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是元宵节的“季节特供”
发布时间: 2023-07-11

作为中国春节的尾声,也是高潮的元宵节就在明天(2月5日),元宵和汤圆还有南北之别,花灯和灯谜就是全国统一配置了。2月4日,2023“年味武汉”正月十五“龙腾狮跃”闹元宵民俗文化活动在汉口吉庆街正式启动,趣味灯谜是现场的热点,猜中的市民都能得到谜彩——一盏花灯。

灯谜是元宵节的“季节特供”吗?元宵节前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学术部副部长、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谜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熊辉,湖北省职工灯谜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葛晓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聊一聊灯谜之迷。

谜语从隐语而来

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形成的早期,都有自己的谜语存在,在我国,谜语是从隐语演变而来的。熊辉介绍,目前有研究表明最早的隐语大约出现在夏朝。据《尚书·汤誓》记载:当时的统治者夏桀暴虐,以天上的太阳自居,百姓流传着“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太阳什么时候消亡啊,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在上古时期,“日”与“帝”发音极为相近,民谣正是诅咒夏桀。

图为:市民在吉庆街猜谜。

《诗经》里有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野兽)”。“断竹、续竹”是描述弹弓的制作过程,“飞土、逐宍”是指将弹丸射出,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猎物。如果隐去民歌题目,这可以算是一则谜底为“狩猎”的事物谜语。

一鸣惊人的典故也是猜谜故事

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来自《韩非子·喻老》的记载。相传,楚庄王继位三年后,不理政务,夜夜笙歌。右司马伍举进宫对楚庄王说了一个隐语:“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楚庄王说:“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此后,楚庄王勤政理朝,楚国逐渐发展成为了强国。葛晓滨说,这个典故就是君臣猜谜的故事。

《三国演义》小说中写过杨修猜中曹操法哑谜的故事。《红楼梦》里也有用谜语表现人物的情节。

图为:市民在吉庆街猜谜。

展开全文

灯谜和元宵节相遇在宋代

灯谜,是指写在(或贴、悬挂在)灯笼上的谜语。葛晓滨说,宋代不少文人墨客参加谜语创作,与民间的民谣、歌谣式的谜语相比,更注重文字上的别解,到明代灯谜开始从谜语中分离出来。《中华谜典》对“灯谜”词条的诠释为:“明代开始确立的从谜语中分支出来的文义谜名称。以文字的三要素形、音、义为基础,利用这三者各自的和相互之间的变化,所构成谜底与谜面的回互其辞,可供猜射的谓之灯谜。”

熊辉解释,广义的灯谜就是贴在灯笼上,供人猜射的谜语,从狭义来看,灯谜是专指文义谜、与民谣、歌谣体的事物谜有一定的区别。

“宋代是谜语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谜风盛行,人才辈出。文人仕官和民间艺人皆参与谜语创作,既有歌谣式的以事物为主的谜语,又有以诗、词、文句为主的文义谜,形成了谜语和灯谜的不同创作风格。”熊辉说,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至宋延祐间,东坡、山谷、秦少游、王安石,辅以隐字,唱和者甚众,刊集四册,曰《文戏集》。”

也是在宋代,文人在元宵节将谜语写在花灯之上,或将写有谜语的纸条贴或悬挂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并且对猜中者赠送礼物(即“谜彩”)。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灯品》一节中就记载了元宵节猜谜的场景:“又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明人李开先的著作中介绍了元宵节猜灯谜的风俗:“宋、元以来,通都大市,每于元夕盛张鼓乐,罗列华筵,灯火辉不夜之城,壶觞泻如渑之酒。例用主谜一人,出片纸书谜其上,数人传播里巷,无长少喧聚相猜,中则予纸请入坐,上座贺以酒。虽穷乡僻邑亦然,但灯筵递减耳。”

图为:市民在吉庆街猜谜。

“但是灯谜并非是元宵节的专供,古时候在中秋节,也有赏月赏灯,吟诗猜谜的习俗。”熊辉介绍,猜灯谜是有情有趣的社交活动,自宋朝“灯”与“谜”的融合后,灯谜的趣味性、文学类表现力被全部激发出来,时至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人约黄昏后”的上元夜,除了浪漫的灯火,还有烧脑的谜语,中国人的智慧和情趣展现在一条条精妙的文字中。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责编:张强 明剑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