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的历史贡献有哪些?鉴真东渡的意义和影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鉴真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鉴真的历史贡献具体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首先是佛教方面,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佛法,传律授戒。鉴真僧众在日十余年的活动达到了这个目的。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于“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由于鉴真对天台宗也有相当研究,

其次是医学方面,鉴真熟识医方明,当年光明皇太后病危时,唯有鉴真所进药方有效验。

在建筑方面鉴真的东渡弟子及随行人员中,有不少是精通建筑技。鉴真僧众采用了唐代最先进的建筑方法,因而这座建筑异常牢固精美,经过一千二百余年的风雨,金堂成为研究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有价值的珍贵实物之一。

最后在雕塑方面鉴真及其弟子在雕塑艺术上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鉴真随船带有佛像,在日本又用“干漆法”(又称夹纻法)塑造了许多佛像,著名的是唐招提寺金堂内的卢舍那大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

鉴真东渡的意义和影响

鉴真东渡的意义和影响

历史意义:历史上,为弘扬佛法,鉴真和日本僧人荣睿各自远离故土,客死异乡。鉴真不仅把佛教的律宗正式带入日本,改良了日本传统的木质建筑,而且给日本带去了中医中药的知识,一直被日本视为文化恩人

鉴真曾六次前往东瀛,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扩展资料

鉴真(688-763),日语又称鉴真,唐扬州江阳人。他是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在日10年期间,受到日本人民的深切爱戴,被称之为“天平之甍”,意思是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鉴真生活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峰的唐朝,当时中国先进的文明对日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日本天皇授命留学僧普照、荣睿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赴日传法。

为了传律授戒,弘扬佛法,鉴真毅然率弟子跨海东渡,不辞辛苦,以酬宏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旧矢志不改,历经11年,先后6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平安抵日。

鉴真携带不少佛经、佛像、佛具等到日本,用嗅觉鉴定草药,协助校订佛经的讹误。在日本的10年期间,完成了传律弘法的伟大誓愿,同时也使日本佛教走上了严格、正规的戒律之途。

鉴真改变了日本僧侣的无序状态,建立了严格的“三师七证”授戒制度;他和弟子所携带的戒律典籍,为日本律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十年佛学思想的传播,促成日本佛教界的整肃。

鉴真东渡为什么是东渡不是西渡

谢谢提问,我试着解读一二。

我认为原因有二:

(1)

鉴真所处时代,为唐朝盛世之时。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包容、多元、开放。

在对外开放之中,要数对东交流,特别是对日本的交流最为频繁。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以及大量的“留学生”来唐,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政治制度。

而在交流之中,日本僧人发现,日本国家的佛教文化和制度,还有待提升和完善。而唐朝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清规戒律完善,佛家高僧辈出。鉴真又是高僧中的高僧,所以,便有了邀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2)

佛教文化的发源地为天竺,也就是古印度。佛教本身,也就是从天竺,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而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对于西域诸国,他们有自身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有的国家宗教信仰,并非是佛教,而是其他,比如说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而对于像天竺这样的佛教发源地而言,自身的佛教文化比中国还深厚,历史比中国还悠久。这自然而然,并不用专门的传授。倘若是宗教交流和切磋,这倒是可以。

所以鉴真也就并不需要西渡,而且也没有哪个国家或者人员说,专门邀请鉴真西行讲学论教。

日本有需要,发出了盛情之邀,刚好我们也有,鉴真唯愿成行。

所以鉴真东渡,便是顺理成章之事,只等水到渠成。

鉴真东渡,是帮助了中国,还是危害了中国

鉴真和尚是扬州江阴县人,生于公元688年,俗姓淳于。他的父亲学过禅,受过戒,是个信男。在家庭影响下,他14岁就在扬州大明寺当小和尚,开始学习佛法。他拜高僧道岸、弘景为师,学习佛教知识和律宗经典。20岁时到长安、洛阳观光,增广了见闻。回到扬州以后,鉴真三十年如一日,讲经说法,宣传教义,教授戒律,成为誉满江淮、道德高尚的大和尚。这个时期,日本完成了大化革新,屡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文化。公元742年,日本和尚荣壑、普照邀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鉴真毅然应允下来。

从公元742年开始,鉴真四次东渡,都因船只触礁,官府阻止等原因未能成功。公元748年,年已60的鉴真和尚带着随行的65人,从扬州出发,第五次东渡日本。他们乘船沿运河南下,从杭州湾出海。在东海遇到大风,船只在惊焘骇浪中漂泊,半个月后被刮到了海南岛的南端。途中断绝了谈水,只好接雨水飲用。靠岸后,鉴真一行辗转于今广东、广西等地,讲经传法,准备再次东渡。但不幸鉴真双目失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才回到扬州。

公元753年,鉴真乘坐日本第十次遣唐使的船只,第六次东渡,在今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县川边郡的秋目登陆。第二年,鉴真一行到了日本首都奈良,受到天皇隆重的礼遇。鉴真在东大寺设立戒坛院,主持受戒仪式。公元759年,在鉴真的努力下,在奈良创建了唐招提寺,传布律宗,使律宗成为日本六大宗教派别之一。此外,鉴真和他随行的弟子还将中国的建筑、绘画、雕塑和医学等技艺和知识传到日本。

鉴真是什么人

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江苏扬州江阳县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唐代高僧,医家。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十四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学识渊博。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始获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像,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抵日本。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所带之香料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其遗迹。尝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见天台乌药)。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日本人民誉他为“过海大师”。其著作有《鉴上人秘方》,惜未见流传。 他在14岁时被智满收为沙弥,配居大云寺。神龙元年(705),依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707),出游洛阳,继至长安。次年在长安实际寺依恒景律师受具足戒。巡游两京,究学三藏。对于律藏,造诣尤深。为他授戒的道岸、恒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