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中医体质养生之二

 

2022/11/19 22:18:40 ('互联网')

第三章




调动感官就可以判断体质  
怎么判断体质呢?只要感官系统正常就可以判断。中医判断体质、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散发信息。如果有健康的脏腑气血,必然就会有相对健康的外形;如果脏腑功能、气血失调于内,就一定会通过五官、皮肤、形体、情绪反应在外,自己也会诉说“我生病了”。如何捕捉生命信息、倾听脏腑声音?就是“望、闻、问、切”。 中医在望、闻、问、切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一个真正的中医应该感官非常发达、敏锐,即眼神准、听觉灵、嗅觉敏、手的感觉敏锐。中医养生也好,治病也好,强调因人而异,即所谓辨体施养,辨证施治。中医所有诊疗思路、方药和方法,都是与“辨体施养、辨证施治”接轨的。辨体、辨证、感知差异的基本方法就是“望、闻、问、切”。如果一个医生丧失了对望、闻、问、切的敏锐感觉,就非常妨碍他对人体的分析和认识,妨碍对疾病和证候的判断,直至影响到方法、方药的选择。所以中医医生应该把自己的感官锻炼得非常敏感,只有这样才会对古书上所说的一些很细微的症状、很独到的观察有所理解。要想确认自己是什么样的体质,就要把自己的感官调动起来。简单地学习一些“望、闻、问、切”的原理和方法,让自己和自己的生命对话。可能有的人会说,这些都是医生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呢?虽然有病要去医院看医生,但是我们也要尽量学会观察、感知自己的生命。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能够懂得一些中医思维、方法,将会在生活中更有的放矢地保养身体,预防疾病。更何况中医的许多方法较为安全,不需要什么花费,又有较好的可行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群体体质、易感疾病一定与千百年来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中医就是中华民族的个性化医学,而且早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中国人都知道虚、实、寒、热的基本意思,都知道喉咙疼痛、牙痛、口臭、口疮、尿黄、便结是上火了;头痛、怕冷、痛经、腿痛腰痛是受寒了;西瓜、苦瓜、黄瓜性凉;荔枝、龙眼、樱桃性热。中医就在生活中,并非那么高深玄乎。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人,就应该了解学习一些中医辨别体质的简单方法,了解自身,指导养生。下面我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怎样去观察。一、望体质总是有其外在表象  看形体 胖多痰湿,瘦则多虚 “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所以形体很肥胖,基本可以判断是痰湿体质。胖人确实多数是痰湿体质,虽然有一些报道说,肥胖的人也有是阴虚体质的,但是就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说,单纯性肥胖属于阴虚体质的非常少。因为阴虚体质和肥胖的发生机理是反着的,阴虚内热就消耗多,所谓有口福,怎么吃都不胖,“浸油缸都不肥”。我常开玩笑说,可能是细胞线粒体特勤奋吧!而肥胖的机理正好是反的。形体肥胖分两种 如果摸上去肌肉结实,行动灵活,体重并未达到肥胖标准,只是超重,这种人多数是平和、湿热、痰湿体质,气虚不明显。如果很慵懒,动作拖泥带水,走路拖拖沓沓,经常一屁股坐那儿,整个人显得沉重倦怠,这种人多数是痰湿间夹阳虚或气虚体质。形体消瘦,体重不达标,皮下脂肪又少,基本上是虚性体质。如果瘦而肌肉松软,脸黄,说话气若游丝,语声低怯,以气虚体质为主;如果精瘦结实,灵活,精力不错,通常是阴虚内热体质;如果形体干瘦,面色口唇发暗,皮肤干燥,舌质紫暗,多数是以瘀血体质为主。看神气 静多偏虚,钝则痰湿  “无热不生烦”,体内但凡有热,不论实、虚,比如湿热、阴虚内热、阳虚上热下寒等,神就容易兴奋、躁动、波动。如果气虚、阳虚,神多数偏于安静、消沉,甚至抑郁。如果痰湿多,就会反应迟钝,思维动作缓慢。气郁、瘀血体质则看上去会比较郁闷、不开心、不开朗,也会有抑郁。有的人身体就像一个症状感觉放大器,稍有不适即周身痛苦,如临大敌,草木皆兵,全身上下一遍检查,结果往往问题并不大。这种患者通常敏感多疑,既容易心神不定、焦虑不安,又容易钻牛角尖、难以自拔,常见于女性虚性体质者。对于这种患者,医生的交流技巧特别重要,要令其安静一些、“迟钝”一些。有时医生面对病人,也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医生选择适当的语言语调,热烦的令其安静,消沉的令其提劲,郁闷的令其舒展,过度敏感的令其适当“迟钝”。这样患者会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感,治疗的顺应性也会好许多。看面色 暗多瘀血,白则虚  中国人是黄种人,正常面色应该是黄而有光泽,透出少许血色。当然,肤色有深浅,不论白皙还是黝黑,都应该有光泽。面色萎黄,即黄而没有光泽、血色,是血虚;皮肤黄而油腻,多为湿热;面色、口唇发暗,月经前或受寒、失眠时常出现黑眼圈,多是瘀血体质;面色白而缺乏血色、没有光泽,是阳虚。看舌象 红则多热,苔厚则湿  舌象比较能够反映人体本质性的变化,尤其是舌体大小、舌质颜色。