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药技术中药炮制科研思维方法探讨
发布时间: 2022-11-19
二、改变炮制工艺必须做认真严密的研究工作不可轻率否定前人的经验现行的炮制经验是历代中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医药结合的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对药物的减毒,增效及转变药性,产生新的药效具有确切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编订历版药典及地方炮制规范时,经过中医药专家多次修订,更加完善。通过科学研究,阐明炮制原理,制定可行的炮制工艺参数和可控的质量标准,使之适应规范化生产要求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应避免不做认真研究,武断轻率地否定传统炮制工艺,造成不良后果。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中成药生产取得了较快发展。中药饮片长期停留在手工作坊式水平上。饮片作为成药的原料,远远不能适应中成药发展的需要。因此,业内出现急躁情绪。有否定炮制的必要性者,有轻率提出改变炮制工艺者,由此造成了深刻的教训。如雄黄的炮制工艺,从秦汉至清末用过的炮制方法共有13种。炼、煮、熬、煎、烧、火飞及炒等加热炮制方法在早期的文献中出现较多,大都使用历史不长即被淘汰。这是因为加热炮制可使雄黄的主成分As2S2氧化,产生少量As2O3,毒性增加的缘故。至清代,《本草便读》即出现雄黄“忌火煅”的警示。此后又上升为“雄黄见火毒如砒”的名言。“干研法”炮制雄黄初见于汉代,宋时曾被广泛采用。明代开始衰废,至清代已濒于被淘汰。在清代63部医药文献中仅有3部收载干研法炮制雄黄。与干研法相反,水飞法炮制雄黄确立于宋代,当时仅有6部文献收载。明清时期则有23部医药文献采用水飞法炮制雄黄。说明水飞法虽有效率低的缺点,但因它在制备雄黄极细粉末的同时,还可部分溶除As2O3,降低雄黄的毒性,在实践中得到保留和发展。但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在急于改变炮制生产落后面貌的情绪支配下,关于“水飞雄黄效率低、费工费时,建议将水飞雄黄改为粉碎机制粉,以适应成药发展对原料生产的需要”的呼声甚高。所以,上世纪60年代各地的炮制规范和1963年版《中国药典》均将干法制粉和水飞法同时收于雄黄炮制项下。干法粉碎雄黄既然合法,效率又远远高于水飞,自然受到企业的选择。水飞法实际上沦为被淘汰的地位。与此同时,报刊上关于常量服用雄黄粉或含雄黄制剂出现毒性反应的报道时有发生。至上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大家从水飞法制备雄黄粉的炮制原理研究入手,一直做到改进水飞工艺及新法炮制雄黄粉的质量标准,做了大量认真的研究工作。采用Ag(DDC)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砷含量的方法,证明净选可以除去雄黄矿石中夹杂的白色颗粒状砒石,使药材中的As2O3下降近30%。水飞法又可进一步溶解除去部分As2O3。实验表明水飞法降低雄黄中As2O3的效果和用水量、水温有规律性关系。用水量越多(雄黄 水=1 500以内),水温越高(室温→90℃),除去As2O3的效果越好。用不同温度(100℃→280℃)定时烘烤As2S2,样品中As2O3含量呈规律性变化。不仅探明水飞雄黄的炮制原理是在制粉的同时,通过部分溶除As2O3而降低雄黄的毒性,而且为前人“雄黄见火毒如砒”的经验提供了实验根据。在此基础上,对水飞工艺进行改进探索,寻找解决其"效率低"问题的可能性。根据雄黄中毒性成分As2O3微溶于水,生成亚砷酸被除去的原理,采用干法粉碎雄黄后再行水洗,溶除As2O3。研究表明,在总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洗涤次数或减小雄黄粉粒度是提高水洗效果的有效措施。根据As2S2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HCl和As2O3可与稀HCl作用,生成AsCl3被除去的性质,将雄黄干法粉碎后,再行酸洗,以降低As2O3含量。