刚即位的时候,为什么要以抽签的方式选内阁大臣

木匠皇帝明熹宗驾崩后,大太监魏忠贤希望从皇室的宗亲中挑选一名年幼者继承皇位,以便于自己继续把控朝政。依照《皇明祖训》,“父死子承”在无法推行时只能“兄终弟及”,信王朱由检作为明熹宗的亲弟弟理应继承帝位。但是,他已经是成年的皇子,魏忠贤并不愿意由他来继位。

当时的内阁早就投靠了魏忠贤,甚至被称为是“魏氏内阁”。其中,除了首辅黄立极以外,还有施鳯来、张瑞图和李国普这三位阁臣,清一色都是魏忠贤追随者。

面对皇位的传承问题,作为首辅的黄立极第一次违逆了魏忠贤的意思,旗帜鲜明地支持东林党的主张,公开拥立信王朱由检继位并且还得到了满朝文武的支持。眼见情势不可逆转,魏忠贤也只得表态支持信王朱由检登基。据《明史·阉党传·魏忠贤》记载:

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

在朱由检登基称帝后,首辅黄立极立即进行攀附,立即撇清和阉党的关系。甚至于,就连新皇帝的年号“崇祯”也都是由他亲自拟定的。

凭借拥立之功再次得势后,东林党人立即向阉党集团宣战,准备一雪前耻。在崇祯帝的支持下,曾经不可一世的“九千岁”魏忠贤被发配到凤阳守陵,死后还被碎尸万段。据《明史·阉党传·魏忠贤》记载:

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

魏忠贤虽然处理了,但“魏氏内阁”依然存在。崇祯帝为了稳定朝局,并没有打算彻底更换阁臣,对内阁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容忍,准备日后再行更换。但是,睚眦必报的东林党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天天上疏弹劾内阁,搞得崇祯帝颇为头大,只得追究内阁首辅黄立极的责任,以“私交近侍”的罪名将其罢官归乡。

黄立极离开内阁后,施鳯来顺位接掌了内阁,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新一任内阁首辅。但是,这届内阁显然不是崇祯皇帝的心中所想,只能算是过渡。据《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

庄烈帝即位,以阁臣施鳯来、张瑞图、李国普皆忠贤所用,不足倚。

崇祯二年时,随着政局初步稳定,崇祯皇帝下旨扩充内阁,要求朝臣们通过廷议推选入阁人员。

经过了激烈的唇枪舌战,当十个候选者的名单都摆在御案前时,崇祯傻眼了。因为,其中既有阉党余孽,又有东林党人。据《明史》记载:

诏廷臣推举列上十人。

深感党争的破坏力,崇祯对阉党和东林党都极为提防,竟然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枚卜大典”。据《明史》记载:

帝仿古枚卜典,贮名金瓯,焚香肃拜,以次探之,首得龙锡,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辅臣以天下多故,请益一二人,复得周道登、刘鸿训,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那么,何谓枚卜大典呢?说白了,就是一场抓阄大会,和福利彩票开奖没有太大区别。通过这次抓阄,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周道登和刘鸿训这六人成功中奖,入阁成为了大学士参预机务。

内阁原来有三个人,分别是首辅施鳯来,阁臣张瑞图和李国普。如今,一下子扩招进来六个,大明的内阁中突然间就有了九个内阁大臣,真的是空前绝后的热闹。

自从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起,阁臣通常也就是三到五人的编制,最少的时候甚至只有一两人。这下,创纪录地拥有了九人的规模,成为最拥挤的内阁。

在这届“熙熙攘攘”的内阁中,可谓是鱼龙混杂,派系林立,有的支持阉党,有的支持东林党,有的都支持,有的都不支持。于是,无休无止的内斗开始了,搅得明朝更加动荡不安。

从此开始,自以为是和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开始频繁更换内阁首辅,搞得跟小孩过家家似的,很多阁臣都是昙花一现。

施鳯来接任首辅后,日子过得十分憋屈,既要面对崇祯的猜忌,又要提防朝臣的弹劾。不久,他只得递交辞呈归乡养老了,顺道的还有张瑞图。据《明史》记载:

立极乞休去,来为首辅。御史罗元宾复疏纠,鳯来、瑞图俱告归。

施鳯来和张瑞图被骂跑后,内阁中只剩下了李国普这个游走于阉党和东林党的双面人物,另外还有六个刚刚入阁的“生瓜蛋子”。崇祯大笔一挥,李国普成为了新一任的内阁首辅。

李国普上任时,崇祯和东林党对魏忠贤阉党的清算工作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可依然没有要收尾的迹象,搞得朝中人人自危。作为首辅,他委婉地向崇祯进言,竟然被对方质疑是在包庇阉党。据《明史·李国普传》记载:

请归里,荐韩爌、孙承宗自代。

从明朝的第一任内阁首辅黄淮算起到李国普,前后一共经历了五十二位首辅,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平均任期在四年以上。可是,从李国普开始到最后一位首辅魏藻德,一共经历了十五位,经历了十五年时间,平均任期一年。不难看出,崇祯选用首辅太过于随意,太过于任性,是一位比永乐、嘉靖和万历都更难伺候的朱皇帝。

在崇祯皇帝的“励精图治”下,明朝加速冲向了灭亡,成为了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文史不假

崇祯皇帝平均每年换三个内阁首辅大臣,是不是拿着大明王朝开玩笑

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当时的明朝外有满清鞑子,内有闯王造反,中间还要与士绅阶级做斗争。所以当时的崇祯皇帝真的是为国操碎了心,但是得不到统治阶级利益享受者的支持。

细细的看一下三个内阁大臣都是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且出发点也是为了解决大明的问题。但是他们所施行的主张是站在自己利益集团的基础上,换句话说,集团的利益高于国家的利益,所以每个阁老的晋升都伴随着一次朝堂上的变动。但是仅仅有自己集团的支持是玩不转大明王朝的,毫无意外的他们都玩脱了。犯错了就要挨打,随着政治主张得不到体现,他们就成了替罪羊,都或者被贬,或者调任了。

但是大明王朝不可能不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吧!所以理想化又病急乱投医的崇祯就一次次的更换政治施行者,想要改变国内的颓势,这也造成了政令的更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势的颓败,最终使大明朝退出历史舞台。

在崇祯的施政方阵中,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着耗子就是好猫,在大臣们一次次描绘的蓝图中,选择他们上位。在阁老门们一次次失败中信心尽失,最后煤山自尽。崇祯从来没有想过拿大明王朝开玩笑,只是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而已。

明朝内阁由哪些大臣组成

元至正二十四年(红巾军宋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仿元制,置中书省、行中书省,设左右相国。洪武元年(1368)改为左右丞相。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三司,改变行省政治直属中书省局面。同年,裁汰中书省官员,唯余丞相。洪武十一年,诏令六部,政事“勿白”中书省,夺六部政务于中书省。洪武十二年,谪斩右丞相汪广洋。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维庸案发,株连万余人,废丞相、中书省,设春夏秋冬四辅官,两年后撤之,仿宋制,改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四大学士,并增置文华殿大学士。诸大学士仅以“辅太子、备顾问”。建文帝改革翰林官制,废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大学士但设学士,将翰林、殿阁学士合而为一。永乐帝继位后,复旧制,并充实翰林官。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永乐帝命解缙、胡广、杨荣等翰林官七人入值文渊阁,协理庶政,是为内阁肇始。

永乐时,内阁初置为七人,以侍读、修撰、编修等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