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混混到权倾天下,魏忠贤是如何实现人生大翻盘?十七岁的崇祯,上任才三个月,为何就能扳倒权倾天下的魏忠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从街头混混到权倾天下,魏忠贤是如何实现人生大翻盘

魏忠贤在天启年间,权倾朝野。那个时期也是明朝极为黑暗的时期,宦官集团的势力达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早年的魏忠贤只是一个街头小混混,那么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了明朝的权力巅峰呢?

从一个无赖到权倾天下的晋级之路

史书记载,魏忠贤是肃宁人,年少的时候为人无赖,爱打架,可又总打不赢别人。自己很苦难,一生气自宫了。万历年间被选入宫中,后来任皇长孙母王才人典膳,巴结魏朝。皇长孙就是后来的天启皇帝,传闻喜欢木匠的那个,机缘巧合下,魏忠贤从开始就跟对了人。

天启皇帝的乳母叫做客氏,本来和魏朝勾结,后来和魏忠贤走的越来越近,两人情意深重。这样一来,魏忠贤也有了和皇长孙天启皇帝接触的机会。可以说,天启皇帝是魏忠贤看着长大的,他的喜怒哀乐,魏忠贤都懂。

等到皇长孙继位成为了天启皇帝,不喜政事,而且信任魏忠贤。大事小事都交给魏忠贤打理,有了皇帝的信任,还有客氏作为内应,魏忠贤一步一步掌握了国家大权。

以魏忠贤为核心的阉党形成与崛起

魏忠贤掌握权力后,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所有势力的形成,都是利益的趋势。内廷宦官,外廷文臣,他的爪牙遍布朝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形成,势力遍布各地。内阁首府都要依附于他的势力,可想而知其他文臣更是无法与阉党抗衡。

魏忠贤专权,实际上,天启年间他才是实际的掌权者。

阉党与东林党的持续对决

东林党的名称起源于东林书院,后来以东林书院体系为基础形成的势力,就是东林党。虽然是与魏忠贤的阉党斗争,但东林党代表的是江南士族的利益,说白了,都不是真正为明朝出力。

魏忠贤专权时期,东林党人遭到了持续的迫害,利益斗争中,始终处于下风。直到崇祯皇帝继位,东林党人才得到支持。一举击败了阉党,魏忠贤也被赐死。

不过魏忠贤虽然干了不少坏事,但征收士族富商的税费,使明朝边境战争军费充足,也算做了好事。东林党人大肆敛财,魏忠贤死后,他们利益集团的税费减免了。无处筹集军饷,老百姓的负担却重了,最终内忧外患,后金侵略,人民起义。可以说,明朝的灭亡源于持续不断的内斗。阉党和东林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魏忠贤能从一个小混混到权倾天下,源于他机敏的心计,也是因为明朝皇帝的不务正业。更深层的原因是明朝长期的内斗,导致朝廷内外腐败糜烂。可以说,就算没有魏忠贤,也会有别人来顶替他的位置。魏忠贤的专权是时势成就,也是历史必然。

十七岁的崇祯,上任才三个月,为何就能扳倒权倾天下的魏忠贤

魏忠贤是明末宦官,是明朝阉党乱政的典型,极受明熹宗朱由校的宠信。他在朝堂之上排除异己,专断朝政,民间的百姓甚至“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魏忠贤也因此被称作“九千九百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好景不长,天启皇帝在位仅仅七年就因为落水生病后又服用“仙药”而亡。由于熹宗英年早逝膝下无子,所以就传位给了弟弟信王,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朱由检上位对魏忠贤来讲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崇祯帝还没上位时就对魏忠贤的罪恶一清二楚,上位后肯定会对魏忠贤下手。

