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人鲍照:在长途跋涉的人生里,我要用诗歌谱写多彩斑斓的人
发布时间: 2023-07-11

公元744年,是中国历史上很平常的一年,但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一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这一年,唐代诗坛双子星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

这时的李白早已是誉满京华、风靡大江南北的大诗人,比李白小十一岁的杜甫只不过是一位崭露头角的诗坛后辈。但他们一见如故,一起评文赏诗,谈玄论道,他们的会晤、相处十分投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李杜相识也是文坛的一段佳话,后来杜甫写了好几首怀念李白的诗,其中的很多诗句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如《梦李白》一诗中的“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还有一首《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这是一首很特别的诗,在诗中,杜甫用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评价了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和突出风格。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两句是评价李白诗的风格的两句,大意是说: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秀飘逸之风。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因为杜甫之口而成为千古名句,“清新”成为庾信诗风的代名词,而“俊逸”更是成为鲍照诗风的千古定评。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首诗歌鉴赏与评论之作。

展开全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暂且不谈论庾信与他的诗风,本文将视野放在鲍照身上。那么鲍照是何许人物呢?能成为杜甫评价李白诗的参照,能让杜甫如此推崇呢?

杜甫笔下的“鲍参军”就是鲍照。鲍照,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诗人。鲍照的诗就以俊逸著称于世,他的诗歌自成体系,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很大,成为很多唐代诗人学习的风格,其中就包括李白。

出身寒门,才华横溢

公元415年,鲍照出生在南东海郡(今江苏镇江)一个普通家庭,这在当时属于“寒门”。他的少年时光是在农耕年华中度过的,小小年纪就要帮助家里从事田间劳作,但是鲍照依然利用闲暇时间读书识字,坚持半耕半读,劳动与学习两不误。

鲍照坚持不懈地学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获取了不少的知识,也凭借着自己的刻苦用功成为了有才华的少年,敏而好学的鲍照也逐渐学会了写诗。艰苦的环境锻造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坚定了靠知识靠才华出人头地的想法。

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人才选拔制度下,要想出人头地,得付出很大的努力。那么鲍照凭借出身显然是无法获取认同的。

出身寒门的标签无法阻挡鲍照前进的步伐,他立志要通过才华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在这样的志向抱负之下,鲍照踏上了自荐之路。

可惜一路下来,得到的只有闭门羹,他始终得不到赏识。要么是嫌弃鲍照的出身,要么就是让鲍照等待,可是一等音讯全无,无奈之下,鲍照只能回到家中。

怀才不遇的苦闷让鲍照一度陷入消沉,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在《拟行路难》一诗中,鲍照如是描述了他此刻的心情: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张文姬站了出来,他不但没有责怪鲍照,反而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张文姬当初嫁给鲍照,就是因为鲍照的才华,而且她也会作诗文。

张文姬为了勉励丈夫,写了一首《沙上鹭》:“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待高风便,非无云汉心。”在张文姬的鼓励之下,鲍照重拾信心。

元嘉十二年(435年),20岁的鲍照再次离开家乡来到了荆州,前去拜见临川王刘义庆。在去荆州的路途上,他感怀于所见,写下了《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部分诗篇。

如第十三首中就有“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从诗中就能看出来鲍照自荐的艰辛与漫漫长路。

《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的五、七杂言乐府诗,这十八首诗音调高低变幻,长短激荡,在形式上极具审美内涵,已经超出了汉魏以来被确定、认可的五言诗范式。

鲍照到荆州后去拜谒临川王刘义庆,这一次又像以往一样,吃了一个闭门羹。这个时候,鲍照想起了妻子的鼓励,他没有灰心,鼓起勇气,准备再一次向刘义庆献诗言志。结果周围的人说,你人微言轻,不要再去了,免得惹怒了刘义庆。

这样的话无疑是对他泼了一盆冷水,也是一种嘲讽和羞辱。鲍照怒不可遏,大声地驳斥了他们,表明了自己的志向,随后就向刘义庆献诗言志。刘义庆是爱才之人,他很欣赏鲍照的才华,就把他留在身边,还授予了官职。鲍照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决心,终于敲开了进入仕途的大门,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

