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活化”进度分野,武钢集团“起大早赶晚集
发布时间: 2023-07-1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闻旅

文 | 闻旅

受“巨额补贴”政策带动,近日,武汉东风集团的困境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作为央企重地之一,如果将视线转到武汉文旅产业,与东风集团隔江遥望的另一家巨头央企,其同样于日前踏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一步。

2月21日,武钢文化旅游区正式开园迎客。该旅游区坐落于武汉东郊、长江南岸,占地约6.17平方公里。旅游区以“武钢一号高炉”、“〇七”工程、“中国硅钢摇篮”为依托,以“十里钢城、红钢绿园”生态企业园区为基础,融红色基因文化、钢铁工业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蓝色科学文化于一炉,涵盖了18个特色景点和5大核心景区。

据报道,早在2018年,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20个钢铁工业遗产中,武钢“一号高炉”名列其中;2021年3月,武钢提出以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打造生态森林钢厂,其将一号高炉工业遗址作为重点项目,按照“修旧如旧、传承历史”原则,投入8000万元进行改造,计划打造为国家工业遗址公园,以传承、传播钢铁文化精神。

进入2022年,武钢集团目标升级,对武钢文化旅游区的定位直指4A级景区,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武钢文化旅游区目前尚未有任何评级,但对比景区门票价格,其100元的定价直接超越武汉三家5A景区(武汉黄鹤楼、武汉东湖景区和木兰山文化生态旅游区),更与已成长为工业旅游超级IP而执行免费入园政策的首钢园,形成鲜明反差。

资料显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现代钢铁联合企业,武钢集团于1955年开始建设,1958年9月13日建成投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钢既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翘楚,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支柱企业。

受此后的巨额亏损所致(2015年武钢股份净亏损超75亿元),2016年,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武钢股份成为宝钢股份四大钢铁基地之一,更名为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简称武钢有限。

于武钢集团而言,此次武钢文化旅游区的开业似乎具备开拓性意义,但回顾可以发现,以旗下庞大的工业遗产为基础,对工业旅游武钢集团很早就有过尝试,项目代表为武钢大冶铁矿旗下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展开全文

投身工业遗产“活化”,武钢集团“起大早赶晚集”

大冶铁矿自三国时期开采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作为武钢“工业粮仓”,在过去的60多年里,黄石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近2亿吨、铜精矿近10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近6亿吨。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采矿、冶炼,也给黄石造成了千疮百孔的生态创伤,也造就了坑口面积108万平方米、最大垂直落差达444米的“亚洲第一天坑”。

自上世纪末该处资源濒临殆尽起,如何处理矿坑武钢内部曾有过争议。转机出现在2005年,当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内对矿业遗迹保护完整、环境条件优越、开发条件成熟和总体规划合理的矿山进行矿山公园申报;2005年7月,“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组织的国家矿山公园评审,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级矿山公园。

2007年4月,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开门迎客,成为中国第一家正式开园的国家矿山公园;2010年2月,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8年1月,黄石国家矿坑公园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国家级称谓的加持,黄石矿坑工业旅游资源的禀赋自毋庸置疑。而根据官方说法,为深度挖掘汉治萍历史文化名牌价值,按照“源自汉钢,传承汉钢,超越汉钢”的定位,本着聚沙成塔、串珠成链的原则,以汉阳铁厂和黄石矿山国家公园为基础,武钢集团整合全武汉地区文化旅游类资产,组建汉治萍文旅公司,释放专业化市场化活力,盘活激活存量低效资产,助推拉动经营成长。

尽管战略符合时代趋势,但落到实际的产品和运营层面,武钢似乎力有不逮。

2018年9月14日,武钢资源集团大冶铁矿有限公司与黄石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租赁协议,自当年9月21日起,由黄石市文旅投公司开始着手对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进行旅游开发。根据此前报道,为达成此次合作,时任黄石市文旅投集团董事长黄海燕表示,为了达成此次合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市城发集团前后十次奔赴武钢资源集团,历时四年终于促成了这次合作。

至于在双方交接之前的运营情况,以携程平台的点评数据为例,围绕性价比、交通配套、管理维护、服务缺位等问题在内,黄石国家矿坑公园的用户评价差强人意(需指出的是,汇总用户点评,自黄石文旅集团接手后,黄石国家矿坑公园的运营态势似乎并未呈现明显逆转)。