舌体胖大,又淡又嫩,质软的,说明是虚性体质,阳虚、气虚常见;舌体胖大,很红,是热性体质,一般食欲旺盛;感觉舌头明显胀大,舌尖红赤,吃东西时好像要咬着舌头似的,说明是吃多了热性东西或者吃得太多了,容易生口疮。舌体瘦小、色淡而萎软,是气血虚;舌体小,但是很红,舌苔也不多,是阴虚或者有内热;舌体颜色发紫发暗,或者有瘀斑瘀点,是瘀血。舌体边缘经常有牙齿痕,是气虚。舌苔经常很厚不退,不是湿热就是痰湿;如果没有舌苔,是阴虚。舌苔很厚腻时不要进补,少吃肉;舌苔发黄时,多喝水,多吃些清凉的水果;舌体变得很胖大似乎塞满口腔,要注意减少饭量,让肚子稍微有点饥饿感,少喝水少吃咸;舌头出现明显齿痕时,说明疲劳,身体需要休息了,可以适当进补。看眼睛 无神则虚,浑浊多湿 目光炯炯有神,那就是偏于热性或者平和体质;目光无神,是虚性体质,气虚、血虚、阳虚都会出现。眼睛巩膜上面经常有脂肪沉淀,或者常年有很细小的血丝,看上去比较浑浊,多见于瘀血、痰湿和湿热体质。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上热下寒的阳虚体质,也会见到浑浊的眼睛。二、闻耳和鼻也是判断工具 听声音 有无中气,最为重要 声音轻浅,没有中气,是气虚;声音底气足,中气足,通常是痰湿或平和体质。闻味道 异味较大,非热即湿 经常汗味、体味特别大,是痰湿或湿热。经常有口气,提示内热、有积滞。痰湿、湿热、阴虚内热、上热下寒的人容易出现口气。三、问最直接的判断方式。问二便 尿黄多热,便烂脾虚  经常小便很黄,说明体内多热;喝了水就要去厕所,夜尿又多,这是阳虚;每遇精神紧张则小便频数或经常因为要不要小便而心神不安,常见于气郁、气虚的女性。如果小便深黄发红、淋漓涩痛则要到医院及时检查治疗。长期大便量少干燥,可见于阴虚、气虚。大便经常烂而不成形,可见于气虚、阳虚、痰湿。如果经常大便干结或粘腻、味道臭,小便黄,这是典型的湿热体质。遇到精神紧张就会大便烂的是气郁体质。还有的人平素大便很好,但是稍微吃一点不干净、太油腻等食物,就很敏感,马上会拉肚子,这并不是坏事,不能说是脾胃虚弱,反而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保护,据我自己的观察,这种人虽然不是很强硕,但是往往身体素质还挺好。问情志 敏感多虚,压抑多郁
凡事思虑过多者,多为气虚、血虚、气郁;容易伤感悲忧者,多为气虚、阳虚;七情难以舒展,内向压抑者多是气郁;容易惊恐不安者多是阳虚、气虚。问家族史 痰湿体质要小心

妈妈或者爸爸是痰湿体质,中心性肥胖,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要小心,很可能你也是痰湿体质,要早早地扼制痰湿体质明显的偏颇。体质偏颇以后,会慢慢走父母这条路,得高血压糖尿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所以要尽早预防。先天因素、家族因素对于体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遗传,一方面可能是家族内部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养育后代的经验造成的。问寒热 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畏寒怕冷、耐夏不耐冬、常年手脚发凉,尤其到了冬季手冷过肘和足冷过膝、睡不热被窝、身患每遇寒冷则发作或加剧的慢性病者,基本可以判断是阳虚体质。 怕热、耐冬不耐夏、四肢温暖,尤其到了夏季手心脚心发热,喜欢吹空调喝冷饮者,是热性体质。还有的人尤其是女性,冬天怕冷,夏天怕热,不耐寒热,一冷就穿很多,一热就喝冷饮吹空调,对气候的适应性很差。据我的观察,这种人似乎情绪不稳定波动大的居多,常见气郁体质、气虚体质。素体血虚的女性也会见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但是通常都伴有头晕、心悸、多梦、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的血虚表现。 问汗液 汗出重要,过汗则虚  汗是水谷精微在阳气的蒸腾下气化生成的。正常汗出是耗能散热的过程,对于调节体温、能量代谢很重要。少汗或无汗,能量代谢就会缓慢不畅通,闷在里面,内生痰湿、郁热、湿热。汗出太多,比如白天不活动汗出(自汗)、晚上入睡后汗出(盗汗)都不正常,见于气虚、阴虚体质。汗少或无汗,又能吃的人,肥胖往往在所难免;而自汗或盗汗,又胃口差、饭量小的人,消瘦、失眠、健忘、心慌就会出现。有的人很容易出汗,吃饭、喝茶、运动、天稍热会出汗明显,不喜欢空调,可见于平和体质、偏于气虚体质者,这种人往往身体素质不错,情绪也较为稳定平和,也不容易发胖,因为能量代谢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汗出畅通,内热容易发散出去。运动、热食、热饮、天热时,比别人明显汗少者,通常见于气郁、湿热、痰湿体质,少汗无汗会令人容易发胖、肿胀、闭经、烦躁易怒、生痤疮等。因为能量消耗少、水液代谢不畅、内热散不出去。问经带 经宜规律,带忌多黄  经常性的月经量偏少、经期延后、色暗、痛经者一般多见于瘀血、气郁体质;经常性月经量多、经期提前、色鲜红则以热性体质居多;月经颜色淡红,多是血虚、气虚体质。白带长期偏多,色白,伴有容易疲倦者,多是痰湿、气虚、阳虚体质;而带下色黄,阴痒者,多是湿热。 四、切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  如果对中医感兴趣,大家可以学一学脉象的基本知识,对判断自己的体质很有帮助。医学要从医生的手中解放出来,走向大众。切记要在平静状态下切脉。《素问?