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觉春心动解释(我想求一首李清照诗词的赏析或者说明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我想求一首李清照诗词的赏析或者说明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李清照词作之中,欢快愉悦的的作品不多。此首《如梦令》,用自然白描的手法,揭示寻常生活的自然情趣,读来亲切平和,斯请斯景历历在目,书写着清照早年生活的纯真与浪漫。
文献记载, 这首词先前曾被收入被作苏轼词(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或作吕洞宾词(《唐诗纪》卷五、《古今词话》卷上),无名氏词(《词林万选》卷四)。但是,亦收入清王鹏运之《四印斋所刻词》之《漱玉词》,汉古阁初刻本之《漱玉词》,并题作“酒兴”,《乐府雅词》,赵万里本《漱玉词》等收录之,今人一致认为为清照作品。
溪亭之说,亦是本词可以考证的地方。溪亭固然可指水边的小亭,但也有文献记载说济南确有溪亭之地。但如今考证恐怕殊难。依照全词的意境,此处应当有一片荷塘,在今日的章丘清照故居,与清照故居相连的水脉就有一片百亩和荷塘(现在章丘四中校园内),荷叶郁郁葱葱,荷莲傲然怒放,甚为好看。清照园内亦有溪亭一说,真真假假,只是推论而已。
济南傍晚的气候,夕阳西下,晚霞满天。通常是天的一半被云霞笼罩,红红紫紫的色彩随意泼洒,万物披上桔红的轻纱,的景致相当的好看。夏日的炎热,也会在傍晚消退,会有清风袭来,夹带着大自然的芬芳。人在泉边的兴致,和湖水河水都不一样。因为泉水通常非常的透彻清凉,把肢体伸进泉水,那清爽的感觉足以让人精神振作。还有平滑的石板路,水在石上流,人在石上走,都是别致的感受。
呵呵,为何说我的感受呢?我想传递一种心情,大家想想看,一个如此具有诗情才气的女词人,经历这番游历,拓的心情一定是非常非常不错的。性情起来,沉醉其中,亦是自然而然的。
清照喜酒,在清照词中,酒的出现次数很高,应是清照本人好饮。像清照这样的女子,自有才华出众,便不同于一般寻常,自然举止也不同于寻常,沉醉虽然失态,但却透着词人喜欢自然,喜欢自有,喜欢表达的真性情。常记之句,应是后来的清照在难寻觅这样的心情与景致,所以,全词的基调固然清新有趣,但是如果站在词人写词的角度看,恐怕写作之时已难有年轻时候的雅致--一般认为此词是赵明诚生前石后所作,但是个人观点,窃以为那时的清照虽然比较幸福,但是为纲常束缚,难以沉醉不知归路了。
就词的内容而论,小词以词人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感受出发,动静结合,平淡雅致。语言朴实无华,但留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日暮?溪亭?藕花?鸥鹭?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形,作者不必多言,从她的兴奋之情就可以看出来了。至于你心目中的样子,那就请你尽情想象吧!
个人认为,此词的文意,不宜多说,须由读者自己思量。

词国皇后李清照935岁生日之际,一起来读读她的另一首怀春之词

古往今来,嫁给爱情是每一个女子对自己婚姻的期许。

然而中国历史长河中真正能遇到对的人的又有几个,即便是卓文君、薛涛这样的才女,也不得不面对“司马生两意,元稹太多情”的现实。而且古时候婚姻往往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牺牲品。

但——李清照是个例外。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词国皇后”之称。其父为苏轼学生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

赵明诚,字德甫,金石学家,古文字研究家,词人李清照之夫。其父为吏部尚书赵挺之。

故此,李清照和赵明诚不仅门当户对,而且两人趣味相投,婚后的生活充满了欢乐。俗话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很明显他们是遇到了对的人。

在那个要奉承父母之令且又封建时代,李清照能嫁给自己的爱情,真是天赐良缘。

据《琅娘记》卷中的引记《外传》说道,赵明诚曾做梦,梦里他朗诵了一首诗,醒来时犹只记得其中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当时他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请教。他的父亲听后大笑不止,说道:“吾儿是要得能文词妇也。”明诚仍然疑惑不解。他父亲继续解释:言与司,乃词字,安上已脱,乃女字,芝芙草拔则是之夫二字。合起来看就是词女之夫。

一说是传闻,一说是赵明诚故意用字谜的方式暗示父亲去求亲。但缘分的事谁能说得准呢。

就这样,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均是才貌双全,真是好一对天作之合的璧人。

婚后二人除了共同有着文人诗词琴棋的雅致外,还有更加志趣相投的事业,那就是关于金石的研究。两人都爱好文学,常常以诗作对,相互切磋,这给他们的爱情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情趣。闲暇之时,他们赏花,吟诗作赋,夫妻俩还想了一些智力游戏。

夫妇二人在饭后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拷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李清照在游戏中总是获胜。每当赵明诚翻书查证时,李清照早已举杯在手,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得知结果正合自己的答案,便高兴的拍手大笑,直笑得茶溅出了杯子,溅湿裙袂。后来纳兰性德在《浣溪沙》里面引用这个典故:读书消得泼茶香。令人无限向往。

关于他们夫妇两人的爱情生活还有这样一件趣事妙闻。

一次正逢上元节,正好赵明诚赶上回家的日子,他刚回家坐下,家中的丫环便告诉他有一位太学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近,赵明诚见‘他’头戴绣花样式的儒巾,身着浅青色锦袍,脚踩粉色缎靴,眉目柔和秀丽,举止儒雅。赵明诚连忙起身,问公子尊姓大名。只见那书生委身作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怎的半月不见,吾兄就把小生忘了?”赵明诚突然醒悟,一把搂过女扮男装的爱妻开怀大笑。

此时赵明诚还在太学读书,每个月能出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尽管都同在一个地方,李清照仍觉得这一个月的两次重逢过于短暂,她也非常珍惜这宝贵的二人时光。

若是李赵的生活一直这样幸福,便当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了。然而此时处于北宋末年,国家动荡,奸相当道,风雨飘摇,山河破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男儿当忠君报国。崇宁二年(1103年),赵明诚开始入仕为官,但其仕途并不平坦,生活时常受到朝内党争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原本幸福恩爱的两人不得不长时间分居两地,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在一个风和日暖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李清照用笔记录下了内心的“怀春”之情: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宋·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闺情、伤别,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大约也算是永恒的主题之一了。但是,在李清照之前,真正出自少女作家之手,而又能以纯情的笔致、高雅的格调来曲写闺事的作品,并不多见,更不要说能透过闺情这一侧面,反映出一个人心灵的历史,折射出某时代的治乱沧桑。

李清照的这首《蝶恋花》写闺中离情,在她的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既没有早年之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刻画的青年夫妻间特有的别离相思之苦;也不像她晚年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借咏梅来抒发备尝战乱流离、伉俪生死睽隔的凄楚情怀。

整首词上片描绘室外风和日暖的春景,渲染一种令人陶醉的环境气氛,抒发怀春之情思;下片意脉承前而来,着重刻画词人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

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特别是最后两句,借用古人灯花报喜之说,其深夜剪弄,就不只为了消解浓愁,而更透出了对丈夫早归的热切期待。清词论家贺裳评在《皱水轩词筌》中评价这两句为“入神之句”。

但我尤喜“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若只是“暖日晴风”还不足以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