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
发布时间: 2022-11-19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异常。按其发生原理,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各种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疾病、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都有可致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乏力、晕厥等。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常见护理问题有 ①潜在并发症--心输出量减少;②知识缺乏;③焦虑/恐惧。

潜在并发症--心输出量减少

心率异常 心率增快及心率减慢。

血压下降、晕厥、尿量减少、皮肤湿冷、脉搏细速或缓慢、烦躁不安。

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危险因素。

及时发现心输出量减少征兆。

监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变化和危急征兆。

根据不同性格病人,做好心理安慰,减轻其心理压力,避免情绪紧张。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准备药物和抢救仪器

室性心动过速病人备好利多卡因、除颤器。

房性、结性心律失常病人备好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

心动过缓病人备好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心率少于每分钟45次,药物疗效不佳的病人准备安装起搏器。

室颤病人立即进行电除颤和心肺复苏。

发现下列情况报告医生

室性早搏RonT型、二联律、连发性室早、多发性多源性室早。

室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在每分种45次以下。

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病人是否存在心输出量减少。

心输出量减少是否及时发现和处理。

缺乏信息或信息有误。

主诉对心律失常病因、治疗、用药、诱因缺乏了解。

病人出现心律失常时不知应对措施。

病人能讲述心律失常诱因。

能掌握自测脉搏方法。

心律失常发作时,病人/家属能采取有效措施。

讲解心律失常诱发因素

受凉、寒冷刺激。

进食刺激性食物。

不良生活习惯 如吸烟、饮酒、饮浓茶和咖啡。

告诉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每天早、晚和出现不适时测量脉搏,作好记录。

告诉病人/家属心律失常复发时,如何采取适当措施。

心动过缓的病人,须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时屏气。

指导病人家属学习心肺复苏知识。

告诉病人/家属出现下列情况及时就诊

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并有头晕、目眩感。

每分钟脉搏超过100次,休息及放松后仍不减慢。

脉搏节律不齐,有漏搏、早博现象,每分钟5次以上。

原本整齐脉搏出现节律不齐、强弱不等。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出现副作用,如慢心律引起恶心、呕吐、心动过缓。

病人是否了解心律失常诱因、用药、就医指征和自我护理。

疾病疗效欠佳。

病人烦躁不安,害怕疾病复发。

缺乏自信,容易激动。

病人主诉焦虑/恐惧明显好转。

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鼓励病人/家属表达对本病感受。

向病人/家属介绍心律失常治疗及新进展,使其获提有关信息。

为病人安排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使病人心情愉快。心律失常复发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病人产生安全感。

针对病人/家属顾虑,做好耐心解释,并告诉病人/家属,保持适当警惕,坚持治疗,避免过度紧张,以防诱发心律失常。

病人焦虑/恐惧是否减轻。

能否自我调节不良心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