脉要精微论》就说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即诊脉通常以清晨时间为好,因为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也没有吃饭,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出有病的脉象。脉象有力,节奏整齐,说明身体状况好,最起码反映心肺功能好;如果半天还摸不到脉,好不容易摸出来了,很细,若有若无,那就是虚性体质;如果脉象细,胃口又好,就很容易发胖。脉象似一根直直的琴弦,叫弦脉,也叫肝脉,意味着肝脏功能不调。要注意呵护好肝脏,否则容易形成或者加重瘀血体质和气郁体质。在平静状态下,脉象比较快,是有热(实热或虚热);脉象明显慢,是阳虚。养生不是养老,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越早越好。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而非对疾病的治疗。养神修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顺势,保护环境,是养生的四大基础,如果没有这几个基础,养生无从谈起。
第四章养生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  在讲体质养生之前,有必要简单说说什么是养生。养生是不是就是饮食清淡、加强运动、戒烟限酒、开心快乐呢?是!也不是!养生包括上述内容,但是远远不够。中国养生分很多流派,比如道家、儒家、佛家、医家等,由于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认识有所差异,各养生流派的理论观点有所不同,方法也各有侧重,但是都重视心神呵护、德行修养。这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先贤圣人都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了精神情志(神)对于躯体脏腑的重要作用吧。形者生之具,神者生之本”,生命就是形、神完美的有机结合。养生虽然应该形神俱养兼调,但养神、安神始终是养生第一要务。饮食清淡、进补、服食保健品、瑜伽气功、运动锻炼等是养形,生命借由躯体形态存在。神就像生命航船上的舵手,有了舵手,船才能前进。不合格的舵手驾驶的船一定是摇摇晃晃的,坐着会不舒服,而只是修理船上的机械零件肯定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怀揣一颗躁动、功利、急切、迷茫的“聪明心”所进行的一切养形活动,不是真正的养生,基本是瞎掰。如果一个人七情适度,性格温和,与人为善,不敏感多疑,就算生活简单贫困,不能吃保养品,不能进健身房,不能住花园豪宅,不能享受高端优质的医疗资源,也可以享有良好的生命体验,尽享天年。这是没有成本的天然养生,不是养生胜似养生。所以,学习体质养生,务必先安抚心神,调整心态。俗语道 “能和清楚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要做养生的清楚人、明白人,才能学到真谛,拥有大智慧。
 一、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  简单来说,养生就是对生命的保养。生命航船行驶在时间的河流中,要经常维护,小心保养。养生是在深入、客观认识宇宙、自然的基础上,来探索人类生命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使人们顺应规律,对生命活动进行顺四时、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节房事等保养、维护,优化生命体验,促进身心健康,修养德行,减少疾病。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和生存智慧。养生就是遵循生存之道,掌握生存之术。“道”“术”相合,缺一不可。有“道”乏“术”虚,重“术”轻“道”俗,“以道御术”,才是真正养生。学习养生,需要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才不会学些皮毛,做些买椟还珠的傻事。笔者基本上是成长于文革十年,文革开始进小学,文革结束出高中,满脑子不传统、不文化、不文雅,幸亏中医有医古文这门课程,稍微补充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但还是相差太远。所以,这本书,充其量只能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分享。上工、中工、下工分别代表不同诊疗水平的中医,最高明的医生谓之上工。上工最擅长治未病,“治未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养生,让人少病、不病,见微知著,将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生命保养与疾病治疗在中医里是平分秋色的,在中医发展的早期甚至更为重要,即使现在也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最大标志。高明的中医应该在诊治疾病的同时,很善于给予患者具体、到位的养生指导,而不是泛泛的“注意休息、要开心、吃清淡点”。上文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是以道御术的养生,而“今时之人”是恣情纵欲的害生。