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刻表是怎样的,古时的午时三刻到底是11:45还是12:45?帮帮忙啦谜语:打于一个姓氏,约十二时,后羿介绍拿手功夫,头在海里游水,尾在天上发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代时刻表是怎样的,古时的午时三刻到底是11:45还是12:45

古时午时三刻到底是11:45还是12:45?

午时是11点到13点,古时一个时辰为两小时,即8刻,那午时三刻即11:45,为什么字典里说是12:45呢

看古装影视剧多了,总会看到里面有上法场的情节。

监斩官会抬头看看天,然后在低头看看身边的一个日晷。然后把令箭往案桌前面地上一扔,然后大吼一声:“来呀!午时三刻时辰已到!X了!”刽子手往刀上喷一口老酒,然后高举再一挥臂,咔嚓!

那么,午时三刻到底是啥?指的是几点?

古代一天24时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钟。但是和现在的时间表是对不上号的。

这是古人的计时方法,很管用的,在没有发明手表之前,只能靠抬头看太阳来计算时间了。当然这个不是很精确的,阴雨天更是麻烦,于是在后面就发明了日晷和沙漏。

日晷是专门用来计时的。一个时辰又细分为八刻,一刻15分钟,八刻120分钟,也就是相当于两个钟了。

那就有人说了,既然是午时三刻,为何不是现在的11点45而是12点45呢?在古代的午时三刻,指的是午时里面的正时三刻,而不是午时里面的初时三刻,前四刻叫时初,后四刻叫时正。

午时三刻是凶时,阳气最重,阴气最低迷,适合做法事。镇鬼魂,咔嚓人。

帮帮忙啦谜语:打于一个姓氏,约十二时,后羿介绍拿手功夫,头在海里游水,尾在天上发光

约十二时 (许) 舌头没有了 (古) 后羿介绍拿手功夫 (谢) ,少一画带兵(师) 头在海里游,尾在天上发光 (鲁)

十二时末时是几点

末时是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末时即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古时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

对应今时:23时、0时、1时、2时、3时、4时、5时、6时、7时、8时、9时、10时。

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

对应今时:11时、12时、13时、14时、15时、16时、17时、18时、19时、20时、21时、22时。

扩展资料:

古代时辰的来源及背景:

时辰是古代人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昼夜时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

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昼夜的划分方法,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

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俗称所反映的情况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

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每天是十二个时辰

中国古代相传至少最早是夏朝就有了完整的历法了。黄帝命手下大臣挠整理命名了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时的方法。

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根据十个手指逐渐找到十进位记数的方法,同时也以一到十作为记时的工具。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地球公转一周(即一年),月亮阴晴变化(即一月)十二次,于是就产生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个月大约三十天的规律。

既然年月都有了对应的数,为了更加细分每天的时间段,就出现了时(辰)、刻的概念。

远古时期也有把一天分为十个时间段的记载,自从人们知道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后,又把一天也分成了十二个时间段,即十二个时辰。

相传伏羲氏把十、和十二个数字分别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还将天干地支相配而成六十花甲子,分阴阳配五行,后来又将十二地支配以十二动物规定方位,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历法、哲学体系。

还有的预测类书藉认为一天十二分时间起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说。

总之,我们祖先发明的十天干十二地支对应年月日时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国学典籍里面的奇葩。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