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的介绍?郁达夫生平简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郁文的介绍

郁文(1926年10月——2013年01月28日),女,原名翁郁文,曾用名凌澜、林兰等,浙江慈溪人。早年曾就读于浙江省温州中学,中学时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学毕业后,加入新四军浙东纵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上海从事学生运动。曾担任《联合晚报》的记者。并曾帮助陈琏奔赴解放区。1952年,与乔石结婚,育有二子二女。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对外委员会会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等。

郁达夫生平简介

郁达夫生平
郁文(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近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早年
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曾先后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杭府中学(与徐志摩同学)。
留日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11月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至1922年毕业回国。
他虽然修读的是经济,但文学活动不绝,在留学期间阅读了不少外国小说,以俄国、德国小说居多。1921年,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写作小说。该年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内容畅述留学日本时与日本女人恋爱,内容香艳豪放,轰动国内文坛。
郁达夫在二十多岁时患了肺结核。
归国后的文艺与教学活动
1922年回国后,先在安庆法政专校教英语,翌年辞职。
1923年,任北京大学讲师,讲授统计学。1924年,转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也只任职一年。
1925年起《洪水》杂志。1926年与郭沫若一同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年底辞职。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为创始会员,但不久即退出。同年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仅任教四个月。
1933年由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任浙江省政府参议。
1935年,担任《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之主编。
1936年应老友、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同年11月13日赴日本访问。12月17日离日回国途中,访问台湾,会见杨云萍、黄得时等文化界人士。
抗战时期
抗战初期,郁达夫曾担任《福建民报》副刊主编。1938年携眷至武汉,任政治部设计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曾赴徐州劳军、在各前线参访。同年底,又携眷前往南洋,宣传抗战。
1938年12月,郁达夫抵新加坡,任《星洲日报》文艺副刊《晨星》、《星洲晚报》文艺副刊《繁星》和《星光画报》文艺版的主编。郁达夫热心文化艺术事业,曾和当时旅居新加坡的画家徐悲鸿、刘海粟,音乐家任光经常来往。
郁达夫在星洲日报前后三年,共发表400多篇抗日政论,后经台湾学者秦贤次整理为《郁达夫南洋随笔》、《郁达夫抗战文录》二书(台北:洪范书店,1978)。
1940年郁达夫成为新加坡南洋学会创建人之一。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行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新加坡失守后,郁达夫避难至苏门答腊。
遇害
1942年6月初郁达夫逃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赵廉,居于当地华侨蔡承达的房屋,并在当地人协助之下开设酒厂维生。
附近地区的日本宪兵队得悉赵廉是当地唯一懂日语的华侨,希望他当翻译。郁达夫不收日军薪金,但当时其自愿充当日军翻译一事仍然引起当地人的许多误解和不满。
1944年,日军已发现他的真正身分。日本投降后不久的某个晚上,郁达夫突然神秘失踪,其失踪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怀疑他被日本宪兵杀人灭口或被当地抗日民众作为汉奸秘密惩办的都有。虽然有日本学者铃木正夫经过研究得出了郁达夫是被日本宪兵下令杀害的结论(写成专书《苏门答腊的郁达夫》),但由于铃木拒绝公布据说私下承认参与此事之日本宪兵的具体个人资料,所以学术界还并不能把这种说法当成定论。郁达夫享年五十岁。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证书。

郁达夫的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七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知识分子家庭。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郁达夫的父亲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郁达夫进入私塾读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就读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清宣统二年(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厉麟似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郁达夫与关楚璞、姚楠、许云樵等文人创建新加坡南洋学会。

民国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行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扩展资料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

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

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

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郁文的轶事

家风淳朴 不忘桑梓情
郁文在《联合晚报》任职时,与同事乔石相识相知,后来又一起从事学联工作。1952年冬,他俩在杭州结婚。
据郁文的姐夫胡祖源介绍,郁文和乔石有不少相同之处:“两人都为人宽厚,极重情谊,读书刻苦,办事认真,关心他人。”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夫妻俩始终患难与共。
乔石和郁文有两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