由此可以看出 养生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命观,一种世界观,不单纯是医学问题,而是如何看待生命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养生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与能力,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越早越好,老年才重养生已为时过晚,养生不是养老!有人说,《黄帝内经》是教人不生病的书,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书中关于养生的教诲很多。最能说明《黄帝内经》基本思想的就是这句话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如果现代的中医生或西医生拥有先贤圣人们的这种思维,就会涌现出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名医大家。如果在医学高等教育和医学科研中体现先贤圣人们的这种思维,可以说医学从此踏上了真正智慧科学的“以道御术”的阳关道。
  二、养生有四大原则  养心修德心主神,神在中医分为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
  广义之神就是反映于外的整体生命现象,比如气机的升降出入,还有吃喝拉撒、呼吸心跳、思维情绪、体态动作,综合起来表现于外,一看就是一个大活人。狭义之神是指精神、思维、意识、情感、性格等。“心主神”,包括广义和狭义之神,但主要是指狭义之神。生命体验大多数是精神情感体验,虽然躯体病痛也会造成生命质量的下降,但是与生俱来的生命之苦则主要来自精神情感体验,令生命充满痛苦,使生命质量下降。《黄帝内经》说 “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持续的不良精神情感会明显削弱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严重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经络畅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躯体病痛,比如感冒、肝炎、胃病、月经病、头痛、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这些可以认为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反应”。
生命形神的痛苦均和神有关。因此,在养生中养神始终重于养形,就算是治疗疾病,调神也很关键。中医有“病有十不治”的说法 “操欲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三也;今日预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听信师巫祷赛,广行杀戮,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药而涤肠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舍之想,十也。”十不治中,竟有七种为神不调,实际上,剩下的几条,也是不良心态指导下的行为。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即养生之根本。心神旷达安怡,体貌自然安详舒泰。相由心生,境由心造。人生境遇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造化。无心神呵护,养生免谈。很多人觉得养生很难做到,效果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就是因为心神没有安抚好。养生先养心神,养心神要先修德行。德行好,犹如土地广袤,基础坚实,可孕育万物,能承载轻重。心神要清、静、安、平、适度,没有广袤坚实的大地,是绝对结不出这个正果的。清、静、安、平、适度很难做到,是生命难以承载的,必以“厚德”承载方可。厚德载物、厚德载术、厚德载福、厚德养生。德以润身,大德必得其寿。可以说是 养生养德,并无二术。什么是德呢?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
“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
我是这样理解思考这句话的 面对天地自然万物怀揣一颗同理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由己推人及物。这样你自然就会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惜一粥一饭、爱护一丝一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救弱、尊老爱幼。有了这些德行,养生、养心的“器”、“术”就容易做到,而且会显得非常贴切自然。养生的过程实际是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求人不如求己,自我完善最重要。官员提拔上任前,除了必要的政治、历史、管理、政策、法规方面的学习,要是能在干部学校、党校学习一下养生也会很有教益。试想每一位干部都怀揣一颗淡定、客观、稳重的心,拥有整体的思维,具备长远的目光,充满着生存智慧,对干部官员自身就是一种真正的关心爱护,让他们既能借用养生的大智慧去工作,又能用养生的方法保护身心,而不是一味地考核,一旦行差踏错就一脚踢开,一旦退位下岗就万念俱灰、身心疲惫、满身病痛。