初入仕途的鲍照得到了刘义庆的重视,此后,鲍照一直跟随在刘义庆身边,开始了他诗歌上的持续创作,此后,鲍照的诗歌创作进入了高峰时期。

初入仕途,诗心不改

在荆州期间,鲍照结识了汤惠休,惠休既是一名僧人,也是当时的大诗人,汤惠休主张诗作自然,不喜诗文过度雕饰。当时人称“休鲍”,两人曾互作诗文酬答,鲍照有诗《答休上人菊诗》:

酒出野田稻,菊生高冈草。

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

玉椀徒自羞,为君慨此秋。

金盖覆牙柈,何为心独愁。

从诗中可以看出两人互相作诗酬答的依稀往事,鲍照初入仕途的欣喜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但是在这种欣喜中依然有一丝隐忧,这是诗人内心真实反映:在仕途上能否一帆风顺,能否报效国家,能否做出一番成绩的担忧。

总之,初入仕途的鲍照信心欣然。元嘉十六年(439年),刘义庆改授江州刺史,鲍照陪刘义庆同去。途中经过庐州,他们便乘兴游览庐州风景名胜庐山,鲍照在游兴时写下了有名的山水诗《登庐山》,这时的诗人心情大好,然后又登上了庐山香炉峰,又写下了《从登香炉峰》,刘义庆大为赏识。

鲍照一生虽然写了不多的几首山水诗,但这些山水诗都有共同的特征,意象宏伟而苍茫,有一些对山水描绘的诗句非常生动形象,如《从庾中郎游园山石》:

冈涧纷萦抱,林障沓重密。

昏昏磴路深,活活梁水疾。

这首写园山的诗作,将山涧流水,层林叠翠,云雾缭绕的美丽景色写得非常细致。诗人以一个旅行者的视角去欣赏眼前的云山雾水,能看出来他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诗人。

鲍照用精致的字词描绘山水,让他的山水诗更多了一份俊逸、遒丽的特点,也让人与山水之间的景致变得更加宽广。

鲍照超越和突破了前人诗作中对自然山水景物的描写,他把云空与气象等自然因素也融进了诗里。让人感觉山水多了一份苍茫感,如披上了神秘的外纱。鲍照山水诗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元嘉十七年(440年),鲍照又陪同刘义庆出镇广陵,在途中鲍照写下了有名的组诗《还都道中》。组诗一共三首,风格相近,诗意一脉相承,表达了诗人仕途顺利的喜悦心情。

这是一组五言诗,诗中写出了自己工作的辛勤状态,积极踊跃,起早贪黑,也写出在旅途中触景生情的思家之情。

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出身寒门的鲍照,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仕途之路,加上刘义庆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情真意切地反映在诗作中。

诗人看到水中翻涌的朵朵浪花,浪花又拍打在岸边;诗人听到动物的啼叫声,看到天上飞的孤雁,勾起了内心无限的羁旅之思。诗人百感交集,他向同事们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倾吐自己的所思所想。

虽然是山水诗,但是从景物的描摹中能看出来鲍照对字词的精雕细琢,以及遣词造句的高超技巧。鲍照的这组山水诗情景交融,字里行间透着俊秀飘逸的气息。

鲍照在刘义庆的府中时,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也逐渐得到了刘义庆的提拔。职位由最初的侍郎转为常侍,成为执掌礼仪、献策谏诤的官员,算是进入了士大夫阶层。

寒门出身的鲍照凭借的是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才华,从这点来说,鲍照的进取历程就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励志故事。

此时的鲍照,除过对诗文创作之外,还曾协助刘义庆编写《世说新语》。444年,刘义庆去世,鲍照悲痛不已,他服丧三天,并主动向临川王世子刘烨请辞,回到了阔别十年之久的家中。鲍照专门写了《临川王服竟还田里》一诗,以纪念刘义庆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诗人的感情真挚而充沛,他热爱生活,他是积极进取的。此次回家的途中,他持续创作乐府组诗《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一共有十八首,这组诗内容丰富形式瑰丽,从各个方面集中反映了鲍照多姿多彩的诗歌艺术成就。《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的人生吟唱,每一首之间都用共同的主旋律贯穿。

在组诗《拟行路难》的第六首中,鲍照这样写道: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得蝶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诗作开头写出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经历和内心的无奈、愤慨之情,进而写出自己有志难酬、有志难展的处境。鲍照联想到岁月不居,时光流逝,一时心绪不宁,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与焦虑不禁涌上心头。

诗人认为,既然在仕途上不能有所作为,进阶的大门始终未向他敞开,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