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了,备受吐槽的上海垃圾分类,现在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 2023-07-17

“你是什么垃圾?”

网络时代变化快,这句话,如今已经是“古典”段子了,你还记得它吗?

2019年7月1日,上海发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号称“史上最严”的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必须按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四类投放。

一旦被发现混投,个人和企业将分别面临50~200元、5000~50000元的罚款。

一时间,你是什么垃圾、没喝完的奶茶分几部分扔、小龙虾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用无人机把垃圾扔到隔壁小区……各种段子遍地开花;

日本如何垃圾分类,我们为什么要强制垃圾分类、真的能用“猪”判断垃圾分类吗……众多科普争奇斗艳;

还有分类垃圾桶、垃圾处理机等商品企图趁机掏空我们的钱包。

转眼一年了,似乎再也听不到垃圾分类的后续,这场“闹剧”是否再次不了了之?

不久前,上海公布了2019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年报”,生活垃圾分类效果正在显现。

根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湿垃圾分出量同比有明显增长,而干垃圾处置量同比减少了17.5%。

具体数据见图表。

“三增一减”是一个正向的、乐观的数据,这是为啥呢?因为以前的垃圾都是混在一起,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湿垃圾本应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但是都和干垃圾混着,只能做废弃处理,填埋或者焚烧。

如今,将它们都分出来,可回收垃圾真的可回收再利用,而湿垃圾可以变成沼气池,还能用来发电。难以处理的干垃圾就大幅变少了。

以前的垃圾处理方式,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都会严重污染环境,但就目前看来,填埋的后果更严重,会释放多种气体,还可能污染地下水。

两害相权取其轻,去年6月28日,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上海所有的干垃圾应当“应烧尽烧”,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投入焚烧的比例大约在80%左右,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所以“三增一减”不仅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利用,还离“零填埋”的小目标更近一步,更环保。

各种垃圾数量的变化,离不开每个人用心对待,也离不开基层工作人员的宣传监督。

2019年,上海1.3万多个居住区(村)的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的15%提高到90%。全市135个街镇成功创建为垃圾分类“示范街镇”,10个区创建成为“示范区”。

可见,上海垃圾分类卓有成效。

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去年做得好只能说明有了个好开头,关键是遇到重大阻力时,能不能保持得住,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隔离期间,好几天不能出门,垃圾暴增;

扔垃圾时,不再有专人监督,都靠自觉。

不久前,上海绿化市容局公布了近阶段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总体进展: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本市生活垃圾分类成效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水平。全市干垃圾处置量为11693吨/日,湿垃圾分出量为7394吨/日。

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负责垃圾焚烧等处理

从跟踪调查20余个居住区情况来看,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有2/3的居住区仍能保持优秀的自觉分类投放水平,余下1/3的居住区能保持在良好的分类投放水平。

湿垃圾和可回收物分类成效有所下降,但仍超越了预期要求或基本与预期保持平衡。

垃圾分类并没有因为疫情中断,让人放心不少。

垃圾分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从2000年起,我国就陆续颁布各种垃圾分类的文件,上海也是从2004年就开始思考垃圾分类,但一直效果不大。

这次上海的表现,再一次给了人们信心。一个月以前,北京也启动了垃圾分类,随着疫情过去,相信越来越多城市会开始垃圾分类。

不过,和官方的大数据不同,民间有不少对垃圾分类的质疑和抱怨。

尽管数据亮眼,但一些网友已将它归结为失败,知乎上甚至有“上海垃圾分类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不乐观的质疑

对垃圾分类这么没信心,关键原因是我们老百姓看到的情况和大数据有很大不同,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困难。

好不容易弄清楚“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区别,最让人反胃的是扔湿垃圾要“破袋”。因为垃圾袋不能和湿垃圾一起处理,扔的时候要把袋子拿出来,只把垃圾扔进去。

这可把人恶心坏了。

一揭开湿垃圾桶,混合着发酵和腐败的恶臭扑面而来,还飞出一堆小虫子,把袋子弄破、倒出垃圾的过程,难免弄脏手和衣服。最后谁也不想再碰那个垃圾桶盖,湿垃圾桶很可能长时间张着嘴,非常污染环境,夏天还会导致蚊虫大量滋生。

定时定点是另一个麻烦,很多小区的垃圾桶每天只在上下班有两次开放时间,其余时间想扔垃圾?没门!

但是人们的作息很可能和这个时间不一样。深夜才下班的人、周末睡到中午才起的人、白天出门办事的人……都不可能实现顺便扔垃圾的心愿。

这可怎么办呢?有人半夜把垃圾偷偷扔在本该有垃圾桶的地方,有人把垃圾扔在公共垃圾桶,有人甚至把垃圾留在公交和出租上……

蹲点等外卖饭盒的猫们

骑车扔垃圾

这样,只好加大监管力度。但劳动力从哪儿来?往往是保安、保洁员和社区志愿者兼职。加上有些居民分类不细致,他们只好再次分类,每天埋头分拣垃圾,吃苦受累,很有“味道”,却没有回报。

破袋、定时定点、人手短缺是小区垃圾分类的三个问题,除此之外,大街上撤掉了垃圾桶,人们还没有养成把垃圾带回家的习惯,导致到处丢垃圾。

算了扔这儿吧

花坛变垃圾桶

有市民发现,辛辛苦苦分好的垃圾,最后却被混着装在一辆垃圾车里,相当于白忙活一场。

垃圾分类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官方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但是落实到每个人头上,那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好在,人民群众集思广益,善于解决问题。

为了避免破袋尴尬,不少垃圾桶上有人们自发安装的小锯子,不用“手撕”,卫生安全;

破袋神器

没法定时扔垃圾,保洁员说了:你可以先扔在附近,到了时间我们帮你扔进去。

而且垃圾运到垃圾场后,还会再次经过人工分拣,完全不会混在一起。

虽然嘴上抱怨“这是个垃圾政策”,但身体却很配合。

我想有这种配合,也是或多或少意识到,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上海,每年生产的生活垃圾就有900万吨,4天就可以堆起一座高达420米的金茂大厦;在杭州,每3年生产的垃圾就可以填满一个西湖;在北京,垃圾已经变成了七环和八环。

北京地图

这个世界也要被垃圾包围了。

在世界最北端,北极熊在垃圾堆里找食物,北冰洋上飘满了垃圾。

在世界最高端,仅2018年,西藏就组织清理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海拔5200米以下的的转运垃圾335吨!它们都来自登山的人。

在世界最深处,海拔一万米以下的马里亚纳海沟,也已经被垃圾填满,大海深处的动物,早就开始吃塑料了。

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每年有超过640万吨垃圾进入海洋。

海洋垃圾中80%来自陆地,其中占比最大的是食品包装和塑料袋。

其实,不是什么部门在要求我们垃圾分类,而是严峻的环境。

错把塑料当食物,喂给宝宝的鸟妈妈

被钢丝勒死,眼含泪水的海豹

每个人每一次垃圾分类,都是在用自己的力量改善环境,不要小看这一点点微小的力量,正是它的日积月累,导致了这样的现状。而垃圾分类中的不便和不适,就当是以前随手一丢的“报应”吧。

垃圾分类是个大工程,上海只进行了一年时间,后面也许会有很多曲折,但是我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 ,爱护环境,就从认真垃圾分类做起吧,这不是上海一个城市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整个地球的事。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