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发布时间: 2022-11-19
 探索创新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及预防峨眉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姚佳2009-08-0411 40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伴随着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治病良药。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临床使用历史,广大患者信赖中药,认为其疗效好,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没有或很少有不良反应,其实不然,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治病,又能致病,中药对人体也有不利的一面,随着其新品种,新剂型的开发,中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2006年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2008年的“刺五加”注射液事件、2009年的“香丹”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事件,让我们认识到不仅不能忽视中药的不良反应,而且还有必要切实加强并广泛提倡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一药品不良反应定义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根据此定义 一是“合格药品” 二是“正常用法、用量” 三是“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三者缺一不可,判断是否属于药品不良反应,必须用规定去衡量。二中药不良反应常见表现形式2.1副作用柏子仁用于养心安神时,其润肠通便的作用就成为副作用。当归用于活血养血时,其润肠功能导致轻泻或使慢性腹泻加重亦为副作用。2.2毒性作用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的毒力、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经过炮制,大部分毒性变小,但少部分仍有毒性,且毒性作用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如马钱子、川乌、草乌、附子等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2.3过敏反应中药也可引起过敏反应,有报道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已达150余种,如大青叶、板蓝根、丹参、云南白药等。常见表现为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等,严重时也会发生疱性剥脱性皮炎危及生命。2.4致癌作用槟榔具有实验性致癌作用。另有些中药本身不致癌,但具促癌作用,如巴豆油、甘遂中的大戟二萜醇类物质。 2.5变态反应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较少发生变态反应,但近年来有关临床上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发生变态反应的报道已有多起。2.6致突变作用植物黄酮类槲皮素对小鼠微核实验有明显致突变作用。2.7致畸作用苦参、苦杏仁、桃仁、郁李仁等药物可能有致畸作用。2.8依赖性罂粟壳类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停药后会产生戒断症状。三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3.1中药质量因素3.1.1药物自身的原因 首先,中药自身含有毒性成分,如附子含有的乌头碱。其次,一味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可以发挥多方面的药效作用,在正确的用法、用量下也可能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如使用大黄活血通经,主治妇女月经不调,因其又能清热攻下,而出现了腹泻腹痛或恶心等症状的不良反应。3.1.2药材品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味中药可包括一个品种或多个品种,由于所含化学成分的不同,其不良反应存在差异性。如传统用的木通有白木通、川木通、关木通等品种,其中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对肾脏有损害。3.1.3药材质量同一产地相同基源的中药栽培方式、地理环境、气候、生长期长短、采收季节等不同,均可影响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使同等剂量情况下产生不同的疗效或不良反应。3.2中药使用因素3.2.1炮制不当中草药、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都有较特殊的要求,该炮制的不炮制或炮制达不到应有的要求,都无法降低药物毒性和增强药物疗效,也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马钱子炒得轻可使其复方药物的毒性增加。3.2.2煎煮不当中药饮片煎煮方法应得当,先煎、后下、另煮、兑服等均需严格执行。煎煮时间长短有别,如附子久煎可去除毒性,而山豆根若煎煮时间长则会增加毒性。中药的煎煮比较讲究,容器、水质、火候、煎煮时间长短及特殊煎法的选择等对中药的治疗效果均有很大的影响。对某些有毒中药,可以通过久煎以降低其毒性。如乌头、附子、商陆等。带有绒毛的药物,如批把叶、旋覆花等应该包裹后煎,以防煎煮中绒毛脱落而混入汤剂中刺激咽喉。3.2.3疗程过长 不少中药或中成药的某些成分在体内有蓄积性,长期应用,蓄积量超过人体最大耐受量,就要导致中毒。日本学者曾报道1例妇女因长期服用含有汉防己碱及黄茂、苍术、枣、甘草和生姜的中成药减肥而引起获得性范可尼综合征。3.2.4给药途径和剂型的改变给药途径不同将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影响体内血药浓度的变化及药物作用的发挥。中药新剂型的出现,其制剂纯度,有效成分以及机体利用问题等,可能会与原制剂有所不同,而导致某些用药不良反应的出现。如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注射后出现毒副作用也时有临床报道。3.3患者因素3.3.1体质少数敏感体质及特异性遗传体质患者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往往与药物的药理、毒理及用法、用量等无关。肝、肾功能异常者易出现不良反应。儿童、老年、经期、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用药时应特别注意,应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3.3.2年龄 一般来说,成年人机体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转化代谢能力强,敏感性低,耐药性强,不易出现不良反应。而老人和小孩则相反,老人由于脏腑功能减弱或患多种慢性疾病,小孩由于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耐受力低,易出现不良反应。3.3.3性别 不同性别,其体质也不同,如雌雄激素水平,妇女有月经期及妊娠,男子则无等,这些差别均能影响机体对中药的敏感性与耐受性。3.3.4种族 不同种族的人,在遗传和变异规律的支配下,其体质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与耐受性不同。4相应预防措施4.1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药品,应当质量合格才能使用,中药也不例外。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中草药,应杜绝品种混乱现象。药材的采收、加工、炮制和贮藏条件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避免外界环境对中药的污染。对于中成药和中药制剂,在其有效成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加强制备工艺尤为重要,生产过程必须按药典,部颁和地方标准进行质量控制。4.2坚持辨证论治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违背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中药,不但达不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反而会有害健康。必须始终坚持辨证论治,综合考虑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选择合适药物,适当配伍,以求减毒增效。中西药联用时,一定要避免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使用中药应在把握好剂量的同时,兼顾疗程,服药时间不宜过长,服药不宜过量,如此才能达到有益无害的治疗目的。4.3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的宣传中药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它在发挥防治作用的同时,也有不良反应。教育患者遵循医嘱用药,切勿擅自行事,并做好宣传、解释、说明等工作,如正确煎煮中药的方法、服用方法及某些特殊药物的副作用的表现等。对于采用中西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要特别交代清楚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00多万住院患者,其中至少250万人入院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现有的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所致。而我国多数公众对中药安全性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认识,中药属药物范畴,在使用中具有双重性,特别在使用不当时明显出现不良反应,应大力普及中药常识,加强公众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总之,在中药使用过程中,应严密注意,认真观察,虽然其不良反应没有西药那么直接和严重,但其确实存在,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以致产生不良的后果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重视中药不良反应,在临床实践中认真对待,并不断总结经验,使中药在防病、治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