而除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外,旗下在运营/待租的文旅属性项目众多,以武钢云谷·文化体育园为例,该项目包含武钢体育中心、武钢博物馆、全媒体中心,土地面积266.78亩,建筑面积5.17万平方米。园区致力成为以文化体育为核心业务的综合型园区。而这,仅仅是武钢集团旗下园区资产的“冰山一角”。

根据《2022年度武钢集团有限公司信用评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22年9月末,武钢集团管理土地10.95万亩,其中,武汉市内土地4.62万亩,武汉市外土地6.33万亩。管理房产380万平米,其中,武汉市内房产319万平米,武汉市外房产61万平米。

来源:2022年度武钢集团有限公司信用评级报告

根据报告的观点,充足的城市开发资源可为武钢集团向产业园区建设与服务方向转型升级提供良好基础,且整体来看,武钢集团主要产业园区项目与区域发展规划相匹配,能够获得当地产业导入等方面的支持,市场地位较为领先。

但该报告同时指出,武钢集团旗下主要产业园区项目尚处于规划或建设初期,未来面临较大的资本支出压力,且运营类项目投资回收周期普遍较长,未来运营情况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需对产业园区主业发展情况保持关注。

具体到旗下工业遗产“活化”的文旅产业园,以武钢606园区为例,该位于武汉杨春湖商务区,始建于1954年,占地面积606亩,现状厂房面积约13万平方米,园区内分布多处工业遗迹,有水塔、龙门吊、其他构架、老旧厂房等,具有鲜明工业特色的标志性元素。园区分为三期建设,占地约100亩,预计投资超过1亿元。

按照武钢方面的说法,武钢云谷·606是武钢集团转型发展、推动产城融合的标志性示范项目,是落实“宝武战略”升级要求打造的重要工程和希望工程,也是洪山区战略升级的关键载体,武汉城市门户的亮点之作。项目首发区定位打造“高品质、标杆性、创新型”的文创园区,改造完成后建筑面积约为2.6万方,计划2023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2021年5月,武钢集团将下属钢铁板块运营主体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鄂城钢铁”)51%股权以现金交易方式转让至宝武集团中南钢铁有限公司,转让价格为308749万元,截至同年6月30日已完成工商变更,鄂城钢铁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钢铁业务不再为公司核心主业。

来源:武钢集团官网

武钢集团官网则显示,目前武钢集团经营园区开发、园区运营、园区服务、专业输出四类核心业务,具体而言,武钢集团以园区开发、园区运营和园区服务为内核,通过项目策划、产业导入(立体招商)、项目管理、卓越服务、资本运营等5大能力构建,带来底层盈利能力提升,从而获得专业能力输出和产业投资等衍生业务发展机遇。通过衍生业务发展实现对核心业务的反哺和带动,形成核心业务与衍生业务的正向协同。再基于整体运营能力和底层收益能力的提升,借助资本化工具,开展产业园资产运作,获得资产升值收益。

客观而言,该构想符合趋势,且有同类范例可循。以首钢集团为例,根据《首钢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信用评级报告》,公司非钢板块包括矿产资源、园区建设与运营、金融服务、房地产开发等,近年来收入规模较为稳定,收入贡献约为40%。

具体到园区开发运营方面,得益于北京冬奥会带动,“首钢城市复兴新地标”已成为冬奥筹办带动地区文旅消费的新典范。2022年,首钢园航天、科幻、金融等高端产业要素加速聚集,累计注册和入驻企业(组织)超200家,首钢园北区已建成的自持空间出租率达87%;2023年新春假期,从除夕到大年初五,首钢园入园人流量达17.6万余人次,总销售额超800万元。

回归现实,以工业遗迹“活化”为代表的文旅产业园,尽管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加持不假,但围绕产业定位、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构建协同的产业链、跨界联动/社群运营等问题在内,极为考验运营方的核心能力。

回眸武汉工业遗产“活化”样本,工业重镇鲜有典范

事实上,作为历史悠久、基础深厚的工业重镇,包括403国际艺术中心、江城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大智无界空中小镇创意产业园等在内,近年来武汉有多个脱胎于工业遗迹的文创产业园面世,尽管资产历史积淀深厚且区位优越,但营销声量之外,其运营现状似乎并不乐观。

以江城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该项目位于硚口区,原为武汉轻型汽车制作厂,占地面积110多亩,实际使用面积为6.4万方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由上海圣博华康(831205.NQ)和上海市原材料开发投资公司合资成立的武汉圣博福康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