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如何治疗艾滋病
发布时间: 2022-11-19

  【概述】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新发现的HIV病毒感染的一种免疫性疾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输血,在人群中传播。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盗汗、乏力、全身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腹泻、咳嗽或呼吸困难、咽痛或吞咽困难、出血(皮下粘膜、上消化道及便血、血尿)、体重下降等,并可发生Kaposi肉瘤。本病多侵犯青壮年。在感染本病病毒后,人体防御细胞几乎完全遭到破坏,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故被称之为&ldquo 超级癌症&rdquo 。

  到1989年10月,全世界就已有152个国家发现本病,向世界卫生组织申报的总病例数达182463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则超过500万人。而据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最新统计,全球感染上艾滋病毒的患者达3006万,死亡人数已达1710万。目前,我国有艾滋病感染患者84万人,且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已处于爆发前沿。所以防治本病已引起全球范围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外的医务工作者正在从传统的中医针灸学中开拓新的路子,并已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苗头。

  由于本病发现至今才20多年,针灸对本病的防治尚属于探索阶段。国内的针灸工作者虽然这方面的实践不多,但也从针灸学的理法角度积极提供防治的方案。海外,包括我国香港地区在内,则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美国的针灸工作者,不少人已进行百例患者以上的临床观察,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目前,在本病治疗的选穴上,以选有调整免疫功能和提高抗病能力的穴位为主,除已知的外,还发现一些具有这方面功能的穴位。如日本学者认为筑宾穴有驱毒作用,可用于防治艾滋病。在穴位刺激方法,除针刺外,尤重视艾灸。因灸法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艾滋病病重难治,强调与中、西医综合治疗。从已有的资料看,针灸不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且对早期患者能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当然,还需要更多实践来进一步证实。

  方法

  - 综合法 -

  取 穴

  常用穴 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足三里、命门、三阴交、筑宾、神阙、大椎。

  备用穴 外感发热加曲池、合谷、肺俞、列缺 体虚加太白、太溪 出血加膈俞、血海 失眠加神门、内关 疼痛加交感、神门、肺、肝、脾、肾(均为耳穴)。

  操 作

  常用穴主要用于在易感人群中进行预防,如已感染本病并已出现症状者,可据症加备用穴。穴位力求少而精,一般每次取3~5个。用于预防,以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分钟。用于早期治疗,可针灸结合。为了不增加病人的消耗,留针时间宜短,一般不超过20min。采用补中寓泻外,余均用补法。常用穴针后加艾条回旋灸。每次灸至局部红晕出现为宜。灸法可嘱病人在家中自行灸治,自己无法灸的背部俞穴,由家人代灸。用回旋灸法,耳针用于止涌,留针时间可稍延长至25min。体质虚弱和慢性腹泻者,宜以灸法为主,前者,以常用穴灸治(命门、膏肓、足三里、关元),备用穴针刺 后者则灸关元、神阙、三阴交、气海。

  针灸为每周2次,可不计疗程。

  效 果

  针灸治疗艾滋病人350例。已证明针灸有下列效果 (1)在高危险人群中,针灸具有预防感染的作用。(2)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接受针灸治疗后多表现为内心宁静,精神振作 (3)有助于克服病人对药物的毒性反应。一些与针灸同时进行化疗的病人,几乎未发现有副作用。针灸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明显的疗效,(4)缓解症状和体征 在针灸期间,患者疲乏困倦、气短心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睡眠好转,水肿减轻,腹泻次数减少,体重增加,消除疼痛及缓解肢端麻木无力等。

  注意事项

  (1)本法具有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双重作用,为国外医生所总结。其中常用穴用于预防 备用穴用于治疗。在应用时可选择运用。

  (2)操作时重视预防性技术操作。医生应戴消毒手套,使用一次性针灸针。使用过的针具、消毒手套及擦拭过穴位的药棉,均应置于密封容器内,另作处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