我虽然不是官员,但是我的患者、亲戚、朋友、同学中不乏企业家、干部,看着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内心紧张压抑,我是很同情他们的,我会建议他们多看看学学养生学。多学学养生,贪官可能也会少一些。因为我自己在长期的养生学习和教学中,慢慢从内心深处淡化了名利,得到很好的生命体验。将心比心,淡化名利,自然就会干些于己于人于国都好的事情,而不是急功近利,损公肥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太阳照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间水气升降循环,引起增温、降温、刮风、下雨、潮湿、干燥等大气现象,雕刻了地球上的山川、河流、高原、盆地,形成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生物才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在年复一年的春温(生)夏热(长)秋凉(收)冬寒(藏)中,完成生长、发育、壮大、成熟、死亡的。这就是“道”!
“大道至简,天何言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季有明法而不议。春暖花开,小鸟欢唱;夏月蝉鸣,荷花飘香;秋季明月,落叶缤纷;冬寒下雪,草木萧条,就是“道”在倾诉。
不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更遑论环境破坏或污染引起的疾病,从根本上说,就是天人不和谐,不是你违背自然,就是自然容不得你。人生于天地间,必须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四季养生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何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四季转换、花开花落、播种收获、冬眠觉醒都是阳气于地球升降出入的结果,生命的本质就是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春夏人体阳气以升发出表为主要趋势,这个过程谓之“阳”。秋冬人体阳气则以潜藏入里为主要趋势,这个过程谓之“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该是 春夏,精神情志、起居饮食不能妨碍阳气升发(阳);秋冬,精神情志、起居饮食不能妨碍阳气潜藏(阴)。要顺势而为,“顺气而养”,不要和自然唱反调。《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还说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泻,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结合现代生活,可以这样理解上述经文 春夏养阳 春天应衣着宽松,头发蓬松,不宜穿紧身衣裤或头发紧扎;多些户外活动,比如放风筝、踏青等,多做舒张抻拉筋骨关节的运动,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吃些韭菜、香菜、香椿、荠菜、春笋、春茶等春季应时之品,少吃寒凉、温燥、腻滞难消化之品,最忌讳郁闷不解。夏天不可过度使用空调,确保每天汗出;夏月气血外浮,脾胃虚弱,外强中干,伏阴在里,尤其不可多吃寒凉冰冻之品,“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温暖脾胃,夏季常吃的凉拌菜中可以多放些生姜;腠理疏松,毛孔开张,应避免虚邪贼风、穿堂风,尤其不可冷风直吹头顶、脑后、颈椎、肚脐。总之,春夏要使阳气生而勿伐,长而勿亢。秋冬养阴 春捂秋冻,春捂是为了帮助气血走表散热,促进阳气升发;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因此,初秋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入秋不宜马上进补,冬季进补,秋垫底,先让脾胃休息好,吃些滋润清淡的饮食,多喝些粥;秋游登高,赏菊望月,收敛心思,尽量平静。冬天不宜早起冒寒运动及大汗淋漓,脚宜暖,头宜凉,早睡晚起,心思尽量沉静安定,适当进补,常吃萝卜。总之,秋冬要使阳气藏而勿亏,收而勿。四季养生,因果相连,环环相扣。春天升发是夏季盛长的序曲;夏季消耗是秋季收敛的必需;秋季收敛是冬季潜藏的前奏;冬季潜藏是春季勃发的根基。
简单顺势  “大道至简”,养生就是顺自然生命之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最能说明养生的真谛,因此,养生也叫顺生。我们生活中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逆生,不合道不顺生,比如 暴饮暴食、饮食过于追求色香味、多吃膏粱厚味、嗜烟酗酒、功利浮躁、恣情纵欲、过度治疗、缺少运动,依赖汽车、空调、电脑、家电,夜生活过多等。很多人一边恣情纵欲,放纵自己,沉浸在高度现代化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却又渴望、追求只有在自然环境及简单生活方式下才能获得的健康、思维和良好的生命体验;肉体感官要享受,头脑精神想清净。很难!