此外还做了醋煮、醋洗雄黄粉的试验,证明均有不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正交设计研究了酸洗法炮制雄黄的工艺参数为 用2%的稀盐酸搅拌洗涤。3次,每次15分钟,每次稀酸用量为1 15。用水洗至中性,抽滤,于60℃恒温真空减压干燥2h。并测定新工艺制品的含水量、As2S2含量(%)、As2O3含量(mg/g),同时测定了国内部分省、市、自治区的11份雄黄样品的水分、As2S2及As2O3含量情况,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雄黄样品中微量元素在新法炮制前后的含量变化,提出了酸洗法炮制雄黄粉的质量标准。与此同时,国家药典委员会根据多年来雄黄临床应用的毒性反应情况和学术界的研究进展,从2000年版起,对雄黄的收载内容作了较大修订。来源方面取消了“由低品位矿石浮选生产的精矿粉”。炮制项下取消了干研法。规定水飞法是雄黄的唯一法定炮制方法。体现了国家药典修订工作的严肃性及科学态度。也说明对传统炮制工艺的改进,要从科研入手,有理有据,切不可草率对待前人的炮制经验。三、制定研究方案、确定试验指标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紧密结合中医用药经验中药炮制是直接为中医临床治疗服务的,只有紧密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中医的用药经验开展炮制研究,才能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木香是常用的行气药,《本草纲目》称 “凡入理气药,只生用,不见火。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研究班从化学研究入手,观察到木香煨制后挥发油损失20%左右。折光率、旋光度和比重等理化性质亦有改变。考虑到中医关于煨木香实肠止泻的经验可能与肠管蠕动作用有关,故将煨木香制成水煎剂,用家兔离体肠管作试验,证明确有显著抑制肠管蠕动的作用。为进一步证明挥发油的作用,又将蒸馏生木香和煨木香所得的挥发油分别制成乳剂,重复以上试验,结果显示煨木香的挥发油抑制作用较生品显著增强。表明煨木香的炮制原理是通过改变其挥发油的性质,实现增强木香实肠止泻的作用。另外,日本小岛喜久男等人研究大黄泻下作用的经验亦具有启发性。他们注意到中医用大黄的泻下作用只限于实证,对虚证不仅无效,且可使便秘加重的经验。因而用试验方法,证明了大黄只能作为实证便秘的泻下药。另外,中医用大黄的泻下作用,除强调“生用”及“后下”以外,一般都令病人夜间睡前服药。认为药物的吸收过程正是睡眠时间,而天明起床后多数患者的泻下作用开始发生。有研究者证明大黄的泻下作用确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实验小鼠夜间给药致泻作用强于日间给药。日间给药的致泻ED50较夜间给药致泻ED50大4.89倍(健康鼠)或9.69倍(甲亢鼠)。苦杏仁是常用的止咳平喘药。上世纪60~70年代有的药学工作者根据杏仁油内不含止咳平喘成分(苦杏仁苷)这一事实,提出榨油后用苦杏仁霜于临床,将杏仁油另作它用,并进行了综合利用的实践。但是,此举不仅因为杏仁霜不易保管,容易吸湿变质,而且中医界也不予认可,无法推广。原因是中医理论认为咳喘之病属于肺,而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在临证时,见有痰浊壅塞,肺气不宣的咳喘证往往伴有便秘或下痢等症,治疗时宣通肺气,则大便自调。反之,大便秘结,也常伴有肺气壅塞,喘满不止,治疗时润肠通便,则咳喘自消。可见,中医用苦杏仁治疗咳喘症,既用其止咳平喘之效直达病所,又用其脂肪油润肠通便促使喘满自消,表里兼顾,效果理想。这些问题均值得我们炮制研究工作者在考虑研究方案、分析问题时认真注意。化学及药理研究,是基础研究工作,最后必须取得临床认可。如果中医临床用之有效,而实验结果无效,就应该慎重考虑研究方案及指标选择。不可轻率地以实验结果否定临床疗效。

我国中药饮片炮制机械标准化启程

新荷花中药饮片炮制产业化项目立项

上一页[1][2]

微信