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5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汇
发布时间: 2023-07-11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辐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本文汇编了天津大学5门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以期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土木文明浅析》教学案例

· 课程名称:土木文明浅析

· 课程性质:全校性选修课

· 教学对象:大一、大二年级理工类本科生

· 总学时:16学时

· 主讲人:韩庆华

· 所在学院:建工学院

(一)整体思路:《土木文明浅析》是一门面向大一、大二年级本科生的全校性选修课和通识课,是我校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后,首批立项的新工科通识课程,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思政目标:

(1)结合我校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对原有的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材料进行修订和完善,将课程德育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内容融入课程,形成“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引入雨课堂等互动教学模式以及启发式、嵌入式等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创新思维,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

(3)确定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形式和考核标准,注重德育渗透教学效果的评估,实现对课程目标达成及教学成效的有效评价。

《土木文明浅析》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思路

展开全文

(二)创新点

(1)专业内容与思政典型案例的精心打造-优化内容供给

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交融,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激发个人理想、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智能土木与新基建”知识模块中,融入了“诚信、和谐、创新、进取”的思政教育内容;在“道路工程”知识模块,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筑工程”知识模块,引入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的课堂讨论,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在“地下工程”知识模块,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举例说明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沿线国家复杂环境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提供的关键性技术保障,使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土木工程所产生的深远社会影响,树立民族自豪感;在“土木工程施工”模块,讲解了土木人的责任和使命;在“桥梁工程”知识模块,讲述茅以升立志造桥的故事,借助“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民族发展和国家所需。

(2) 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丰富-确保教学效果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入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以及启发式、嵌入式等新型教学手段,大量增加网络互动、视频教学、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例如在“桥梁工程”知识模块,采用网络互动、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引导同学们思考三个启发性问题:“桥会动吗?”“桥会呼吸吗?”“桥有生命吗?”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科交叉思维。又如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知识模块,结合亲身经历以及“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桥梁结构风灾倒塌案例”等教学视频,直观的解析了防灾减灾工程对于保证国民安全的重要意义, 帮助同学们树立家国情怀、建立社会责任、塑造工匠精神。

(3) 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及考核标准的细化-体现思政成效

将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课程考核,修订为平时成绩占比30%、期末论文占比70%。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考核,重点考核出勤率、小组讨论及课后思考题的回答情况、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如:积极回答问题、参加讨论每次加1分、开放式课后作业每次加2分。期末论文选择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任选某一专题撰写一篇科技论文,在考核标准方面,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及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占比60%),同时考察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品格、责任感等方面的达标情况(占比40%)。思政教学效果在学生的期末论文和课后反馈中得到良好体现。

(一)案例名称

“智能土木与新基建”的时代要求

(二)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智能土木的内涵、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新基建与老基建的区别,并掌握新基建的领域和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把握土木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价值目标: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本节课结合我校“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的关键技术”特色案例,阐述了“新基建”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托工程案例、教学视频等教学素材,采用启发式、嵌入式等教学手段,结合亲身经历和身边的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创新思维,三维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

由于课程案例生动具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同身受,思政效果较好。在期末论文中,很多同学结合“智能土木与新基建”这部分内容,对土木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进行了展望,教学效果得到良好体现。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更多的视频教学和网络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程序设计原理》教学案例

· 课程名称:程序设计原理

· 课程性质:必修

· 教学对象:本科一年级、工科试验班(智能与计算大类)

· 总学时:80学时

· 主讲人:喻梅、王建荣、李雪威、于瑞国、应翔、孙倩

· 所在学院:智能与计算学部

(一)总体思路

本节课是对C++标准模板库(简称STL)的教学,讲解STL基本概念及STL中的向量。 在课程育德目标指引下,在知识点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德育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在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畅想应用场景,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关注国家的时事热点,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发展沿革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将课程讲授内容与国家发展相联系,设计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 在专业内容方面,挖掘STL知识点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优化思政供给;在教学方式方面,使用微课、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思政元素的引入,通过 设置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功勋人物、热点时事相关的任务,让学生进行思考,增加小组讨论以及思路分享部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思政元素的趣味性;在课堂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将STL方法与先前所学知识相结合,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不断优化,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设计融合课程思政的课后作业,围绕本节课基本理论知识,紧抓时代脉搏,凝聚专业思政主题, 在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体设计思路

(一)案例名称

STL基本概念、向量

(二)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C++标准模板库的基本概念及vector容器的使用,通过对实例程序的分析、对泛型程序设计的实践,能够掌握泛型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标准化的STL模板化编程,能够正确理解STL模板化编程的代码优化,能够使用泛型程序设计方法解决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实际问题。

素质:通过实例学习及实践练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辩证统一的哲学思维、以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四)案例教学效果及反思

(1)学生所获感悟

通过学习STL的相关知识,学生感觉之前的很多代码都可以进行优化。在书写代码时没有必要重复造轮子,可以多阅读一些工业级的C++代码,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课下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了vector的底层实现,初步感觉编写程序的时间、空间复杂度上也需要更为仔细的考量。

(2)思政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们在吸收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也对国家环境治理、疫情防控等相关时事有所思考,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类比方式,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参与到整个课程乃至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使用辩证思维去分析问题求解的不同方法之间的优缺点,在不断优化、不断调整中深切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小组讨论中感悟群策群力的优势,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思政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思政内容多是通过教师进行讲解引入,可进一步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实践环节中从程序运行过程中或者结果上体现出需要引入的思政元素,比如在疫情防控问题上,可以让学生用程序进行传染病模型的模拟,通过结果对比不同防控策略下的后果,让学生更加认识到当前我国疫情防控策略的正确性。

《智慧社会与大数据智能》教学案例

· 课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