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发布时间: 2022-11-19

外科手术期间对心脏的牵拉或挤压所产生的心肌激惹或者缝合切除组织等造成的传导束损伤;手术中应用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麻醉剂;酸碱电解质平衡紊乱;术前存在心律失常,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史;高热、高血压等其它原因,容易导致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出现心律失常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对血液动力学并无明显影响的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或过速程度较轻者及偶然出现的期前收缩等,不引起明显症状,可暂不给任何药物。心脏手术后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疾病具体情况来调整控制心率。成人平均在100次/分,1―3岁小儿120―140次/分,3―8岁儿童100一120次/分。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的患者术后心率宜稍快,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瓣膜置换,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适当控制心率。在手术后如出现下列心律失常,必须给予处理 1、心房颤动或扑动,当存在心房颤动时心室排除量降低可达到40%左右;2、II、III度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通常因为损伤传导束产生,严重传导阻滞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症,甚至死亡。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4、窦性心动过速,心率持续在150次/分以上。5、心脏骤停。一、心房颤动或扑动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心室率。在适当补足血容量与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可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其次选用胺碘酮安全有效。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宜应用。心房扑动多属阵发性,持续性少见。其诊断与治疗均较心房纤颤困难,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洋地黄可通过迷走神经而使心房不应期缩短,加快心房率而使心房扑动变为心房纤颤。奎尼丁及普鲁卡因酰胺,这两种药物的作用是延长心房的不应期。但据估计,它仅可使30一60%的心房扑动转为窦性心律。心得安及胺碘酮有一定效果。直流电复律成功率很高,但复发率也很高。二、窦性心动过缓以及II、III度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影响血流动力学时需要治疗,可选用心房或心室起搏,药物治疗考虑使用阿托品及异丙基肾上腺素。II、III度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需放置临时起搏2―3周以上,传导阻滞无任何改变,考虑安装永久起博器。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等,目前认为胺碘酮是治疗恶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最有效的药物。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低血压、休克时,立即行直流电复律。四、窦性心动过速。可给予镇静、心得安、心律平等治疗。窦速伴心力衰竭,首选洋地黄。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详情,请致电(010)61596188;800-803-6358或QQ 531990451,向中美医院专家咨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