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敬畏自然?敬畏大自然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因为人只有心存敬畏,重新回归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理性、良知与道德感,人类的生命存在才更有价值,更有保障,健康有序的传承下去。

命运突然变了轨道,从不给世人打声招呼。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懂得反思的人看到了灵魂的残破,精神的虚脱。也让那些自以为是,任性妄为的人,意识到人类在大自然、命运面前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当今时代,虽然医学昌隆、科技发达,物质文明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人类在自然面前,依然像咿呀学语的幼童,许多未知的、未明的、未曾见识过的现象和谜团,还占据着绝大部分,等待探索和发现。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中华民族自有史书记载以来,就倡导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古圣先贤,敬畏自然、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神明,将“天道”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核心理念,将“天人合一”视为文明进步的道德标准,将“天地人和”视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大同理想。

《庄子•天道》篇说:“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天道”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精髓,塑造了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文明特质,影响和培育着中华儿女的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习俗和信仰形成。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关帝说:“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

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天地、自然的广袤、浩瀚、无边无垠,才能感知命运、天道的神奇、博大、丰富多彩,才能感知自身的渺小、卑微、力有不逮;从而唤醒内心的自律和良知,扬善止恶,慎独修心,培养出高尚的人格。

通过敬畏自然,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通过敬畏自然,人类学会了钻木取火;通过敬畏自然,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通过敬畏自然,人类学会了种植畜牧;通过敬畏自然,人类学会了语言文字交流;通过敬畏自然,人类学会了宗教信仰神明崇拜。

通过敬畏自然,人类学会了文明礼仪道德规范;通过敬畏自然,人类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索,学会了发现,才有了日益繁荣的哲学、医学、农学、工学、理学、数学、文学、美学、法学、化学、物理学。

人类的科技发展、物质文明进步,只是在“天道”、“自然”的善意引领下,取得了微不足道的一点成果,就像一个小孩在大海边捡到了一颗贝壳,兴奋地手舞足蹈,大海中还有多少宝藏,人类依然一无所知。

因此,人类不仅要敬畏自然、敬畏天道、敬畏生命、敬畏神明,还要感恩自然、感恩天道、感恩生命、感恩神明,这样,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不断欣欣向荣。

人如果不知敬畏,取得了一点成果,便沾沾自喜,以为战胜了自然,以为可以肆无忌惮、任性妄为地独行于自然法则之外,破坏生态,破坏环境,残杀野生动物,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讲道德,损毁信仰,泯灭良知,“自然”也会以他独有的手段,让人类品尝到自酿的苦果。

天灾人祸,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最让人恐惧的事件。然而,天灾固然可怕,人祸更为凶险。旱涝、风暴、山火、海啸、冰雹、地震、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虽然对人类的生存产生直接影响。但只要人类应对措施得宜,完全可以将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

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风雨雷电,寒暑温凉,地震海啸,气候变化,这些都是自然现象,早在人类出现之前,早已存在于地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敬畏自然,利用自然,通过自身的努力适应自然,而不是肆意毁坏它,破坏它,消灭它!

俗话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人自身的吉凶祸福,关键在于“事在人为”。综观史书记载,天灾也往往对应人祸,而人祸造成的危害更是远远大于天灾。

滥砍滥伐,破坏森林草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地球无法正常呼吸;乱排污水,污染江河湖海,导致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人类无法饮用清洁水源;滥捕滥杀,残害野生动植物,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产生连锁性的严重后果,人类自身的抵御力也将下降。

疯牛病、禽流感、非洲猪瘟、甲型H1N1流感、SARS病毒、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新冠肺炎等,层出不穷,让人类应对不暇。

而人类自身的野蛮、狂妄、残暴、奸邪、阴狠、自私、任性,不知敬畏,不知廉耻,争斗内讧,互相侵害,才是导致天灾频仍,人祸连连的罪魁祸首!

遵循天道,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这是古圣先贤写进经典里的谆谆教诲,也是人类社会走进文明历久不衰的基本基石。

敬畏大自然是什么意思

“敬畏大自然”读音(jìngwèidàzìrán),意思是:我们要对大自然抱有既敬重又畏惧的心理,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
敬畏大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大自然是指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
“敬畏”的意思是既敬重又害怕。出自于《管子·小匡》:“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

怎样理解“敬畏自然”一语

你应该尊敬但也要害怕自然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大自然给予了人类自然灾害。
敬畏自然可以涵盖很多种角度,一般意义上的敬畏,可以从敬与畏两个角度切入.因为需要尊敬自然界的伟大馈赠,所以尊敬的关键在于通过行为来体现尊敬之意,不要破坏和玷污自然.从畏的方面讲就是强调了保持清醒的警惕,因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不应该过大的夸大人的能力,自然的威力是人难以对抗的.

如何做敬畏自然,怎样敬畏自然

一、“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课文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大自然的智慧“深邃、高超”,“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这些话都充满敬重的意味。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二、畏惧这层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敬畏自然的优美句子

1. 中庸之道,应该是对敬畏自然和对自然的利用最智慧的结合。
敬畏自然的句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