果然朱由检继位后钱嘉征就上疏弹劾了魏忠贤,并列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分别是与皇帝并列;蔑视皇后;搬弄兵权;无二祖列宗;克削藩王封爵;目无圣人;滥加爵赏;掩盖边功;剥削百姓;交通关节。崇祯帝随后就将魏忠贤发往凤阳,但是魏忠贤在去凤阳的路上还养了一批亡命之徒,崇祯帝得知后大怒命人去逮捕魏忠贤,最后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就自尽了。独断专权的魏忠贤就这么被一个刚刚上位的年轻皇帝扳倒了,难免令人唏嘘。为何崇祯皇帝刚刚上位就能扳倒只手整天的魏忠贤呢?这主要得益于明朝的皇权高度集中。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朱元璋是布衣皇帝,从小放过牛,要过饭还当过和尚,一步步取得江山不容易,所以特别在乎手中的皇权。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错失。

首先是政治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把中书省,将中书省的权力分到六部。这也意味着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就此废除,将权力收归皇帝之手,加强皇权。朱元璋还设立了三司,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将行政权、军权和检察权分立,互相制衡。为了加强皇帝对百官的监视和控制,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和锦衣卫,使得皇帝对百官的一举一动都清楚,可以高枕无忧。

然后是法律改革。朱元璋颁布了《大明律》,规定只要是谋反者不论主犯还是从犯,一律凌迟处死,以及身边众多亲人都得连坐。其中对贪官污吏的惩办也十分严厉。此法不仅威慑了百姓,还震慑了官吏,使得皇权进一步稳固。

最后是军事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大都督府,改为中军、左军、右官、前军、后军等五军都督府,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全国各军事要塞设立军卫,交由都督府管理。而且五军都督府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兵部只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这一举措使得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衡,且二者都对皇帝负责,军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所以崇祯帝能这么轻松地拿下魏忠贤就是因为朱元璋当初将皇权高度集中,使得终明一朝没有任何大臣能够威胁到皇帝的权力,况且魏忠贤的阉党早已犯了众怒,崇祯帝清除阉党属于顺应民意,没有阻碍。

清初权倾天下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何退出帝位之争

古往今来,身为皇室子弟,尤其是皇帝的直系血亲,对于皇位没有欲望的少之又少。皇权带来的诱惑和享受是绝大多数人无法拒绝和抵抗的。说到曾权倾天下的多尔衮,他对于皇位的渴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最终却退出了帝位的争夺,实乃明智之举。

一、扶植顺治上位,符合当时大清的利益

皇太极猝死后,悬而未决的皇位成了多尔衮和豪格之间争夺的焦点。一边是皇太极的长子,拥有着众多势力支持的豪格;另一边是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从双方势力和实力上对比,都很难全面压制彼此。双方相持不下的局面下,最终当时年仅6岁的顺治帝成为“黑马”,被扶上了帝位。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当时大清的局势。那个时候的大清还未入关问鼎中原,正值关内局势复杂混乱,明朝政权名存实亡,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声势浩大。大清想要入主中原,要走的路还很长,面临的挑战和阻碍还很多。如果多尔衮不顾整个大清的利益,和豪格一味得内讧争权夺利,八旗内部消耗严重,那么将彻底失去逐鹿中原的资格。在这种局势下,保存大清的实力逐鹿中原才是最佳的选择。况且,在顺治登基后,多尔衮是辅政亲王,在整体利益权势上并没有被削弱。

二、自己打下的江山自己做主,帝位只是虚名

顺治继位后,多尔衮正式开启了他的征战天下模式。即便你再不喜欢多尔衮,却无法掩盖他为大清统一天下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乾隆年间,乾隆为多尔衮平反时,其对大清统一做出的功绩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由此可见,后人对于多尔衮的贡献是完全肯定的。

回归正题,多尔衮在帮助大清统一天下后,被顺治封为“叔父摄政王”,由此开启了他的摄政生涯。由于顺治帝年幼,整个大清实际上就是多尔衮在当家。多尔衮从“叔父摄政王”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其内心对于皇位的渴望之心昭然若揭。

有人会问,那为何多尔衮没有废帝自立?原因有二。

1、多尔衮享受皇帝规格待遇

当时的多尔衮虽然不是皇帝,但他行使和享受的都是皇帝的权力和待遇。甚至连皇帝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