虽然有“大隐隐于市”之说,但是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一边是快速发展的科技在不断催生出越来越疏离自然的生活方式,一边是现代医学又被逼得不断要研究治疗各种生活方式病,没完没了,何时是头!问题出在哪里?恐怕谁也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就算能回答,也不能解决。在不丹这个国家,人们生活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中,“原始”天然,朴实简单,幸福祥和,随遇而安,是世界上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多数民众都有良好的生命体验,真是一个养生的“天堂”。我想这可能和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治国思想有很大关系。而有的发达国家,平均寿命虽然长,但是人们活得并不开心,生活方式病很多,自杀率也很高。平均寿命长应该与其医学科学的发达有关,许多人的生存依赖于先进的医疗技术,生存质量并不高,生命体验也不好。画蛇添足,现代生活方式怎一个“复杂”了得!自以为是,现代科技发展怎一个“疯狂”了得!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多做自然人;为了现实生活,适当介入政治经济科技。在思想上、身体上、生活上太追随时代潮流,随波逐流,是很难养生的。要学会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不时地抽身远观。神的“简单自然”很重要。有的人与生俱来心神“简单自然”;而多数人则需要经过一个“幼稚混沌聪明老成智慧糊涂”的心智成长过程;其中多数人的心智在“聪明老成”状态停止成长而定格。“聪明老成”状态下的七情困扰最多,烦恼忧虑不断,最容易催生出各种各样的身心性疾病,也不容易学到养生的真谛,可以说是养生的一个坎儿吧。怎么才是“神”的简单自然呢?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有一句话很经典 “世界本来很简单,是聪明人搞复杂了。”在别人看来,阿甘、许三多等人的成才过程好像很艰难、曲折,但是人家乐在其中,并不痛苦,相反,让这些人浅尝辄止、斤斤计较、专找捷径,他们会不知所措,痛苦万分。我觉得他们的“神”就是简单自然。《论语》中说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大概是心神清净的最高境界了。在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心神简单自然清净应该是 志向专一,思想单纯,乐在其中,心无旁骛,专心敬业。“神贵凝恶乱,思贵敛恶散”。简单自然清净的心才能感知、把握事物运动变化之道,只有掌握了“道”,才能真正成才。很多年轻人渴望成才但是不明白这个根本道理,很是可惜。“养生以不损为延年之术”,“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干祖望老中医总结养生是“猴行、龟欲、蚁食、童心”。猴行就是锻炼身体多运动,龟欲就是减少欲望不贪婪,蚁食就是餐餐吃到七成饱,童心就是在糊涂智慧的同时还能保有一颗天真的赤子之心。此外,还可以加上三个规律 睡眠、三餐、二便规律。以上便是一般意义上的养生之术,普适于各种体质养生,是养生之术的大基础。做到了这些,就是做到了养生之术大部分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后边的各种体质养生。 保护环境养生基于“天人合一”、“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不可脱离自然。 养生必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山川、河流、大气、土壤、生物等。生命之毛必附在自然环境之皮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如果千疮百孔、肮脏污浊,会长出好毛吗?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自己,在疏离自然或者备受污染破坏的环境中,养生就是一种奢望,不好理解养生之道,难以做到养生之术。比如,食物都是经过药物激素催生、上色、防腐、增味、强化、高温等精细加工,最后面目全非地放在餐桌上。先不说饮食清淡、五味均衡了,单是想想有毒无毒就够吓人了。 想运动锻炼?到处是污浊肮脏的空气,把这些空气吸入丹田吗?河流污染,水质下降,天天喝这样的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养神修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顺势,保护环境是养生的四大基础,如果没有这四大基础,养生就无从谈起。 嵇康《养生论》中说 “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途,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要明白、自然、坦然地养生,“欲而强禁”、“贪而后抑”则是痛苦的皮毛的“养生”。让我们拭去“躁动迷惑聪明心”上的灰尘,怀揣一颗平和简单的心,轻装踏上中医体质养生之路。 拥有平和体质,一方面可以说是上天的厚爱,另一方面说明个人后天的修为好。拥有这种体质的人,脏腑、气血很和谐,七情适度。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