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惑众的意思(古代妖言惑众的公知大V,都是什么样的下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代妖言惑众的公知大V,都是什么样的下场

我来回答: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叫杨修,此人自负聪明伶俐,因为话多而被曹操处死,具体有如下几个典故:

第一个是曹操看见曹娥碑文,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问杨修什么意思,曹操想了半个小时才想到,而杨修当时就想了出来,这令曹操心生佩服,这是故事的开始,即猜字谜事件。

第二个是杨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职,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建成以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这个属于完全的自作聪明,使得曹操更警惕这个人了,这是阔字事件。

第三个是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这么明目张胆的分吃曹操的东西,估计差不多了,此即合字事件。

第四个是著名的鸡肋事件,严重影响了曹操大军的军心,典型的妖言惑众,曹操估计不下手都不行了。

总结一句话就是:做人要低调。

为什么有些人会妖言惑众,而有一些人会相信

“妖言惑众”者有种之分,其一是无知,所谓无知者无畏,其不知是妖言与否,只是人云亦云,属无意为之;而其二则不然,其二者,明知是妖言,然故意为之,其目的性极强,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宗教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者也。有正义感的政府、人士对此二者应当认真甄别,对第二类人给予实质性的打击。

致于有些人会相信,则完全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以下,人们只会依靠利己原则选择相信于己有利的(同样是政治、经济、宗教和心理上)信息。所以作为政府就负有修正信息并使正确信息公之于众的义务,也负有管理甚至打击那些有意妖言惑众的各种媒体、人士的义务。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