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真实工作时间早六晚十,你怎么看?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高中班主任,真实工作时间早六晚十,你怎么看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小学老师比高中老师可爱》,我对此写文予以质疑和反驳,我认为高中老师同样可爱,只是我们没有真正走进他们、了解他们。高中的老师,应该是教师队伍中最辛苦的老师,所以他们不但可爱,而且可敬。

高中老师中最辛苦的莫过于高中的班主任,他们的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自己大都会先做到。高中生处于青春逆反的重要时期,如果班主任不能率先垂范,那么就很可能遭到学生的抵触情绪或行为,班主任就不能很好地建立起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于班级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就很不利了。

下图是我上高一的孩子的班主任发的,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最右边用笔圈住的手写时间,是班级的点名时间,每一个时间点都比学校的统一时间提前十分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早晨起床铃是5:40,而她班的点名时间是5:50,学生从寝室里起床,到班主任在班里点名之间只有十分钟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用,所以学生只能提前起床。班主任要在5:50到达班级,即使是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家属院住,起床时间也必须是在5:40之前。若班主任的家不在家属院,而是在其他小区,那就更远了,时间自然更要提前。

再说晚上,一般地春季和冬季(10月底至下年的4月底),是21:30下晚自习,夏季和秋季(9月10月和5月至7月)是22:00下晚自习。等到老师们回到家,再收拾休息,一般也就接近23点了。班主任若是没有特殊事情,都是每天按照对学生的时间要求,和学生一样按时到校、下晚自习。每天在校时间除了教课,还要处理班级事务,定时到班级看学生到班情况和不定时到班级巡视。

实际上,他们的工作时间比时间表中的时间跨度还长。所以,理解和支持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就是对班主任最好的尊重。

家里有高中生的家长,对高中老师的工作时间还算了解,但是并不一定能够了解老师们的辛苦,尤其是班主任。至于没有高中生的家庭,大都不能那么地了解高中老师、班主任的工作时间长和任务重了。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对自己不从事的工作,多作一些了解,再去评论,再去下结论,不要以偏概全地、盲目地说道,或者指指点点。那既是对他人的误解和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

高中的老师辛苦,班主任更辛苦,他们是值得尊重的!

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

好的,主妇来答!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讲一个传说故事!

东汉明帝时,有个穷秀才叫尤文一,尽管他三更灯火五更鸡,可当时还不兴科举考试,由于没有门路,还是不能入朝为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投在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由于尤秀才聪明过人,又颇有文才,很受蔡伦的器重,不久就得到了蔡伦的真传。

回到家之后,他靠造纸来娶妻生子,日子倒还过得下去。可当时的文化人毕竟是太少了,纵使他造的纸再好,可市场名限,又不常出左思那样能让“洛阳纸贵”的大才子,所以渐渐地日子过得艰难起来。

为此,尤 秀才长吁短叹,渐渐地茶饭不进,卧床不起,在清明前几天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左邻右舍知道了这个消息,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当着众乡邻的面,秀才的夫人哭着说道:“咱们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了给你做陪葬吧!”

于是一家人轮番着给秀才烧纸,等烧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著:“快烧纸,快烧纸。”

这下子可把人们吓傻了,大家都以为尤秀才诈尸了,一个个跑的远远的,只有他的夫人留了下来。

尤秀才对夫人说:“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阎王老爷把我放回来。”夫人就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尤秀才说:“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救了我。这些纸烧化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些钱买通了阎王爷,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

众人一听,原来这秀才是真的活了,不是诈尸啊!于是众人欢天喜地,就又烧了不少纸。

这件事传出之后,一个有钱的富翁把尤秀才找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钱陪葬,不是比纸值钱的多吗?”

尤秀才说:“您不明白,这金银是人间所用的,决带不到地狱去,不信,员外可掘开祖坟,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

富翁一听,倒是有些道理,便在他家买了些纸回去。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造出的纸开始供不应求,真的成了“洛阳纸贵”,不久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豪。

秀才临终前,将他的子孙们叫到床前,告诉了他们实情:原来,他当时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纸,自己设下的一个计策而已。

就这样,清明前、甚至家里有人去世时给死人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

当然,这只是一个后人编的故事而已,不足为信。

一,为什么会有“早清明”一说呢?

关于“早清明”烧纸,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自古以来,清明节是已故之人的节日。既然要过节,阴间也和阳间一样,需要购置很多物品,买东西就必须要花钱。

所以,为了使已去世的老人在阴间过得舒坦,子孙后代就要提前扫墓,烧一些纸箔之类的“钱”,让在九泉之下的老人大大方方地过好清明节。

第二,俗话说,“过了清明冷十天,脱了棉衣换成单”,清明过后就是谷雨了,“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农忙就在清明之后逐渐展开。另外,如果清明节之后去,田地的庄稼长起来了再去,会伤害庄稼苗,这在农耕时代也是不明智的。

为了不耽误农事,就需要趁清明前祭奠一下逝去的老人,了却自己的心愿。

第三,按照迷信的说法,清明就是关鬼门。所谓的“鬼关门”,就是在清明这天,阎罗殿里的小鬼就要将门封上了,到了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再打开。在鬼关门之前,必须将祭祀先人的供品送到坟前,燃烧纸钱,才能让先人在阴间收到。否则的话,去晚了一旦关上了门,先人就无法收到。

第四,受寒食节影响。

寒食节也叫“禁烟节”、“百五节”,与清明节一样,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从时间上看,寒食节是冬至过后的第一百零五个日子,因此也叫“百五节”,为清明节前一二日。最初,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但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而既然在寒食节祭祀祖先、上坟烧纸,并且距清明节又只有一、两天时间,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在清明前祭祀烧纸的习惯。

我个人认为,形成“早清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第四点,即寒食节的影响。

二,关于“晚十一”之说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称为寒衣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又称为“十月朝”、“祭祖节”等,在民间又被称为“鬼头日”。寒衣节起源于周代,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在这一天,北方人便会到自家的墓地进行祭扫,用以纪念已故的亲人,同时还会给已故的亲人坟头上烧一些纸钱。

关于“晚十一”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首先,跟“早清明”相似,在农耕时代,主要是为了爱惜庄稼。

农历九月的时候,农田里的庄稼还没有收割完毕,而祖坟一般都处在庄稼地里,一帮人到坟上烧纸祭祀,既踩蹋庄稼,又容易引起火灾。

另外,农活未完,有些离祖坟较远的人要远道前去上坟,一来一往也会耽误农时。而到了十月初一或十一以后,农活基本上可以忙完了。

其次,既然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故名思义,上坟祭祀就是为先人送寒衣。俗话说“春捂秋冻”,意思是秋天到来时尽量冻一冻,不要天一凉就套上棉衣。如果早早地给先人送去纸钱,让他们添衣御寒,反而对他们没有好处。

再次,在北方某些地方,并不是将中元节视为“鬼开门”,而是将“十月一”看作是鬼开门之日。与清明节相反,鬼开门之时,祭祀先人早了,往往门还没开,先人收不到祭品。

后记

其实,关于“早清明、晚十一”,还可以这样理解:清明节上坟的最佳时间是在上午,十月一上坟多在下午——这是“早”与“晚”的另一种理解方式。

我个人认为,清明祭祀祖先,并不是重在于表面形式,而是重在于自己的内心的情感,重在于活着的人能恪守祖训,能有不愧先祖的行为。

清明、十一等祭祀祖先,就是为了发扬孝道,感念祖先的恩德,这不仅是一种怀念先祖的形式,更是感恩先祖的真情流露,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